龙抬头什么节日

 我来答
聊看民间百态
2023-03-01 · TA获得超过1707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81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52万
展开全部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意味着阳气生发、万物生机盎然。故自古以来,人们在龙抬头时节,会举行敬龙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丰收,并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纳祥转运的日子。

在中国流传着“二月二,拜村社;龙抬头,祈丰收;八月二,祭村堂;龙收尾,送龙归”的说法。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中国南方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

在古代神格谱系中,龙是海中神物,掌管着降雨,降雨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年的庄稼的丰歉,因此,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龙抬头时节要在龙神庙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同时唱大戏以娱神;敬龙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丰收;也有一些地方在龙头节有“起龙船”的活动。

节日来源:

“龙抬头”的说辞,来自古老的天文学,上古时代人们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组星象作为坐标,以此作为观测天象参照物。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宿”表示居住,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宿”。“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

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

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北方地平线下。仲春(惊蛰至春分间),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仲春而抬头,仲夏而飞天,仲秋而潜渊。都是指这苍龙七宿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

双春回报安康8
2023-03-07 · 超过1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8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8万
展开全部
龙抬头 好年头 好常态
二月二,龙抬头。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龙抬头节”, 民间传说,每当二月初二这天,就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二月二在我国各地的风俗活动不同,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云为鹤家乡,海是龙世界。龙在人们的心里是至高无上的。认为龙能呼风唤雨,有雷有雨有水就是有了万物。这都是人们对一年年景最大的希望。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顺顺当当,平平安安。这是大家迎富的日子。所以人们把二月二作为一个喜庆吉利的日子,齐聚一堂祈福平安,预祝丰收。“龙文化”活动可谓精彩纷呈。据说,每年2月23号这一天,三亚、云南、广西等一些旅游胜地也都举办一些盛大的活动迎接暖春的到来。
关于“二月二”叫春龙节,也就是吃爆米花有传说。《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准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山下立碑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零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玉帝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财源滚进你的兜!
另外,“二月二,龙抬头”,还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这天,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与龙有关系,说话是“龙”做事是“龙”,图的就是一个吉祥的好兆头,盼的就是一个好的年景啊!至于习俗,古人在二月二这一天还盛行吃春饼(即龙鳞)、吃面条(即龙须)、吃饺子(即龙耳)、吃爆米花等等,还有剃头、接女儿、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忌针刺龙眼等习俗,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馈赠。私塾先生则多在这天收学生,以占鳌头;娃娃们则在朗读:“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以求将来学有所成,吉祥如意。古人通过吃、游、打扮等种种形式表达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寄托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种种习俗在今天成为符号彰显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二月二,三月三,清明寒食过三天。还是先说食俗吧。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哪有不关心自己的生计问题的。希望 *** 多为百姓做实事,那样就天下幸甚,社稷幸甚。话说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二月二,龙抬头,送礼只送大猪头。二月初二吃猪头肉有说法。自古以来,祭奠祖先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之头。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闯入乡村小庙,向和尚讨食,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人们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
还有一种说法:“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家家户户煮猪头,是因为初一、十五都过完了,“二月二”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从腊23日过小年时杀猪宰羊,正月一过,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不管亘古以来岁月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沧海桑田,但每到这一天,千家万户吃猪头肉迎接并庆祝这个日子的美好愿望可谓历久弥新。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 *** 情,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张某临机一动,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乾隆皇帝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二月二,理理头,农历二月二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和“出嫁闺女回娘家”的说法,二月二去理发,据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有道是:“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象龙一样抬抬头,象征新的一年的开始。听说“龙剃头”的说法,为的是沾染些许龙气,换个说法叫作“龙剃头”,头面打理得光净齐整,人人显得意气风发,呈活虎生龙之象,有以龙自喻、独占鳌头之类的寓意。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二月二,家家接女儿。这就应验了“二月二,接宝贝儿”的趣味民谣,二月二还是一个出嫁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须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这首民谣,充分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迫切心态。
龙飞凤舞升平世,燕语莺歌锦绣春。才女秋瑾就说过:画工须画人中龙
为人须为人中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奇葩”之说。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一个民族只有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二月二龙抬头”寄托了祖先对龙的崇拜和尊敬,蕴含期望中华民族昂首向上腾飞崛起的理想和愿望。龙生龙
凤生凤。我们是龙的传人,先人对龙的顶礼膜拜和流传至今的龙文化,我们怎能淡忘?我们是龙的传人,怎能忘记龙图腾呢?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开发,龙文化不能失传。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龙眼识珠
凤眼识宝
牛眼识青草。生活在农耕社会里的古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对季节的变化尤为敏感。二月二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云兴雨作,预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人用“龙抬头”这一豪放的形象表现大地苏醒带给人们的震撼。农民们要耕种锄刨,开始新的一年的生产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一个节日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希冀。春天带来万物的生机和活力,万象更新,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也是万物开始复苏,大地回春的日子。作为一年中春天的开端,给我们带来对新生活的期望和向往。让我们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感受春天,品味春天,珍惜这大好的春光,发扬光大龙的精神,做意气风发的龙的传人。
山青水秀龙游凤舞,雨顺风调马跃人欢;春来大地微风吹绿柳,喜进善家笑脸接祥龙。龙抬头,好天气,好兆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二月二来龙抬头,幸福生活没尽头,天天开心无忧愁,全家和睦暖心头,浪漫爱情到白头,喜事乐事不断头,看完短信不回是猪头。(作者:陈莹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几憨子0
2023-03-07 · 超过2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20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万
展开全部
龙抬头 好年头 好常态
二月二,龙抬头。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龙抬头节”, 民间传说,每当二月初二这天,就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二月二在我国各地的风俗活动不同,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云为鹤家乡,海是龙世界。龙在人们的心里是至高无上的。认为龙能呼风唤雨,有雷有雨有水就是有了万物。这都是人们对一年年景最大的希望。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顺顺当当,平平安安。这是大家迎富的日子。所以人们把二月二作为一个喜庆吉利的日子,齐聚一堂祈福平安,预祝丰收。“龙文化”活动可谓精彩纷呈。据说,每年2月23号这一天,三亚、云南、广西等一些旅游胜地也都举办一些盛大的活动迎接暖春的到来。
关于“二月二”叫春龙节,也就是吃爆米花有传说。《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准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山下立碑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零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玉帝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财源滚进你的兜!
另外,“二月二,龙抬头”,还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这天,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与龙有关系,说话是“龙”做事是“龙”,图的就是一个吉祥的好兆头,盼的就是一个好的年景啊!至于习俗,古人在二月二这一天还盛行吃春饼(即龙鳞)、吃面条(即龙须)、吃饺子(即龙耳)、吃爆米花等等,还有剃头、接女儿、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忌针刺龙眼等习俗,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馈赠。私塾先生则多在这天收学生,以占鳌头;娃娃们则在朗读:“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以求将来学有所成,吉祥如意。古人通过吃、游、打扮等种种形式表达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寄托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种种习俗在今天成为符号彰显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二月二,三月三,清明寒食过三天。还是先说食俗吧。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哪有不关心自己的生计问题的。希望 *** 多为百姓做实事,那样就天下幸甚,社稷幸甚。话说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二月二,龙抬头,送礼只送大猪头。二月初二吃猪头肉有说法。自古以来,祭奠祖先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之头。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闯入乡村小庙,向和尚讨食,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人们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
还有一种说法:“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家家户户煮猪头,是因为初一、十五都过完了,“二月二”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从腊23日过小年时杀猪宰羊,正月一过,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不管亘古以来岁月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沧海桑田,但每到这一天,千家万户吃猪头肉迎接并庆祝这个日子的美好愿望可谓历久弥新。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 *** 情,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张某临机一动,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乾隆皇帝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二月二,理理头,农历二月二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和“出嫁闺女回娘家”的说法,二月二去理发,据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有道是:“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象龙一样抬抬头,象征新的一年的开始。听说“龙剃头”的说法,为的是沾染些许龙气,换个说法叫作“龙剃头”,头面打理得光净齐整,人人显得意气风发,呈活虎生龙之象,有以龙自喻、独占鳌头之类的寓意。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二月二,家家接女儿。这就应验了“二月二,接宝贝儿”的趣味民谣,二月二还是一个出嫁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须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这首民谣,充分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迫切心态。
龙飞凤舞升平世,燕语莺歌锦绣春。才女秋瑾就说过:画工须画人中龙
为人须为人中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奇葩”之说。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一个民族只有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二月二龙抬头”寄托了祖先对龙的崇拜和尊敬,蕴含期望中华民族昂首向上腾飞崛起的理想和愿望。龙生龙
凤生凤。我们是龙的传人,先人对龙的顶礼膜拜和流传至今的龙文化,我们怎能淡忘?我们是龙的传人,怎能忘记龙图腾呢?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开发,龙文化不能失传。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龙眼识珠
凤眼识宝
牛眼识青草。生活在农耕社会里的古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对季节的变化尤为敏感。二月二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云兴雨作,预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人用“龙抬头”这一豪放的形象表现大地苏醒带给人们的震撼。农民们要耕种锄刨,开始新的一年的生产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一个节日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希冀。春天带来万物的生机和活力,万象更新,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也是万物开始复苏,大地回春的日子。作为一年中春天的开端,给我们带来对新生活的期望和向往。让我们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感受春天,品味春天,珍惜这大好的春光,发扬光大龙的精神,做意气风发的龙的传人。
山青水秀龙游凤舞,雨顺风调马跃人欢;春来大地微风吹绿柳,喜进善家笑脸接祥龙。龙抬头,好天气,好兆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二月二来龙抬头,幸福生活没尽头,天天开心无忧愁,全家和睦暖心头,浪漫爱情到白头,喜事乐事不断头,看完短信不回是猪头。(作者:陈莹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下锌汛9
2023-03-07 · 超过1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94
采纳率:57%
帮助的人:2.1万
展开全部
龙抬头 好年头 好常态
二月二,龙抬头。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龙抬头节”, 民间传说,每当二月初二这天,就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二月二在我国各地的风俗活动不同,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云为鹤家乡,海是龙世界。龙在人们的心里是至高无上的。认为龙能呼风唤雨,有雷有雨有水就是有了万物。这都是人们对一年年景最大的希望。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顺顺当当,平平安安。这是大家迎富的日子。所以人们把二月二作为一个喜庆吉利的日子,齐聚一堂祈福平安,预祝丰收。“龙文化”活动可谓精彩纷呈。据说,每年2月23号这一天,三亚、云南、广西等一些旅游胜地也都举办一些盛大的活动迎接暖春的到来。
关于“二月二”叫春龙节,也就是吃爆米花有传说。《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准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山下立碑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零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玉帝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财源滚进你的兜!
另外,“二月二,龙抬头”,还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这天,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与龙有关系,说话是“龙”做事是“龙”,图的就是一个吉祥的好兆头,盼的就是一个好的年景啊!至于习俗,古人在二月二这一天还盛行吃春饼(即龙鳞)、吃面条(即龙须)、吃饺子(即龙耳)、吃爆米花等等,还有剃头、接女儿、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忌针刺龙眼等习俗,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馈赠。私塾先生则多在这天收学生,以占鳌头;娃娃们则在朗读:“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以求将来学有所成,吉祥如意。古人通过吃、游、打扮等种种形式表达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寄托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种种习俗在今天成为符号彰显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二月二,三月三,清明寒食过三天。还是先说食俗吧。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哪有不关心自己的生计问题的。希望 *** 多为百姓做实事,那样就天下幸甚,社稷幸甚。话说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二月二,龙抬头,送礼只送大猪头。二月初二吃猪头肉有说法。自古以来,祭奠祖先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之头。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闯入乡村小庙,向和尚讨食,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人们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
还有一种说法:“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家家户户煮猪头,是因为初一、十五都过完了,“二月二”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从腊23日过小年时杀猪宰羊,正月一过,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不管亘古以来岁月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沧海桑田,但每到这一天,千家万户吃猪头肉迎接并庆祝这个日子的美好愿望可谓历久弥新。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 *** 情,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张某临机一动,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乾隆皇帝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二月二,理理头,农历二月二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和“出嫁闺女回娘家”的说法,二月二去理发,据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有道是:“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象龙一样抬抬头,象征新的一年的开始。听说“龙剃头”的说法,为的是沾染些许龙气,换个说法叫作“龙剃头”,头面打理得光净齐整,人人显得意气风发,呈活虎生龙之象,有以龙自喻、独占鳌头之类的寓意。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二月二,家家接女儿。这就应验了“二月二,接宝贝儿”的趣味民谣,二月二还是一个出嫁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须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这首民谣,充分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迫切心态。
龙飞凤舞升平世,燕语莺歌锦绣春。才女秋瑾就说过:画工须画人中龙
为人须为人中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奇葩”之说。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一个民族只有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二月二龙抬头”寄托了祖先对龙的崇拜和尊敬,蕴含期望中华民族昂首向上腾飞崛起的理想和愿望。龙生龙
凤生凤。我们是龙的传人,先人对龙的顶礼膜拜和流传至今的龙文化,我们怎能淡忘?我们是龙的传人,怎能忘记龙图腾呢?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开发,龙文化不能失传。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龙眼识珠
凤眼识宝
牛眼识青草。生活在农耕社会里的古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对季节的变化尤为敏感。二月二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云兴雨作,预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人用“龙抬头”这一豪放的形象表现大地苏醒带给人们的震撼。农民们要耕种锄刨,开始新的一年的生产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一个节日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希冀。春天带来万物的生机和活力,万象更新,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也是万物开始复苏,大地回春的日子。作为一年中春天的开端,给我们带来对新生活的期望和向往。让我们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感受春天,品味春天,珍惜这大好的春光,发扬光大龙的精神,做意气风发的龙的传人。
山青水秀龙游凤舞,雨顺风调马跃人欢;春来大地微风吹绿柳,喜进善家笑脸接祥龙。龙抬头,好天气,好兆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二月二来龙抬头,幸福生活没尽头,天天开心无忧愁,全家和睦暖心头,浪漫爱情到白头,喜事乐事不断头,看完短信不回是猪头。(作者:陈莹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忻俊誉C9
2023-03-07 · 超过1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9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万
展开全部
  无可厚非, 龙抬头 是指万物经过冬眠之后重返江湖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在农事中也是有记载,俗称春龙节,农事节,春耕节,深得老百姓的重视!那么,具体这一天到底会是什么节日呢?
问:龙抬头节是什么节日?
答:春龙节,农事节,春耕节等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   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
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形成,也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水多,土地少,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患,因此,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龙抬头那天属蛇的和属龙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气。 另外一说法:二月初二,龙抬头,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夏历二月初二,传说天上掌管降雨之神龙王抬头。意味今后雨水就会多了起来,有利于耕种。一种说法是龙王因思念失去的女儿,因此总是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从海底抬头出来,望着失去女儿的方向,以寄思念。   青龙节的传说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传说有误,武则天是唐朝时期人物,玉米是明朝才传入中国的,那时哪里来玉米种子?)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以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但据资料记载,二月二,龙抬头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4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想象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移动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在地平线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到来的标志。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8)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