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星是怎么形成的
流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彗星的破碎,在外太空的作用力下,这些散落的碎片划过地球上空,这便产生了我们所看到的流行,当破碎的星体数量庞大时,便产生了流星雨。
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当彗星逐渐靠近太阳时冰气化,使尘埃颗粒像喷泉之水一样,被喷出母体而进入彗星轨道。但大颗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围形成尘埃彗头;小颗粒被太阳的辐射压力吹散,形成彗尾。剩余物质继续留在彗星轨道附近。
然而即使是小的喷发速度,也会引起微粒公转周期的很大不同。因此,在下次彗星回归时,小颗粒会滞后母体,而大颗粒将超前于母体。当地球穿过尘埃尾轨道时,就有机会看到流星雨。流星雨活动性为彗星周期。
尘埃或微小块物穿过地球大气层时,速度可以达到数十公里每秒。在大气层约100千米附近,稀薄的大气层被流星撞击、冲散、加热,发光。当达到约离地面80千米的高度时,大气层气体增厚,流星前端空气被压缩、温度急剧上升,压缩的气体发生电子跃迁变为等离子状态后发光。流星在达到地球表面前,被压缩和加热的空气点燃,最终消耗殆尽。
流星撞击与恐龙的灭绝
最大和最近期的撞击事件之一发生在近65000年前,当时一块大约6至9英里长的太空岩石撞击了地球表面,就在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附近。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发现。
这次撞击可能实际上是由多块入侵的岩石造成的,对地球产生了剧烈的影响,包括地震、海啸,以及由悬浮在大气中的碎片引起的突然而长期的气候变化。希克苏鲁伯撞击器挖出了一个直径约93英里的陨石坑,这个陨石坑被广泛认为与生命的巨大灭绝有关,其中可能包括大多数恐龙物种。
幸运的是,这类流星体撞击在我们的星球上相当罕见。它们仍然发生在太阳系的其他世界上。从这些事件中,行星科学家们对固体岩石和冰表面以及气态和冰态行星的上层大气中的陨石坑是如何运作的有了一个很好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