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重要吗?

 我来答
莫为往事忧
2023-04-10 · 超过19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4万
展开全部
我认为孩子成长受家庭影响大一些。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它不仅是社会教育的开始,也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作用毋庸置疑,通过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感受到积极向上,看到尊老爱幼,懂得讲规矩讲道理……这些不是说教,是亲身体会。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的敏感期,其中一个敏感期就是模仿期,他们会观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朋友等一些人的言行举止或者穿着打扮,去做出一些他们观察到的内容,比如骂人的脏话,比如随地乱扔东西,等等。
孩子模仿期,错的不是孩子,因为孩子对这个世界太好奇,他们想要用自己的认识去再次认识这个世界而已,模仿的对象就是这个世界其中的一份子,但如果想要孩子能够坚持住本心,能够不为外界所侵蚀,那就要拥有一定的分辨思维帮助孩子认识这个不一样的世界。
古代有孟母三迁,现代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所谓的学好,就指定孩子不准跟谁谁谁做朋友,不准怎么怎么样,制定一些家庭规矩,当做家庭教育的基础,如果是违背孩子的正常成长,这种教育是不能作数的,甚至还会对孩子产生其他内在心理影响。
家庭教育,作为所有教育的基础,作为其他教育的基石,他们能够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学会如何思考,如何主动,如何真正的可以独立自主,等等,这也是孩子以后真正的面对这个世界的关键点。
根据家庭不同,主要分为四种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重要,但每个家庭的成员组成不同,每个成员的来自的家庭背景,并且每个家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存在差异,实行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大不相同,主要可以分为四种教育方式。
设定一下小场景,通过对场景的不同反应,看看教育方式的不相同。
孩子上学回家,先做作业还是先玩,是先看会电视还是先背诵课文……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待孩子的表现大不相同:
第一种:生而不养,养而不教(孩子与父母无关型)
“妈妈,我回来了“孩子书包一扔,就拿起遥控器看电视,孩子家长呢,就自顾自的玩手机,既不动身也不制止,任由孩子自己玩耍。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出现的情形就是大人玩大人,孩子玩孩子的,互相不干涉,并且也没有什么亲子沟通,亲子活动,就像是住在一起的陌生人。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孩子父母年轻,自己还没有完全适应成人世界,就将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只能大人孩子自己玩自己的;孩子从小由老人带大,父母像外人只负责孩子的物质基础,对于孩子的教育不放在心上;父母思想新潮,将孩子视为累赘,只是为了延续后代生养孩子,但并未将教育孩子作为大事。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之下,孩子最终变得冷漠、无视,完全的以自我为中心,亲子关系不融洽,甚至心理健康都要有扭曲的现象发生。
第二种:过度放纵(父母溺爱孩子型)
“孩子,回来了,妈妈给你拿水果吃,上了一天学了,赶紧休息休息,看会电视”孩子还没有做出任何的反应,家长先于孩子提前去准备各种,生怕孩子遭受到各种委屈。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比较放纵孩子,或者说比较宠溺孩子,基本孩子要什么有什么,甚至孩子不需要也会双手碰到孩子面前求表扬,孩子不知道珍惜,更不懂得感恩,因为一切都是随手可得,不需要花费任何力气。父母更是给孩子创造各种环境,希望孩子在这种环境之中有前途。
出现这种方式的原因主要是:家境优越,父母之前受过苦现在富裕,就将这种成人的内心缺失补充给孩子,用一种亏欠心理,不让孩子遭罪;孩子宝贵,家庭6+1模式,老人宠溺,父母无力反驳,一起宠溺;父母思想不跟进时代,太过于将孩子看的重要。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之下,孩子变得无法自理,甚至霸道、蛮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想要什么必须得到,孩子不能够真正的独立起来。
第三种:过于严厉(父母高要求型)
“赶紧去写作业,一天到晚就只看电视,学习成绩也上不去,看看人家XXX……”父母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气势压迫着孩子,必须要做到怎么怎么样,否则就使劲惩罚孩子。
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哪怕完全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依然得到很多的批评、指责,稍微有点不慎的做法,那简直就是孩子的灾难。
出现这种教育方式的原因:父母对于教育的过度焦虑,孩子只能使劲追赶中;父母的攀比、虚荣心理;大环境下的随众心理。
孩子这种氛围中,唯唯诺诺,不敢高声,不敢做出任何违背家长的行为,任何事情都要经过父母同意,内心充满了委屈与叛逆,一旦时机成熟,可能会出现不可控制的情绪爆发。
第四种:温和而坚定(亲子融洽型)
“妈妈,我能先看电视再去写作业吗?”“可以的呢,不过如果先写作业,完成的比较快的话,电视还能多看一会呢?”“那我先去写作业吧。”父母温和,孩子稳定,并不会因为拒绝沮丧,反而因为父母的提议进行思考,选择适合的。如果孩子选择了看电视,父母也会支持,但会根据时间提醒孩子做作业的时间到了。
这种教育方式看似柔弱无力,但力度却柔韧有余,亲子之间关系缓和,父母并不是对孩子言听计从,也不是父母是家庭权威,互相商量互相理解,达到共同想要的结果,并不损害互相的利益。
这种教育方式出现的原因:父母与孩子之间达成一种平等教育模式,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利,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拥有话语权;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的作用不是控制孩子,反而是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并以此纠正自己的行为;亲子之间和爱友善,关系亲密有间。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内心充满感恩与感激,遇事独立思考寻找解决办法,懂规矩讲理,会有小情绪但因为父母的温柔也会很快过去。
不要做“不确定”父母,家庭教育是放眼未来的教育
教育方式并非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每个孩子个体就存在差异化,家庭教育的方式也要随着时代进步,从最早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转换到“同情同理心”,再到“温和而坚定”,等等,教育可持续性发展,但最终是面向未来,提升孩子未来的竞争力。
各位父母不妨从以下4点进行关注、思考:

1.孩子全方面素质提升

教育中,我们常说“高分低能”,孩子在家什么都出色,但真正到了外面的世界却如同一张白纸,不会交际,不会沟通,环境复杂点就不知道该怎么办。

周成刚在书中说“孩子变得越来越’宅‘,家长变得越来越全能”,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不是孩子们不好,是孩子只拥有内在的技能缺乏外在的技能,只能是面对着体系内的一些内容,却无法保证在出现环境变化时候应对。

孩子以后面对的是一个比现在更加高速更加与众不同的世界,他们需要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机遇,如果仅仅是修炼内在而不能完全的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及与众不同,将来要面对着更多的困难。

父母一定要将孩子的全方面素质进行提升,既让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更要拥有临危不乱的气势。孩子全方面素质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的是父母与孩子日常对于这些行为的坚持,这样孩子才能够在未来中利于不败之地。

2.不功利不短视,看中孩子潜


每个人都拥有者无穷的潜力,教育在家庭中的作用就如同挖掘机,一点点的将孩子的能力挖出来,一点点的让孩子展现出来,并且通过这种展示,孩子可以更容易的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有助于更好的前进。

很多父母将“XX决定孩子的一生”之类的话挂在嘴边,对着孩子也是一通的歪理连篇,并且还一个劲的加强孩子的这个方面。真正的情况并非如此,这些杜撰的话语全来自于父母自己的小心思小想法,自己的一些所谓的思考思索,并不能完全与孩子真正的教育相关联。

孩子自身就是一个“潜力股”,父母不能仅仅看到当下的成长,功利性的帮助孩子各种选择,这是一种短视的表现,目前来看,孩子处于一种上风或者满足父母的“面子”,长久来看并不利于孩子的整体发展。

现在孩子生长背景与之前不一样,他们本身具有的潜力需要深层挖掘,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出孩子们应该有的能力和力量。他们可以很轻松的学会编程,可以很自觉地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可以很意外的创造小惊喜……这些潜力的征兆,家长们是否看到了呢?

未来要求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健康完整的孩子,还需要一个会变通,会思考,能够随时调整自己能力的“潜力股”孩子。

3.顺应孩子成长规律

我有个朋友,她在孩子还未出生的时候就已经规划好了一条成长的路线,比如什么时候开始看书,什么时候开始写字,什么时候学习其他技能,甚至包括孩子就业等等,这条成长路线直接贴在他们家的大客厅墙上,每达到一个就做上标记,甚至没达到也要写上计划与目标。

当时我就问她怎么这么设计,她说要看到未来,要知道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更好的针对性引导。是不是感觉说的很有道理,连未来都想到了,可是这里面有个变量,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现在孩子普遍的智商都要高,接触的外界也要多,自然了解的内容也不一般,怎么可能按照这条路线行走呢?

这应该是很多父母曾经选择的一条路线,为孩子设定一条路线,比如考大学,比如出国留学,比如必须读金融专业,等等,不顾孩子真正的能力,也不顾孩子现在的状态,只是一门心思的想要孩子走向国际化。

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规律性,教育当然也有自身的规律,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重点和关键,不是不考虑未来,事实上,考虑未来也需要在打好现在基础的前提之上才可以。

4.放开局限,面向未来
妈妈是中国人,爸爸是法国人,目前选择在深圳暂住。我提到了她家宝宝是以后出国的吗,她说不管是否出国,作为一个混血宝宝,至少文化基础要打好,国内各方面环境都不错,也很适宜,暂时并不考虑出国,如果以后有机会也要在高中之后,主要是看孩子意愿。

这个妈妈眼光看得很远,她知道作为一个混血宝宝想要真正的立足,需要双方的一个文化基础,这是他们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其他就要看孩子自己的天赋潜力发挥情况,如果愿意并不反对出国留学。

前段时间,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掀起一股留学议论潮,《小别离》里面父母为高考孩子制定留学计划也是戳中心理,父母在用自己所能够给予的方式传达着对未来的看待,依然具有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存在于自身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存在于不能与这个变化的世界完全同步中,局限性会限制家长的眼光,同样也会束缚住孩子的未来。

孩子是未来的孩子,父母有的时候“以不变应万变”反而是一种更好的方式,孩子自由发挥,家长多多了解政策,双方互相面向未来。

孩子成长分阶段,教育方法更是不同,孩子不管是经历丰富,还是内心充足,他们都会拥有自己不一样的人生,拥有自己不一样的生活,而家庭教育提供给他们的就是基石的作用,维持着孩子稳定、持续的发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