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者的文化意识
1个回答
2016-04-28
展开全部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儿童在学习母语的同时,通过母语学习本民族的文化。所以说,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同样要了解和学习外国文化。然而,外语教学界只是到了20世纪中叶才开始认识到文化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到了70年代,跨学科的综合学科“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在美国、“语言国情学”在前苏联形成,为文化教学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直接的信息来源。1983年斯特恩(Stern,1983)提出了一个包括结构、社会语言、社会文化、经验四个成分的教学模式。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取得重要的地位。而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很短,大致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才开始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人们逐步意识到: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Goodenoun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所以说,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是这样的,第一,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的、颇为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文化的载体,亦是该社会整个文化的基础,正是通过语言,文化才能保持下来,并传递给同时代人或后人,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其文化的内涵;第二,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来看,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统一不仅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际过程中还常常造成语言的误用。作为一名英语教学工作者,如果我们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不考虑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考虑到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和西方人交流时,很可能会出现下面的情况。比如,在和外国人交谈的时候,不小心打了个喷嚏。对方对你说“Blessyou!”你会一脸茫然,不知所云。你坐在国外唐人街的中餐馆中,仿佛周遭都是自己熟悉的一切,都是自己本土文化的一部分。而侍者拿来Fortunecookie的时候,你可能会想也不想地作为一种食物放入口中,而不知道这是美国中餐馆文化的代表物之一——签语饼。以上两个例子并非笔者杜撰,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事件的主人公英语技巧不能说不好,但是,缺少的正是对对方语言背后文化的解读。而我们作为孩子英语学习的启蒙教师,更应该鼓励孩子们钻到文化的深处来看英语!二、什么是文化及文化的分类文化是个涵义极广的概念,对其定义可谓五花八门,众说纷纭。学者们提出的有关文化的定义集中了几代人的智慧。其中,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or)原在1871年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定义仍然是涵盖面最广、最精确的定义之一。他的定义具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著名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识来说,仍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我国《辞海》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通俗地说,文化是指目的语所在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文化的分类又有哪些呢?首先是知识文化。我们刚刚探讨了文化的定义,但是这个定义还是趋于笼统。为了便于区分,人们习惯上将文化分成两类,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称之为知识文化。其次是交际文化。把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称之为交际文化或常识文化。交际文化在语言中的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禁忌语及至体态语言等。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学习语言就不可避免地接触所学语言国家的交际文化。三、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一)是现代外语教育家的共识很多现代外语教育家都从不同角度阐述过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学。查斯顿(Chastain,1976)认为进行文化教学的原因是:与外国人交往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外语技能,还取决于对对方文化习俗和预期的理解;跨文化理解本身就是在相互依赖的现代国际社会中的基本目的之一;外语学习者对讲所学语言的人有极大的兴趣。布兰贝克(Brembeck,1977)说得幽默干脆:学习外语而不学习外国文化是造就一个口齿伶俐的傻瓜的极好方法。(二)是《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的。把文化意识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提出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并不断拓展其文化视野,加深其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其世界意识和人文意识。(三)是小学生英语教学现状对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数年前,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我曾经设计过这样的一份不太成熟的文化测试题。(详见相关资源“有关文化知识的测试题目”)这十道题目,与我以往所设计的语言测试题非常不同。看似没有什么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却包含了一些语言表象之外的文化内涵。可能所涵盖的文化领域并不广泛,但却是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了解的内容。令人失望的是,基本上没有一个学生把所有的十道题目都回答上来,其中包括了许多PETS一级、二级都已经考过的学生。我把这份题目给一些英语教师做,答对的情况也很少。而且,有的教师还向我提出了疑问,知道这些对英语教学有什么作用啊?或者对于学生的升学考试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吗?的确,“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脱离”仍然是存在于我们小学教学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我们的一些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英语语言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有形的东西,而对这些语言的物质外壳后面隐藏的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却很少关注。四、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初步渗透文化意识(一)课堂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家庭背景不同,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各异,加之大部分的学生在小学并没有养成英语阅读的习惯。所以,笔者一直认为:文化渗透的最佳途径还是在我们的课堂上。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既要兼顾语言知识的讲解,又要在语言知识讲解的同时,渗透文化信息呢?笔者通过设计游戏活动、创新评价方式、有效地利用课堂用语和身势语等方法进行了初步尝试。1.利用游戏活动渗透文化意识喜爱游戏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经说过,“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那么,如何把游戏作为教学中语言知识和文化渗透的载体呢?如何确定文化教学目标(targetculture)呢?目前,我们的教材中并没有现成的教学设计,所以,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花一番心思。如笔者在教三年级的小学生Whereis…?这一课的时候,在操练环节就设计安排了西方节日“Easterday”的传统活动“Easteregghunt”.班里的一个同学扮成复活节的Easterbunny,把事先准备好的彩蛋藏在教室里的某个角落,然后问其他的同学,“WhereismyEasteregg?”让其他的同学来猜。同学们会问:Isitinyourdesk?Isitonthefloor?Isitunderyourchair?Isitinfrontoftheblackboard?猜到的同学就可以得到这枚彩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涨,在”找彩蛋”这个特定的活动中,很自然地掌握了in,on,under,infrontof,behind等几个方位介词。在完成了这个“Easteregghunt”的游戏之后,教师再通过课件介绍一下西方的Easterday,如复活节的由来,复活节兔子的英文名称,西方传统的复活节活动,世界上最大的复活节彩蛋等等,学生对复活节的初步认识也就随之建立起来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中西方不同的节日,进行不同的应景游戏。如我就曾经在最受孩子欢迎的节日Halloween里,在课堂上模仿了“TrickorTreat”和“Bobbingfortheapples”.在学习有关圣诞节的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名叫“SecretSanta”的活动。事先让每个学生准备好一份圣诞小礼物,然后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继而把所有写有学生名字的纸条混在一起,让学生依次抽取。如果纸条上的名字是谁,谁就要扮演Santa,把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对方。扮演圣诞老人的学生要对对方说:MerryChristmas!Thisisapresentfromme,SecretSanta.收到礼物的学生也要回应:Thankyou!MerryChristmas,Santa!并打开礼物。我们在课堂上还模仿西方人的生日聚会。一起来玩他们的传统游戏“Pin-the-tail-on-the-donkey”.这个游戏有点类似我们的“帖鼻子”。被蒙住眼睛的孩子需要在别人提示下把驴的尾巴贴上。我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尝试用英语来做提示,“Gostraight!Turnleft!Raiseyourtail!Stickiton…”每每做这个游戏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热烈。2.利用课堂评价活动渗透文化意识英语教育评价(AssessmentforEnglisheducation)一直是这些年英语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不同的研究者对“评价”的定义也有所不同。RalphW.Tyler认为,“评价是一个过程”,“基本上在于确定课程和教学方案达成既定教育目标的程度”。也就是说,我们要检查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达到我们所期待的既定目标的程度,评价是要对这种程度就行判断。而作为我们一线的任课教师,无论评价的定义如何,我们都应该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具体的评价工具。像这些年被广泛使用的“学习成长记录袋”就是一种很好的同步评价和后续评价的结合。我们的一线教师在课堂中也有非常有效的受学生欢迎的评价手段。如语言的鼓励,如给表现好的学生发小贴画、盖小印章等等。除了一般的课堂评价用语,在生活中我还注意收集外教们的评价用语,了解他们真实的课堂模式,尝试用一些趣味性更强的、原汁原味的英美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上鼓励孩子们的语言。如Givemeahigh/lowfive.Pleasegiveyourselfapatonyourback!Giveyourselfabighand!Pleasegivehim/herathumb!等等。特别是在中低年级,HighFive这样的伴有身体接触的评价方式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笔者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发现学生对每节课中老师发的小贴画(sticker)非常感兴趣,总是希望能够多得几个。但是得到之后呢?有的被随便贴在铅笔盒中,有的被夹在书里,还有的被任课老师贴在学生的脑门上,然后可能就不知去向了。其实,学生每节课获得的贴画数,能够非常真实地反映出学生该节课的学习状态。但是,学生没有特定的地方收藏这些sticker,他也就无从知道这节课收获几个,这周收获几个,这个月收获几个。换言之,这些贴画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如果就让它随便的丢失,小贴画就仅成为某一节课的评价手段,而无从看出学生连续一段时间乃至一年的学习状况。这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针对以上的情况,我就设计了下面的两个“RewardPaper”,分别适用于两个不同的学期(详见附录2,3)。每张都按照本学期的月份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例如十月份这个月得到的所有贴画,都贴在“October”这一栏中。每月都要根据学生的贴画数量评出五名当月的明星,如十月的就叫“OctoberStar”,而每到学期末,就会把每个月的小贴画累计加在一起,评出十名本学期的SuperStar.另外,我在每个月份旁边都会有当月西方重要节日的图片注解,例如五月份旁边就会有Mother'sday的图片,六月份旁边就会有Father'sday的图片。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使用这样的“Rewardpaper”把它贴在英语书后。这样不出两三个学期,学生们会对西方的主要的节日“眼”熟能详,而且还经常在图片旁别添上一些图画,来补充自己知道的其它节日。另外,我还用自己的英文名字设计了一种名叫“Gingerdollar”的小卡片,鼓励学习有进步的同学。会在卡片上印上一些中西方有名的建筑物,中西方有名的节日食品,或者干脆效仿“Fortunecookie”,在卡片上写上一些充满美好祝愿或者哲理的句子,也非常受学生的欢迎。3.利用身势语来渗透文化意识笔者在国外学习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搭车的经历,当时和一起的同学冥思苦想,好像就是不记得要求搭车的手势到底是什么?情况颇为尴尬。还有一次,参加一个当地人举行的ChristmasOpeningHouse,和其中的一位加拿大人就数字的手势进行了一次有趣的交谈。他教我加拿大人数数的gesture,而我教他北京人数数的gesture.加拿大人数数的手势我一遍就学会了,因为非常简单。而我教他数遍,他才学会,因为较之他们的手势,我们的要复杂得多。当时,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的确,我们在教英语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Bodylanguage”和“gesture”是用来帮助人们传递信息的,是一种非语言的交际方式。因为它可以使对方很容易地明白你自己的意思。所以说,身势语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在课堂上,我就力求用一些英美国家常用的身势语,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如图,没想到的是,学生们对身势语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六年级的同学在课下还通过网络等媒介,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身势语的资料。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介绍英语知识的时间,连续介绍了英美国家的Bodylanguage以及其他东西方国家的身势语。我想,他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会逐步明白一点:当你学习一门外语时,了解这个国家的身势语是很重要的。尊重他们的习俗会助你与人交流,也会使你和当地人愉快相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相关的文化信息的渗透,对他们今后的英习,一定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二)课堂教学外的文化意识的渗透课堂是渗透文化信息的主渠道,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放弃课外的自主学习。相反,教师如果在课堂中“吊足学生的胃口”,让他们对英语的学习,不只保有短暂的表面化的兴趣,而是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对英语国家和本国的文化差异保有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愿意在自己的课外时间加以探究,这样的英语学习才算成功。笔者尝试用“读书推荐卡”WhenEastMeetsWest等主题课外活动使学生对“文化”领域的探究更为深入。1.利用“读书推荐卡”来渗透文化意识近些年来,世界各国掀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都把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策略来实施。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依据相关研究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美国教育部曾陆续提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等举措。在日本,政府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为儿童说故事活动,并充实学校图书。另外,还颁布了儿童阅读推进法,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儿童阅读日。可见,各国政府均把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来看待。文字是书面化的语言,是记载各民族文化的符号,和文化的重要关系不言而喻。但是,在小学阶段,就母语经典读物阅读而言,尚且受到了漫画、游戏等快餐文化的严重冲击。何况英语阅读呢?针对学生的这一现象,我尝试在五六年级的学生中间开展了一次“英语读书推荐卡”的展览活动。每个学生利用暑假读一本适合自己英语阅读能力的经典读物(如牛津书虫,外研社分级读物等等),然后按照书目名称、作者姓名、主人公肖像、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图书类型、我的读后感、快乐指数、购买地点等信息制成“***的读书推荐卡”(详见附录4)在学校开展览,学生之间还可以交换图书。这项活动开展之初,就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成为了学校每年的保留活动。我想:读书推荐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地是希望借此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利用中西方文化对比来渗透文化意识重视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还要重视跨文化之间的差异。换言之,在了解对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对本民族文化有较为准确与深刻的认识。我们的学生在和英语国家的朋友交流的时候,无论英语的语言功底如何,总是爱犯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判断和理解对方语言的问题。例如,我们的学生很爱询问对方的年龄和一些生活的隐私。在受到对方的夸奖时,显得很拘束、不知所措。所以,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很有必要对比东西方的两种文化,找出其相同之处与异同之处,这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的。笔者在学校中曾经开展了“WhenEastMeetsWest”的主题壁报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对比中西方国家在称谓语、饮食、服饰、谚语、重要节日、国家重要的标志物等方面的不同之处,配以文字及图片说明。例如有的学生在搜集谚语的过程中就发现西方和中国的表达内容相似的谚语。如,西方关于一日三餐有“Eatbreakfastlikeaking,Lunchlikeaprince,Anddinnerlikesapauper.”的说法。和我们中国的有关养生的谚语“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的学生在研究有关“颜色和节日”这个话题后,发现了其中非常有趣的关系。制作出了“HolidaysColoursCards”.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初步渗透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我们的教师认识到文化意识培养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在实践的过程中考虑结合学生的具体需求。那么,在文化教学这个研究领域,我们一定会大有可为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