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演义>中的著名人物的名字多数是2个字的啊(复姓的除外)?很少有3个字的名字: 如:武安国,黄承彦等
7个回答
展开全部
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有人提出问题:为什么三国时绝大多数人都是单字名?的确是这样,翻开历史看看,整个的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极少的。《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乳名,如刘盆子、郑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知识分子、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这真是怪事。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这个人对“名”特别重视,他一上台,就闹起了一股改名风。首先把中央各级官名改了,然后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来,弄得人不知所措。后来,甚至将“匈奴”改成“降奴”,“单于”改成“服于”,由此引发了民族战争。王莽对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对自家的“王”看得特别重,对许多刘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赐姓“王”,以示恩宠。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汉书·王莽传》又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之语,意思是说,匈奴单于依顺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个字。可见,当时不但有禁止使用双字名的法令,而且还影响到了匈奴。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三国时的人名,告诉我们,人名有极强的阶段性,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命名特点。知道了这些,有的人一看名,他是什么时代的,也就能估摸个差不多。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这个人对“名”特别重视,他一上台,就闹起了一股改名风。首先把中央各级官名改了,然后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来,弄得人不知所措。后来,甚至将“匈奴”改成“降奴”,“单于”改成“服于”,由此引发了民族战争。王莽对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对自家的“王”看得特别重,对许多刘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赐姓“王”,以示恩宠。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汉书·王莽传》又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之语,意思是说,匈奴单于依顺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个字。可见,当时不但有禁止使用双字名的法令,而且还影响到了匈奴。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三国时的人名,告诉我们,人名有极强的阶段性,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命名特点。知道了这些,有的人一看名,他是什么时代的,也就能估摸个差不多。
展开全部
因为古人除了名还有字,名一般是一个字,而字是二个字,而且字一般是名的扩展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某种时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又如唐代书法家禇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他们名、字中的“良”与“善”、“巩”与“固”也都是同义。“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两颗星。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渔”(打鱼)、“樵”(砍柴)常为侣,宋代史学家、《通志》的编者郑樵字渔仲;“渔翁”又常戴“笠”,清代文学家李渔字笠翁。“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同”与“异”都是反义。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有“非不伟其体干也”句;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三国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云从龙,风从虎”;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也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元末戏曲家高明(著有《琵琶记》)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矣”;明代军事家于谦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钱谦益字受之,则都是用《尚书》中“谦受益”的典故。名和字之间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明显,有的隐晦。如明朝的唐寅字伯虎,“寅”、“虎”是干支生肖的关系,比较明显;而清代曹寅字子清,“寅”、“清”却取自《书经》里“夙夜惟寅,直哉惟清”这句话,这就比较隐晦。有的人不只一个字。如前述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清代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等。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杲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以书法传世)也用“卿”字。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明光宗)、朱常嬴、朱常询等,第二字共用“常”,第三字共用“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祯帝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历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在这种情况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辈名,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只有半个字了。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某种时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又如唐代书法家禇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他们名、字中的“良”与“善”、“巩”与“固”也都是同义。“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两颗星。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渔”(打鱼)、“樵”(砍柴)常为侣,宋代史学家、《通志》的编者郑樵字渔仲;“渔翁”又常戴“笠”,清代文学家李渔字笠翁。“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同”与“异”都是反义。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有“非不伟其体干也”句;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三国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云从龙,风从虎”;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也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元末戏曲家高明(著有《琵琶记》)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矣”;明代军事家于谦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钱谦益字受之,则都是用《尚书》中“谦受益”的典故。名和字之间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明显,有的隐晦。如明朝的唐寅字伯虎,“寅”、“虎”是干支生肖的关系,比较明显;而清代曹寅字子清,“寅”、“清”却取自《书经》里“夙夜惟寅,直哉惟清”这句话,这就比较隐晦。有的人不只一个字。如前述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清代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等。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杲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以书法传世)也用“卿”字。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明光宗)、朱常嬴、朱常询等,第二字共用“常”,第三字共用“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祯帝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历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在这种情况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辈名,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只有半个字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里面有谁的名是两个字,查了一下,发现这样的人着实不少,但大多是无名之辈,统计如下:
1、曹安民:曹操之侄,在宛城之战被杀;
2、单子春:魏国琅牙太守,曾誉年轻时的管轲为“神童”;
3、辛宪英:辛毗之女;
4、尹大目:魏国殿中校尉,曹爽亲信;
5、傅士仁:关羽部将,投降东吴;
6、郭攸之:蜀汉大臣,“贞亮死节之臣”;
7、黄承彦:诸葛亮岳父;
8、刘元起:刘备之叔,曾资助青年刘备;
9、刘德然:刘元起之子;
10、裴元绍:欲夺赵云战马被杀;
11、孙尚香:刘备夫人;
12、程远志:黄巾军将领,被关羽所杀;
13、韩吕子:袁绍部将,在乌巢被杀;
14、胡车儿:张绣部将,偷走了典韦的双戟;
15、胡赤儿:董卓女婿牛辅的心腹,杀死牛辅投吕布反被杀;
16、蒋义渠:袁绍部将;
17、李春香:黄奎之妾,黄与马腾定下诛曹之计,被她出卖,反为曹所斩;
18、刘子扬:鲁肃同乡;
19、娄子伯:隐士,曾教曹操筑城之法;
20、吕伯奢:曹操之父旧交,为操所杀;
21、吕威璜:袁绍部将,在乌巢被杀;
22、马日(石+单,音低):东汉大臣,王允欲杀蔡邕,他曾劝阻;
23、马元义:黄巾军组织者之一,因叛徒出卖被杀;
24、秦庆童:董承家奴,向曹操告密;
25、眭元进:袁绍部将,在乌巢被杀;
26、王子服:东汉大臣,与董承密谋诛曹被杀;
27、卫仲道:蔡文姬前夫,早卒;
28、吴子兰:东汉大臣,与董承密谋诛曹被杀;
29、武安国:孔融部将,为吕布所伤;
30、邢道荣:刘度部将,被赵云所杀;
31、严白虎:盘踞江东,为孙策所败;
32、杨大将:袁术亲信;
33、张世平:商人,曾资助刘、关、张;
34、庞山民:庞德公之子,《三国演义》误为庞德公字山民。
以上这些人里肯定有不少的双名其实是字,但无法查证,还有三个拿不准的:
1、濮阳兴:吴国大臣,因为劝谏孙皓被杀,这个可能是复姓;
2、崔州平:隐士,估计是字;
3、庞德公:隐士,估计是尊称。
4、士孙瑞:东汉大臣,与王允合谋诛董,应该也是复姓;
此外,石广元名韬,孟公威名建,肯定不在其列,崔州平的名字查不出来。乌桓触其实是袁绍部将焦触,《三国演义》中误与地名相连。
还有几个少数民族的,都不能算,不过我把名字为三字的列在后面:
董荼那、沙摩柯、兀突骨、彻里吉、轲比能、阿会喃
1、曹安民:曹操之侄,在宛城之战被杀;
2、单子春:魏国琅牙太守,曾誉年轻时的管轲为“神童”;
3、辛宪英:辛毗之女;
4、尹大目:魏国殿中校尉,曹爽亲信;
5、傅士仁:关羽部将,投降东吴;
6、郭攸之:蜀汉大臣,“贞亮死节之臣”;
7、黄承彦:诸葛亮岳父;
8、刘元起:刘备之叔,曾资助青年刘备;
9、刘德然:刘元起之子;
10、裴元绍:欲夺赵云战马被杀;
11、孙尚香:刘备夫人;
12、程远志:黄巾军将领,被关羽所杀;
13、韩吕子:袁绍部将,在乌巢被杀;
14、胡车儿:张绣部将,偷走了典韦的双戟;
15、胡赤儿:董卓女婿牛辅的心腹,杀死牛辅投吕布反被杀;
16、蒋义渠:袁绍部将;
17、李春香:黄奎之妾,黄与马腾定下诛曹之计,被她出卖,反为曹所斩;
18、刘子扬:鲁肃同乡;
19、娄子伯:隐士,曾教曹操筑城之法;
20、吕伯奢:曹操之父旧交,为操所杀;
21、吕威璜:袁绍部将,在乌巢被杀;
22、马日(石+单,音低):东汉大臣,王允欲杀蔡邕,他曾劝阻;
23、马元义:黄巾军组织者之一,因叛徒出卖被杀;
24、秦庆童:董承家奴,向曹操告密;
25、眭元进:袁绍部将,在乌巢被杀;
26、王子服:东汉大臣,与董承密谋诛曹被杀;
27、卫仲道:蔡文姬前夫,早卒;
28、吴子兰:东汉大臣,与董承密谋诛曹被杀;
29、武安国:孔融部将,为吕布所伤;
30、邢道荣:刘度部将,被赵云所杀;
31、严白虎:盘踞江东,为孙策所败;
32、杨大将:袁术亲信;
33、张世平:商人,曾资助刘、关、张;
34、庞山民:庞德公之子,《三国演义》误为庞德公字山民。
以上这些人里肯定有不少的双名其实是字,但无法查证,还有三个拿不准的:
1、濮阳兴:吴国大臣,因为劝谏孙皓被杀,这个可能是复姓;
2、崔州平:隐士,估计是字;
3、庞德公:隐士,估计是尊称。
4、士孙瑞:东汉大臣,与王允合谋诛董,应该也是复姓;
此外,石广元名韬,孟公威名建,肯定不在其列,崔州平的名字查不出来。乌桓触其实是袁绍部将焦触,《三国演义》中误与地名相连。
还有几个少数民族的,都不能算,不过我把名字为三字的列在后面:
董荼那、沙摩柯、兀突骨、彻里吉、轲比能、阿会喃
参考资料: http://blog.sina.com.cn/u/53725009010000mo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汉代,名字一般多为两字,不光是三国的描写,你可以查历史,那个时代两字姓名是其特征。即使是复姓,也是如此。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06-10-13
展开全部
名字可以立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