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如何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沧田中学 叶清清
作业,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成果最好的反馈与检验,也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最好的检测。知识掌握了,才可以运用到实际,学以致用。因而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对学生对老师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
刚到学校时碰到个语文老师,第一年当班主任。她的班级就在我们办公室旁边,每次听她上课,总是可以听到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的声音,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看似像菜市场一样的课堂,却总让人惊喜不断。每次语文考试,这个班的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探究原因才发现:课后她跟学生是朋友,课上她让学生自由积极地发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跟学生建立了很融洽的关系。学生自己愿学、爱学,语文成绩自然节节上升。而且学生怀着轻松快乐的心情上课学习,对他们的身心来说都是相当有裨益的,学习起来更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语文与数学由于学科性质不同,数学课很难上得跟语文课一样生动活泼,但我想同样是教学,殊途同归,总有相通的地方。一学期下来,在我的凶字教学下,他们的数学学的也还可以。但在这样的分数下,又有几个是自愿学、乐意学到呢?更多的应该是无可奈何吧。若是能投学生所好,把学生的这份无可奈何转化为自愿,那么相信他们的数学成绩肯定会更上一层楼。如此一来,学生不用学的这么辛苦,老师也不用教的这么辛苦,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真正掌握知识。
第二、适量布置作业
看到学生作业马马虎虎,质量很低,老师自然就会很生气。而生气时采用的办法可能是先课堂上批评一顿,然后说反正你们这么不认真,干脆就多点作业。但这样的方式又会引发一些列问题,特别对于中等或以下的学生来说,本来上课的内容就一知半解,再加上其他学科的作业,最有可能的结果便是完不成。而这又会导致另一个情况:交作业拖拖拉拉。作业一拖拉,老师就要催。没办法,那些学生自然而然只能抄袭。这样表面上作业是比以前好了,但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其结果便不言而喻。学生作业做得多,辛苦;同样老师作业改得多,也辛苦。但这辛苦背后的效果,却是微乎其微。因此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便随意增加作业量的做法是比较不明智的。
我认为作业的量如何控制,便是两个字:适量。在量少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比较好的方式便是面批。但面批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每次每人面批显然是不可能的,老师没那么多时间,学生也没那么多时间,而且有些学生本就没面批的需要。所以一般每次作业只要五六个人面批,还有时间的话就再多一二个,这样就可以了。面批也要讲究策略,切不可直接给他们讲解,应先让他们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老师对其中的错误适时的加以指正,对其正确的地方尤其有思维创新的地方加以肯定。这样既使学生容易理解自己的错误所在,也会因为老师的肯定而提高自信。另一方面,有些平时学习态度不认真作业比较差的学生也会因为担心面批而端正上课的态度,这样就有了一个正面、积极的效果。而且作业量不多,学生就会放慢解题速度,也就变相提高了质。
第三、控制作业难度
自信心,对于任何人和事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在考试面试的时候,有自信的人自然就多一份笃定,少一份紧张,也就能发挥得更好。而且有自信的人看上去就有一种独特的气质,给人一种这个人很厉害的感觉。自信心其中来源之一便是别人对自己的肯定。
在数学学习上,成绩好的人要靠平时作业正确率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要靠对难题的成功挑战来增加自己的自信。但对于成绩中等或偏下的人来说,作业中若有一半甚至一大半不会做或是做错,他们就会对学习数学慢慢失去兴趣与信心,产生排斥的心理,觉得现在的数学知识已经超出他们学习的能力范围了,学下去也只是浪费时间,没什么意思了。而一个班级中真正成绩拔尖一说就懂的人又有几个呢?大部分人都是成绩平平。人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是以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新知识需要有一个接受到消化的缓冲过程。这个过程若能引导好,他们也就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但若在他们还没完全接受消化前又加入了对这个知识的更深层次的应用,他们本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态只会变得更加糟糕,知识的掌握也只会愈加紊乱。几次之后,他们就会对数学产生一种无所谓甚至厌恶的态度。作业好坏无所谓,考试好坏无所谓,即使是老师的批评也是无所谓,甚至反感,这样与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有点背道而驰了。
因此,对于作业,一定要难度适中,始终要照顾到大部分人,对学有余力的人,自然可以额外地布置几道作业。至于作业中的压轴题,可以说明自己去思考下,做不出来也没关系,但希望班级中能有十几个人可以做出来。当然这其中有些人一听老师这么说自然是连题目都不看了,但毕竟这样的人占少数,大部分人还是会去动脑筋的。
难题减掉了,稍难的题目花点时间做出来几次,简单的题目错几题,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看着自己的作业正确率比较高,就会觉得数学其实也蛮好学的。对数学学习没有了恐惧排斥的心理,而且还有了自信,作业自然就越做越好了。
第四、改进教学方法
其一、作为一个新教师,最欠缺的就是还没自己的教学方法,或者说自己的
教学方法还没成熟完善。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引导学生,如何突破难点,如何深入浅出,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对学生的引导。初一的学生思维还不够成熟,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没有很好的预习自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老师对知识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引入太浅,学生就只能得到相对简单的结论,或者已经学到过的结论;引入太深,学生就可能一片茫然,自然就不能顺着老师的思路得到应有的结论,套用孔子的一句话便是:过犹不及。太大层次的跨越对学生来说基本不能接受,更不用说消化。因此,如何用简单的知识恰当地引入导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进一步巩固应用知识,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其二,要会从学生的作业情况发现自己上课的不足之处。对于老教师来说,除了教学经验丰富之外,他们在上课之前已经可以预测学生大致会出现哪些问题,那么上课的针对性自然就比较强了。而作为一个新教师,除了有些问题讲不到点子上之外,也很难预测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所以就只能从课后作业上来反应。看大多数学生都是错在哪个知识点上,在这个知识点上自己上课时又是如何讲的,为何会导致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找到了纰漏,下次讲类似问题的时候就有了方向,慢慢就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了,课堂效率也就可以随之提高了。
作业,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成果最好的反馈与检验,也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最好的检测。知识掌握了,才可以运用到实际,学以致用。因而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对学生对老师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
刚到学校时碰到个语文老师,第一年当班主任。她的班级就在我们办公室旁边,每次听她上课,总是可以听到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的声音,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看似像菜市场一样的课堂,却总让人惊喜不断。每次语文考试,这个班的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探究原因才发现:课后她跟学生是朋友,课上她让学生自由积极地发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跟学生建立了很融洽的关系。学生自己愿学、爱学,语文成绩自然节节上升。而且学生怀着轻松快乐的心情上课学习,对他们的身心来说都是相当有裨益的,学习起来更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语文与数学由于学科性质不同,数学课很难上得跟语文课一样生动活泼,但我想同样是教学,殊途同归,总有相通的地方。一学期下来,在我的凶字教学下,他们的数学学的也还可以。但在这样的分数下,又有几个是自愿学、乐意学到呢?更多的应该是无可奈何吧。若是能投学生所好,把学生的这份无可奈何转化为自愿,那么相信他们的数学成绩肯定会更上一层楼。如此一来,学生不用学的这么辛苦,老师也不用教的这么辛苦,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真正掌握知识。
第二、适量布置作业
看到学生作业马马虎虎,质量很低,老师自然就会很生气。而生气时采用的办法可能是先课堂上批评一顿,然后说反正你们这么不认真,干脆就多点作业。但这样的方式又会引发一些列问题,特别对于中等或以下的学生来说,本来上课的内容就一知半解,再加上其他学科的作业,最有可能的结果便是完不成。而这又会导致另一个情况:交作业拖拖拉拉。作业一拖拉,老师就要催。没办法,那些学生自然而然只能抄袭。这样表面上作业是比以前好了,但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其结果便不言而喻。学生作业做得多,辛苦;同样老师作业改得多,也辛苦。但这辛苦背后的效果,却是微乎其微。因此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便随意增加作业量的做法是比较不明智的。
我认为作业的量如何控制,便是两个字:适量。在量少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比较好的方式便是面批。但面批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每次每人面批显然是不可能的,老师没那么多时间,学生也没那么多时间,而且有些学生本就没面批的需要。所以一般每次作业只要五六个人面批,还有时间的话就再多一二个,这样就可以了。面批也要讲究策略,切不可直接给他们讲解,应先让他们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老师对其中的错误适时的加以指正,对其正确的地方尤其有思维创新的地方加以肯定。这样既使学生容易理解自己的错误所在,也会因为老师的肯定而提高自信。另一方面,有些平时学习态度不认真作业比较差的学生也会因为担心面批而端正上课的态度,这样就有了一个正面、积极的效果。而且作业量不多,学生就会放慢解题速度,也就变相提高了质。
第三、控制作业难度
自信心,对于任何人和事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在考试面试的时候,有自信的人自然就多一份笃定,少一份紧张,也就能发挥得更好。而且有自信的人看上去就有一种独特的气质,给人一种这个人很厉害的感觉。自信心其中来源之一便是别人对自己的肯定。
在数学学习上,成绩好的人要靠平时作业正确率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要靠对难题的成功挑战来增加自己的自信。但对于成绩中等或偏下的人来说,作业中若有一半甚至一大半不会做或是做错,他们就会对学习数学慢慢失去兴趣与信心,产生排斥的心理,觉得现在的数学知识已经超出他们学习的能力范围了,学下去也只是浪费时间,没什么意思了。而一个班级中真正成绩拔尖一说就懂的人又有几个呢?大部分人都是成绩平平。人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是以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新知识需要有一个接受到消化的缓冲过程。这个过程若能引导好,他们也就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但若在他们还没完全接受消化前又加入了对这个知识的更深层次的应用,他们本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态只会变得更加糟糕,知识的掌握也只会愈加紊乱。几次之后,他们就会对数学产生一种无所谓甚至厌恶的态度。作业好坏无所谓,考试好坏无所谓,即使是老师的批评也是无所谓,甚至反感,这样与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有点背道而驰了。
因此,对于作业,一定要难度适中,始终要照顾到大部分人,对学有余力的人,自然可以额外地布置几道作业。至于作业中的压轴题,可以说明自己去思考下,做不出来也没关系,但希望班级中能有十几个人可以做出来。当然这其中有些人一听老师这么说自然是连题目都不看了,但毕竟这样的人占少数,大部分人还是会去动脑筋的。
难题减掉了,稍难的题目花点时间做出来几次,简单的题目错几题,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看着自己的作业正确率比较高,就会觉得数学其实也蛮好学的。对数学学习没有了恐惧排斥的心理,而且还有了自信,作业自然就越做越好了。
第四、改进教学方法
其一、作为一个新教师,最欠缺的就是还没自己的教学方法,或者说自己的
教学方法还没成熟完善。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引导学生,如何突破难点,如何深入浅出,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对学生的引导。初一的学生思维还不够成熟,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没有很好的预习自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老师对知识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引入太浅,学生就只能得到相对简单的结论,或者已经学到过的结论;引入太深,学生就可能一片茫然,自然就不能顺着老师的思路得到应有的结论,套用孔子的一句话便是:过犹不及。太大层次的跨越对学生来说基本不能接受,更不用说消化。因此,如何用简单的知识恰当地引入导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进一步巩固应用知识,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其二,要会从学生的作业情况发现自己上课的不足之处。对于老教师来说,除了教学经验丰富之外,他们在上课之前已经可以预测学生大致会出现哪些问题,那么上课的针对性自然就比较强了。而作为一个新教师,除了有些问题讲不到点子上之外,也很难预测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所以就只能从课后作业上来反应。看大多数学生都是错在哪个知识点上,在这个知识点上自己上课时又是如何讲的,为何会导致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找到了纰漏,下次讲类似问题的时候就有了方向,慢慢就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了,课堂效率也就可以随之提高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