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除夕,过年的区别是什么?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又称“过年”“过大年”,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春回大地的岁首具有重要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除夕指的是大年夜,旧语也称为“年关”,是农历岁末的最后一晚,与岁首正月初一相连。春节它包括正月和除夕,过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春节又称之为过年。在南方大年三十交新岁称为过年,大年初一是新年。过年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才对,表示旧一年将过去,新一年将到来。
过年习俗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年节起源于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活动。古人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人深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天地神灵以及祖先神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古人重视信仰与祭祀,将黄道中推算出来的立春定为一年之首,在岁首黄道吉日举行祭祝祈年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并祈求丰收。后由于历法变动,新年通常指阴历正月。
年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农历的正月初一现代定名为春节,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春”在古代很受人们重视,如有“双春”之年视为大吉的之年。
除夕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年尾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守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春节又称之为过年。在南方大年三十交新岁称为过年,大年初一是新年。过年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才对,表示旧一年将过去,新一年将到来。
推荐于2016-06-11
还有种说法是过了腊八就是年,一直到出正月,也就是说要从前一年农历12月8号,一直过到来年一月三十,才叫过年。
2013-12-13
201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