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是谁的诗?要表达什么意思?

 我来答
梨落景年
推荐于2019-10-22 · TA获得超过219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这是陶渊明的诗,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朝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饮酒(晋朝陶渊明作)

xyz0703
高粉答主

2019-03-24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8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3.5万
展开全部

这是东晋的陶渊明写的的《饮酒·其五》。表达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

全诗: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释义: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扩展资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1-19
展开全部
此句出自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之作《饮酒》,原诗如下: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的意境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和那种悠然、恬静、消雅的心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语把这种心境的原因道破。陶潜对禅机悟透颇深,乃至使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产生空灵之感,使人身临其境,若在仙界上,不在五行中。所以说这首诗难就难在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境。陶潜是东晋的一伟大隐士。从客观上看,为不愿同流合污;从主观上看,则是因其自身所形成的性情,因为人总是不断地向自己的本性迈进,当本性与后天之性情产生冲突,便会产生大悲哀。然后弃之,而后得鱼或熊掌也。而陶潜便是取熊掌而归山林,因其性本爱丘山。所以,此诗意境虽在悠闲,然心境却大相径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乍闻只觉得清净,悠闲,细思方感作者之愁情,一个人久居僻静之所,则向往喧闹的声音,人之常情。一个“无”字尽显作者之遗憾。“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看则没问,实则扣心自问,敲打警钟,终于蓦然回首,否极泰来,再看眼前之青山绿水,自然风光,心旷神怡,想起日常之生活往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洒脱,飘逸的情景,一个“见”字,令人忘俗,浮想联翩。酒是很妙的东西,忘却暂时的烦恼,使一切朦胧、模糊,达到美的极致,景中生情,这是体验高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佳”完善高度的统一。“相与还”,何也?周而复始,返朴归真,如果谢灵运还是寄情于山水,那么,陶潜则是与自然山水合二为一,这便是他此时的心境。而后,作者便把自己的领悟升华为哲理的高度,“此中有真意,欲辩而忘言”,最美的大自然的语言便是默默无言。作者的心情由愁生悲,有悲见喜,有喜达欢,又由欢归于平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曲起云霜乙
2020-02-18 · TA获得超过3.6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26%
帮助的人:788万
展开全部
此句出自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之作《饮酒》,原诗如下: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的意境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和那种悠然、恬静、消雅的心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语把这种心境的原因道破。陶潜对禅机悟透颇深,乃至使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产生空灵之感,使人身临其境,若在仙界上,不在五行中。所以说这首诗难就难在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境。陶潜是东晋的一伟大隐士。从客观上看,为不愿同流合污;从主观上看,则是因其自身所形成的性情,因为人总是不断地向自己的本性迈进,当本性与后天之性情产生冲突,便会产生大悲哀。然后弃之,而后得鱼或熊掌也。而陶潜便是取熊掌而归山林,因其性本爱丘山。所以,此诗意境虽在悠闲,然心境却大相径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乍闻只觉得清净,悠闲,细思方感作者之愁情,一个人久居僻静之所,则向往喧闹的声音,人之常情。一个“无”字尽显作者之遗憾。“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看则没问,实则扣心自问,敲打警钟,终于蓦然回首,否极泰来,再看眼前之青山绿水,自然风光,心旷神怡,想起日常之生活往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洒脱,飘逸的情景,一个“见”字,令人忘俗,浮想联翩。酒是很妙的东西,忘却暂时的烦恼,使一切朦胧、模糊,达到美的极致,景中生情,这是体验高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佳”完善高度的统一。“相与还”,何也?周而复始,返朴归真,如果谢灵运还是寄情于山水,那么,陶潜则是与自然山水合二为一,这便是他此时的心境。而后,作者便把自己的领悟升华为哲理的高度,“此中有真意,欲辩而忘言”,最美的大自然的语言便是默默无言。作者的心情由愁生悲,有悲见喜,有喜达欢,又由欢归于平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俟忆文8k
2019-12-14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64
展开全部
这是陶渊明的诗,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