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什么时候发明的?没有拼音之前中国人是怎么认字的?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在发明拼音之前汉字注音采用的是切注发。就是两个汉字合在一起,用前一个汉字的前半音和后一个汉字的后半音合起来注音。如:菜,注音就是“此爱”。康熙字典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
古人在拼音发明之前还有很多认字的方法:
“读若”法。
即找一个读音相似的字来给原字注音,写作“甲,读若乙。”。如“珣,读若宣”,我们就知道“珣”字和“宣”的读音相似。
直音法。
找一个同音字来给原字注音,写作“甲,音乙。”。如“蛊,音古”,我们就知道“蛊”和“古”是同音字,按照“古”字的读法读就可以了。
反切法。
即找两个字来“拼”音,写作“甲,乙丙切”。具体读音的时候,取乙字的声母,加上丙字的韵母和声调即是甲字读音。或者通俗的办法是将乙丙两字连起来快速读即得到甲字的读法,即比如:练,郎甸切,即是将“郎”的声母和“甸”的韵母、声调结合起来得到“练”的读音。(中古音练读len,甸读den)
等韵法。
宋代出现的《七音略》《切韵指掌图》等韵书,将23两个方法结合起来,相当于现在的查字典,具体的使用方法是:将汉字分成三十六母,二百零六个韵部,四声,即用三个坐标标注一个汉字,查找时按图索骥即可找到同音的字,然后按照同音字的读法取多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同音的字,可以寻找其他几个坐标相同而有一个坐标不同字,然后按照读音规律推测。例如“韬”字是透母,豪韵,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