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内在联系紧密,前后承接自然。语言连贯首先是语意上的连贯。这要求我们做到三点:一是保持前后话题同一,不随意转换;二是表述的角度要一致。一般说来,空间角度、时间角度、人称角度只有在前后句子中保持一致,才能做到顺理成章,文意连贯。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大多场合称蔡芸芝为“她”,但也有改称“你”的。改称是出于抒情的需要,且前文有叙事作铺垫,读者不会产生误解。改处虽然换了人称角度,语意还是贯通的。三是句意不脱节。例如要表达“做某事遇到困难——事情最终成功——简述成功原因”这三层意思,若略去了中间一层而直接让一、三两层连在一起,就势必造成语意滞涩不畅,承接生硬。 二、衔接严密,语势畅达。这一点主要通过恰当地运用一些语言手段来实现。主要有:(一)讲究词语照应。请看:“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风采。”(袁鹰《井冈翠竹》)这段话中,既有表视角的“从远处”、“到近处”的照应,又有三个同类喻体的呼应,叙写由远及近,文势畅达。(二)设计好插入语。“总之”、“综上所述”、“事实上”、“由此可见”、“换句话说”等插入语都能使衔接自然,语句顺畅,给人以严谨感。(三)善于运用间接反复。行文中的间接反复犹如乐曲中的主旋律,不仅具有优化结构的功能,而且能强化语言的流畅性。例如《抛开私欲,追求刚正》一文在运用例证法时,每叙一例,开头一句都是“……是无私的”,连续出现4次,给读者一气贯注的流畅美和气势美。(四)学会在变化中见流畅。例如上述例文在运用例证法时,同样是表达“献身革命,忠于人民”之意,用语注重避免重复,富于变化,叙刘胡兰,说“能镇定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下”;叙方志敏,说“坚强地舍生取义”;叙周总理,说“连最后的骨灰都撒向八亿神州”;叙孔繁森,则说“他的形象像冈底斯山那样耸入云天”——不同的表述使行文避免了呆板而富有流畅跌宕之美。变化中见流畅,正是辩证法在遣词造句中的运用。(五)组织设计好严密的复句。这是显示语言高流畅度的重要因素。让我们再欣赏上述例文中的一段话:“如果林则徐那时想着接受贿赂,丰实自己的腰包;想着巴结权贵;捞取升官的资本,那他怎么能成为光照史册的民族英雄?芽那他领导的那场禁烟运动怎能避免‘落花流水’的命运?”这是一句三重复句,通过关联词“如果……那……那”把6个分句组成严谨的整体,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反证过程,一气贯通,语意通达。需要注意的是,“与其说……不如说……”等关联词语粘接度较高,但用得恰当不容易,使用时要注意搭配得当。另外,句子不宜过长,结构尽量简单,能用短句则不用长句,因为“简洁”是流畅的最高形式。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