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故事 30字 隋唐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1.隋唐小故事—毛驴告假
胡趱是唐朝宫廷的杂戏演员,因皇帝赏识做了都知官。因平日清闲无事,便天天骑上毛
驴到朋友家下棋取乐。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热情远迎,并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驴子牵
到后院,细心喂养!”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灯,主人绝不肯让他回家。一天两天不新鲜,
数月如此,都知心头很为有这样一个难得的知心朋友而高兴。
一天,他正与主人下棋,杀得难解难分之际,突然接到皇帝传旨,要他立刻进宫应差。
胡趱不敢怠慢,急忙让主人把驴牵来。过了一会儿仍不见主人出来,胡趱急了,奔进后院,
只见驴子浑身是汗,直喘粗气,正从磨盘上卸下肩来,胡趱这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胡趱又来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样,习惯地拉开嗓门喊道:“仆人们
多加草料,好好喂驴!”
胡趱冷笑一声说:“抱歉得很,今天驴子来不了啦。”
主人问:“为什么?”
都知就说:“昨天回去头旋恶心,卧在棚里起不来了,请您准它几天假,让他缓缓气吧!”
2.唐朝小故事-李靖夜袭阴山
唐太宗即位初期 ,中原战事虽然结束,但西边边境上还很不安定。特别是东突厥,当时还很强大,成为唐朝主要的威胁。太原起兵以后,唐高祖一心对付隋朝,只好靠妥协办法,维持了和东突厥的和好关系,但东突厥贵族仍旧不断侵扰唐朝境界,闹得地方不得安宁。
唐太宗即位不满二十天,东突厥的颉利(颉音jié)可汗率领人马十多万,一直打到离长安只有四十里的渭(weì)水边。颉利以为唐太宗刚即位,未必敢抵抗,他先派出使者进长安城见唐太宗,扬言突厥兵一百万,马上开到。唐太宗是见过世面的人,他不理颉利的威胁,把使者扣押起来。他先布置长安的唐军摆开阵势。接着,又亲自带了房玄龄等六名将领,骑马到渭水边的便桥,指名要颉利出来,隔河对话。
颉利听说使者被扣,已经有点吃惊;再看到太宗亲自上阵,后面唐军旌旗招展,军容整齐,不禁害怕起来。他带着突厥将领在渭水对岸,下马拜见太宗。
唐太宗隔着渭水对颉利说:"我们两家早已订立盟约,几年来也没有少给你们金帛,为什么要背信弃义,带兵进犯?"
颉利被责备得无话可说 ,表示愿意讲和。过了两天,双方在便桥上订立盟约。接着,颉利就退兵了。
打这以后,唐太宗加紧训练将士,每天召集几百名将士在殿前练习弓箭。他跟将士们说?外敌进犯,这是常有的事,并不可怕。怕只怕边境稍为安定,人主就贪图安逸,忘记战争,敌人来了就抵挡不了。从现在起,平时我做老师,教你们弓箭;战时我当将帅,带领你们抵抗敌人。"
经过唐太宗的鼓励,将士专心练武,不出几年,就训练出一批精锐军队。
第二年,北方下了一场大雪。东突厥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发生饥荒。颉利可汗加紧对其他部族的压迫,又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颉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镇压,反被打得大败。突利逃回去后,被颉利责打一通。两人因此翻了脸,突利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抓住这个时机,派出李靖、徐世绩等四名大将率领大军十多万,由李靖统率,分路出击突厥。
李靖是唐朝初年有名的军事家,精通兵法。他在隋朝末年归附唐朝,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立了不少战功。
公元630年,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趁颉利不防备,连夜进军,逼近突厥营地。颉利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将士们也慌了手脚,说:"这次一定是唐朝发动全国兵力来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军深入呢?
还没有到唐军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李靖又派间谍混进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利一个心腹将领投降。颉利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 ,得胜回朝,唐太宗十分高兴,说:"从前汉朝李陵带兵五千,结果不幸被匈奴所俘虏;现在你以三千轻骑深入敌人后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这是自古以来少有的盛事啊!"
颉利逃到阴山以北 ,怕唐军继续追赶,派使者到长安求和,还说要亲自朝见。唐太宗一面派唐俭到突厥,表示安抚;方面又命令李靖带兵前去察看颉利动静。
李靖领兵到白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和徐世绩会师 。两个人商量怎样对付 。李靖说:"颉利虽然打了败仗,但是手下人马不少。如果让他逃跑,以后我们再要追他,就很困难了。我们只要选一万精兵,带二十天粮,跟踪袭击,一定能把颉利活捉住。"徐世绩也赞成这个意见。两支军队就向阴山进发。
颉利可汗求和实际上只是缓兵之计,想等草青马肥季节来到,再逃到漠北。他看到唐俭来到,以为唐太宗中了他的计,暗暗高兴,防备也自然松懈下来。
当天晚上,李靖和徐世绩率领唐军到了阴山,命令部将苏定方率领二百名轻骑,冒着夜雾悄悄进军。到突厥前哨发现唐军的时候,唐军离开颉利营帐只有七里地了。
颉利得知唐军骑兵来到,赶快找唐俭,唐俭已经瞅机会脱身回到唐营。颉利慌忙骑上他的千里马逃走。李靖指挥唐军追杀,突厥兵没有主帅,乱成一团。唐军歼灭突厥兵一万多,还俘获大批俘虏和牲畜。
颉利东奔西逃 ,最后带着几个亲兵躲在荒山里,被他的部下抓住后交给唐军,后来被押送到长安。
一度很强大的东突厥灭亡了。唐太宗并没有杀死俘虏。在东突厥原地设立了都督府,让突厥贵族担任都督,由他们管理突厥各部。
这次胜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这一年,回纥等各族首领一起来到长安,朝见唐太宗,拥护唐太宗为他们的共同首领,尊称他是"天可汗"。
打那以后,西域各族人和亚洲许多国家的人, 不断来到长安。在这一时期,我国高僧玄奘和尚也通过西域各国到天竺去。
3.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4.“如挂角”的典故,说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过瓦冈山反隋义军的首领。李密,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逃亡,后加入瓦岗军,人称魏王。李密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数说杨广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为后世留下了“罄竹难书”的成语。
胡趱是唐朝宫廷的杂戏演员,因皇帝赏识做了都知官。因平日清闲无事,便天天骑上毛
驴到朋友家下棋取乐。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热情远迎,并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驴子牵
到后院,细心喂养!”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灯,主人绝不肯让他回家。一天两天不新鲜,
数月如此,都知心头很为有这样一个难得的知心朋友而高兴。
一天,他正与主人下棋,杀得难解难分之际,突然接到皇帝传旨,要他立刻进宫应差。
胡趱不敢怠慢,急忙让主人把驴牵来。过了一会儿仍不见主人出来,胡趱急了,奔进后院,
只见驴子浑身是汗,直喘粗气,正从磨盘上卸下肩来,胡趱这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胡趱又来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样,习惯地拉开嗓门喊道:“仆人们
多加草料,好好喂驴!”
胡趱冷笑一声说:“抱歉得很,今天驴子来不了啦。”
主人问:“为什么?”
都知就说:“昨天回去头旋恶心,卧在棚里起不来了,请您准它几天假,让他缓缓气吧!”
2.唐朝小故事-李靖夜袭阴山
唐太宗即位初期 ,中原战事虽然结束,但西边边境上还很不安定。特别是东突厥,当时还很强大,成为唐朝主要的威胁。太原起兵以后,唐高祖一心对付隋朝,只好靠妥协办法,维持了和东突厥的和好关系,但东突厥贵族仍旧不断侵扰唐朝境界,闹得地方不得安宁。
唐太宗即位不满二十天,东突厥的颉利(颉音jié)可汗率领人马十多万,一直打到离长安只有四十里的渭(weì)水边。颉利以为唐太宗刚即位,未必敢抵抗,他先派出使者进长安城见唐太宗,扬言突厥兵一百万,马上开到。唐太宗是见过世面的人,他不理颉利的威胁,把使者扣押起来。他先布置长安的唐军摆开阵势。接着,又亲自带了房玄龄等六名将领,骑马到渭水边的便桥,指名要颉利出来,隔河对话。
颉利听说使者被扣,已经有点吃惊;再看到太宗亲自上阵,后面唐军旌旗招展,军容整齐,不禁害怕起来。他带着突厥将领在渭水对岸,下马拜见太宗。
唐太宗隔着渭水对颉利说:"我们两家早已订立盟约,几年来也没有少给你们金帛,为什么要背信弃义,带兵进犯?"
颉利被责备得无话可说 ,表示愿意讲和。过了两天,双方在便桥上订立盟约。接着,颉利就退兵了。
打这以后,唐太宗加紧训练将士,每天召集几百名将士在殿前练习弓箭。他跟将士们说?外敌进犯,这是常有的事,并不可怕。怕只怕边境稍为安定,人主就贪图安逸,忘记战争,敌人来了就抵挡不了。从现在起,平时我做老师,教你们弓箭;战时我当将帅,带领你们抵抗敌人。"
经过唐太宗的鼓励,将士专心练武,不出几年,就训练出一批精锐军队。
第二年,北方下了一场大雪。东突厥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发生饥荒。颉利可汗加紧对其他部族的压迫,又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颉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镇压,反被打得大败。突利逃回去后,被颉利责打一通。两人因此翻了脸,突利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抓住这个时机,派出李靖、徐世绩等四名大将率领大军十多万,由李靖统率,分路出击突厥。
李靖是唐朝初年有名的军事家,精通兵法。他在隋朝末年归附唐朝,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立了不少战功。
公元630年,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趁颉利不防备,连夜进军,逼近突厥营地。颉利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将士们也慌了手脚,说:"这次一定是唐朝发动全国兵力来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军深入呢?
还没有到唐军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李靖又派间谍混进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利一个心腹将领投降。颉利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 ,得胜回朝,唐太宗十分高兴,说:"从前汉朝李陵带兵五千,结果不幸被匈奴所俘虏;现在你以三千轻骑深入敌人后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这是自古以来少有的盛事啊!"
颉利逃到阴山以北 ,怕唐军继续追赶,派使者到长安求和,还说要亲自朝见。唐太宗一面派唐俭到突厥,表示安抚;方面又命令李靖带兵前去察看颉利动静。
李靖领兵到白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和徐世绩会师 。两个人商量怎样对付 。李靖说:"颉利虽然打了败仗,但是手下人马不少。如果让他逃跑,以后我们再要追他,就很困难了。我们只要选一万精兵,带二十天粮,跟踪袭击,一定能把颉利活捉住。"徐世绩也赞成这个意见。两支军队就向阴山进发。
颉利可汗求和实际上只是缓兵之计,想等草青马肥季节来到,再逃到漠北。他看到唐俭来到,以为唐太宗中了他的计,暗暗高兴,防备也自然松懈下来。
当天晚上,李靖和徐世绩率领唐军到了阴山,命令部将苏定方率领二百名轻骑,冒着夜雾悄悄进军。到突厥前哨发现唐军的时候,唐军离开颉利营帐只有七里地了。
颉利得知唐军骑兵来到,赶快找唐俭,唐俭已经瞅机会脱身回到唐营。颉利慌忙骑上他的千里马逃走。李靖指挥唐军追杀,突厥兵没有主帅,乱成一团。唐军歼灭突厥兵一万多,还俘获大批俘虏和牲畜。
颉利东奔西逃 ,最后带着几个亲兵躲在荒山里,被他的部下抓住后交给唐军,后来被押送到长安。
一度很强大的东突厥灭亡了。唐太宗并没有杀死俘虏。在东突厥原地设立了都督府,让突厥贵族担任都督,由他们管理突厥各部。
这次胜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这一年,回纥等各族首领一起来到长安,朝见唐太宗,拥护唐太宗为他们的共同首领,尊称他是"天可汗"。
打那以后,西域各族人和亚洲许多国家的人, 不断来到长安。在这一时期,我国高僧玄奘和尚也通过西域各国到天竺去。
3.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4.“如挂角”的典故,说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过瓦冈山反隋义军的首领。李密,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逃亡,后加入瓦岗军,人称魏王。李密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数说杨广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为后世留下了“罄竹难书”的成语。
展开全部
唐太宗轶事
月凉风轻!关注
阅读:20232012-03-28 18:26
标签:杂谈
唐太宗轶事
凉月轻风辑
一
李世民的个性,时而像凛冽的冰霜,让人透骨生寒;有时又像习习春风,让人感到亲切温暖。他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自己的两个兄弟,并逼父亲退位,这种行为,像洪水猛兽一样,让天下人心寒。但他平日与人相处,却又十分宽厚温和。他早年在军中,曾迫降尉迟敬德等人,一些降将背叛后,众将怀疑尉迟敬德也会叛变,就把他囚禁在军中,并建议李世民杀掉他,以杜后患。李世民没有采纳众将的意见,下令立即释放尉迟敬德。又命人把尉迟敬德领到卧室内,赐给金银珠宝,对他说:大丈夫最关键是相互信任和讲义气。对别人的怀疑不要介意,我终究不会听信谗言而残害忠良,请你放心。如果你一定要离我远去,就把我赐给你的这些珠宝当作你的资费,以表达我对你的深厚情谊。尉迟敬德非常感动,当即下跪,表示愿意跟随李世民永不变心。最后成了李世民忠心耿耿的心腹猛将。
二
有一年,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侵,唐朝军队损兵折将。唐高祖李渊大为震惊,亲笔书写命令给前线的次子李世民曰:“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可弃河东,谨守关西。”李世民上奏道:“太原是称霸王业的基础,是国家的根本。河东富足,对国家来说,丢掉河东就失去京城物资的供应地,我愿意带领三万人马前去征战。经过殊死博斗,终于打败刘武周,保住唐军的后方基地。
三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说:“近代君臣治理国家,大多比不上古代,为什么?”王珪:“古代帝王治理国家,都崇尚无为而治,想百姓之所想。近代帝王只是损害百姓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任用的大臣,又不是通晓经学的人。汉朝的宰相,没有不精通一门经学的,朝廷如遇有疑难之事,都能引经据典并结合实际来解决。因此人们都懂得礼仪道德,国家达到太平盛世。近代重视武艺而轻视道德学问,再加上单纯依靠法律,儒家尊崇的行为准则受到损害,敦厚朴实的社会风气也遭到了破坏。”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说法。此后,对那些学问好、懂得政务、德才优良的官员,不断地提拨使用。
四
唐太宗因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便提升他为大理少卿。太宗鉴于候选的官员中有很多人假冒资历和门第,便下令让他们自首;若不自首,一旦发现,就判处死刑。不久,有一个假冒资历门第者被发现,太宗要处死他。戴胄禀奏:“根据法律,应当流放。”太宗生气道:“你想以守法为由而使朕失去信用吗?”戴胄曰:“这道命令,是出于陛下一时的意气,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取信天下的规则。陛下愤恨官员中的作弊者,想杀死他们,可以理解。但是,法律不允许这样做,应该根据法律条文来处理,这才是治国的根本大计。”太宗沉默良久,道:“你能认真按照法律办事,朕还担心什么呢?”戴胄先后多次冒犯太宗,依法办案,在朝堂上规谏时,滔滔不绝,义正辞严,太宗都听从于他,国内极少出现冤案。
五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自古以来,创业的国君,传位到子孙以后,往往发生动乱,为什么?”司空房玄龄说:“这是由于年幼的君主生长在与世人隔绝的宫中,从小就过着豪华尊贵的生活,不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也不懂得怎样治理国家,所以一旦掌握政权,就往往发生动乱。”太宗道:“这是一个原因。另外,功臣的子弟大多没有才能德行,凭借祖、父的帮助荫庇便逐渐做了大官,不做好事,只爱奢侈放任。君主幼小,臣下又没有德才,君主跌倒了也不去扶一下,怎能不发生动乱?隋炀帝不忘宇文述在扬州任总管府时的功劳,提拔他的儿子宇文化及做了大官。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更好地为炀帝效劳,反而把炀帝杀掉了。难道这不是臣下的过错吗?朕说这一番话,目的是想要你们告诫自己的子弟,使他们不犯错误,那便是国之幸,民之福也。”太宗又问:“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受皇恩最多的大臣子孙,结果都反叛了,这是何故?”岑文本答:“君子才能记住别人给予的恩惠,而杨玄感和宇文化及都是小人。所以古人尊重君子而轻视小人。”太宗说:“言之有理啊!”
月凉风轻!关注
阅读:20232012-03-28 18:26
标签:杂谈
唐太宗轶事
凉月轻风辑
一
李世民的个性,时而像凛冽的冰霜,让人透骨生寒;有时又像习习春风,让人感到亲切温暖。他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自己的两个兄弟,并逼父亲退位,这种行为,像洪水猛兽一样,让天下人心寒。但他平日与人相处,却又十分宽厚温和。他早年在军中,曾迫降尉迟敬德等人,一些降将背叛后,众将怀疑尉迟敬德也会叛变,就把他囚禁在军中,并建议李世民杀掉他,以杜后患。李世民没有采纳众将的意见,下令立即释放尉迟敬德。又命人把尉迟敬德领到卧室内,赐给金银珠宝,对他说:大丈夫最关键是相互信任和讲义气。对别人的怀疑不要介意,我终究不会听信谗言而残害忠良,请你放心。如果你一定要离我远去,就把我赐给你的这些珠宝当作你的资费,以表达我对你的深厚情谊。尉迟敬德非常感动,当即下跪,表示愿意跟随李世民永不变心。最后成了李世民忠心耿耿的心腹猛将。
二
有一年,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侵,唐朝军队损兵折将。唐高祖李渊大为震惊,亲笔书写命令给前线的次子李世民曰:“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可弃河东,谨守关西。”李世民上奏道:“太原是称霸王业的基础,是国家的根本。河东富足,对国家来说,丢掉河东就失去京城物资的供应地,我愿意带领三万人马前去征战。经过殊死博斗,终于打败刘武周,保住唐军的后方基地。
三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说:“近代君臣治理国家,大多比不上古代,为什么?”王珪:“古代帝王治理国家,都崇尚无为而治,想百姓之所想。近代帝王只是损害百姓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任用的大臣,又不是通晓经学的人。汉朝的宰相,没有不精通一门经学的,朝廷如遇有疑难之事,都能引经据典并结合实际来解决。因此人们都懂得礼仪道德,国家达到太平盛世。近代重视武艺而轻视道德学问,再加上单纯依靠法律,儒家尊崇的行为准则受到损害,敦厚朴实的社会风气也遭到了破坏。”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说法。此后,对那些学问好、懂得政务、德才优良的官员,不断地提拨使用。
四
唐太宗因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便提升他为大理少卿。太宗鉴于候选的官员中有很多人假冒资历和门第,便下令让他们自首;若不自首,一旦发现,就判处死刑。不久,有一个假冒资历门第者被发现,太宗要处死他。戴胄禀奏:“根据法律,应当流放。”太宗生气道:“你想以守法为由而使朕失去信用吗?”戴胄曰:“这道命令,是出于陛下一时的意气,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取信天下的规则。陛下愤恨官员中的作弊者,想杀死他们,可以理解。但是,法律不允许这样做,应该根据法律条文来处理,这才是治国的根本大计。”太宗沉默良久,道:“你能认真按照法律办事,朕还担心什么呢?”戴胄先后多次冒犯太宗,依法办案,在朝堂上规谏时,滔滔不绝,义正辞严,太宗都听从于他,国内极少出现冤案。
五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自古以来,创业的国君,传位到子孙以后,往往发生动乱,为什么?”司空房玄龄说:“这是由于年幼的君主生长在与世人隔绝的宫中,从小就过着豪华尊贵的生活,不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也不懂得怎样治理国家,所以一旦掌握政权,就往往发生动乱。”太宗道:“这是一个原因。另外,功臣的子弟大多没有才能德行,凭借祖、父的帮助荫庇便逐渐做了大官,不做好事,只爱奢侈放任。君主幼小,臣下又没有德才,君主跌倒了也不去扶一下,怎能不发生动乱?隋炀帝不忘宇文述在扬州任总管府时的功劳,提拔他的儿子宇文化及做了大官。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更好地为炀帝效劳,反而把炀帝杀掉了。难道这不是臣下的过错吗?朕说这一番话,目的是想要你们告诫自己的子弟,使他们不犯错误,那便是国之幸,民之福也。”太宗又问:“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受皇恩最多的大臣子孙,结果都反叛了,这是何故?”岑文本答:“君子才能记住别人给予的恩惠,而杨玄感和宇文化及都是小人。所以古人尊重君子而轻视小人。”太宗说:“言之有理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