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木》-席慕蓉,读后感该怎么写?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4-12-18
展开全部
《独木》席慕容

喜欢坐火车,喜欢一站一站的慢慢南下或者北上,喜欢在旅途中间的我。
只因为,在旅途的中间,我就可以不属于起点或者终点,不属于任何地方和任何人,在这个单独的时刻里,我只需要属于我自己就够了。
  所有该尽的义务,该背负的责任,所有该去争夺或是退让的事物,所有人世间的牵牵绊绊都被隔在铁轨的两端,而我,在车厢里的我是无所欲求的。在那个时刻里,我唯一要做也唯一可做的事,只是安静地坐在窗边,观看着窗外景物的交换而已。
  窗外景物不断在变换,山峦与河谷绵延而过,我看见在那些成林的树丛里,每一棵树都长得又细又长,为了争取阳光,它们用尽一切委婉的方法来生长。走过一大片稻田,在田野的中间,我也看见了一棵孤独的树,因为孤独,所以能恣意地伸展着枝叶,长得象一把又大又粗又圆的伞。
  在现实生活里,我知道,我应该学习迁就与忍让,就象那些密林中的树木一样。可是,在心灵的原野上,请让我,让我能长在一棵广受日照的大树。
  我也知道,在这之前,我必须先要学习独立,在心灵最深处,学习着不向任何人寻求依附。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要这个的读后感
追答
很早就喜欢读席慕容,偷弹了不少多愁善感的泪,年轻的心总是蹉跎青春,向往爱情的甜蜜,却也无怨无悔。席慕容有首名为《独木》,甚是喜爱,颇有感怀,笔而记之。  
整首诗大量运用了对比和类比,以自我剖析的方法表达出作者的观点
——渴望自由的空间、渴望自由的舒展
席慕容先是以火车上的自己为引子,引出所见的独木。
其中,火车则是作者心中无人打扰的空间的象征。喜欢在火车上,实则是喜爱独自一人的清净自在。
在诗的前几句,作者花少量的笔墨刻画了这样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空间,为的是在读者心中留下印象。
随后以群木和独木的对比,写社会和理想的对比。
至此,那个“空间”的概念成功地转换为“理念”的概念
也就是从一个自在的空间,到对自由本质的向往。
文中用委婉的方法来生长一句,说的是社会。
不仅如此,它也做了一个铺垫——为什么要委婉生长?是因为要获得阳光。
随后一个转折,跳到那一株独木——自由地生长得如蓬如伞——最重要的,仍然能获得阳光。
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出自身内心最深处的愿望——单纯的自在是不足的。不仅自在、还要舒适地生活。所以说,作者所求的自在,是一种不受束缚的生活方式。
这无疑是现实中不可能的,所以作者笔锋一转、再点群木。
通过这样的一次迂回,作者从中引出做人的道理——要自由、先要妥协;要舒畅、先要学会在社会中独立。这种独立不是特异独行,而是在不得不依附“群木”的时候,在内心深处做一棵独木。
小石头和幸运星d4
2014-12-18
知道答主
回答量:9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2.9万
展开全部
没读过
追问
追答
呵呵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