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一下中国各朝代的瓷器特点~~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五代时期的青瓷和白瓷
如果说,唐朝之前的景瓷生产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那么唐末,五代之后的景德镇瓷器生产就有充足的瓷器实物证明了。本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市区的黄泥头、白虎湾、胜梅亭、盈田等地发现了很多的五代窑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碎片确切地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为多。这个时候生产的瓷器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 、碟等。
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称为"蟹壳青"的青釉,近似越窑的色彩,有些瓷器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唐末,五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30多座。从现存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色调纯正,洁白度高达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瓷质超过越窑,冠于当世。
"景德镇"名称的由来
对景德镇来说,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在宋代之前,景德镇曾有过好几个名称:新平镇、昌南镇、陶阳镇。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窒林立,突出的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而当时的景德镇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影青瓷)这时更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由于这里拉制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质薄腻,色滋润",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于"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名称延用至今,到现在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这件事在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系》中说得很清楚。
宋瓷有突破性进展
公元十一世纪末到十二世纪初,由于战事频起,北方诸名窑相继陷落宋室南迁之后,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制瓷技艺更向景德镇集中,在瓷业生产上集南北名窑之大成,工艺水平有突破性进展,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景德镇制瓷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业陶都会"。据蒋祈所著的《陶记》称,当时的景德镇有窑300余座,形成全镇"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胜景。祖籍今乐平市的南宋文学家洪迈,在他的《 斋隋笔》中就有"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的记载。当时景德镇所产的青白瓷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显光,所以有"琼玖"、" 饶玉"的美称。在品种方面,有日用瓷、化装用具、弈具、博具和瓷雕等等,而且造型精巧,刻印花纹生动清晰,质量很高。
元代景瓷生产的创新(一)
元代统治中国时间并不长,但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看,元代却是一个创新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景瓷生产除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大量烧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是创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
元以前,瓷器装饰比较单调,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釉色装饰贫乏,因此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白瓷彩绘新时代,成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景瓷生产出现空前繁荣局面。从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看,制瓷工艺相当成熟,质量已达很高水平。
与青花同时,元代的景德镇瓷工还发明了釉里红瓷,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项目。釉里红瓷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烧制难度较大。此外,元代景德镇还烧成了红绿黄三彩瓷、卵白釉、铜红釉、霁青釉等 新品种,使景德镇瓷器装饰丰富多彩。
元代景瓷生产的创新(二)
元代景瓷生产的另一创新是在工艺方面瓷土配方的改革。过去,瓷土原料配方单一,可塑性低,变形率高。元时,在景德镇东北部高岑村的山上发现了新瓷土,将这种瓷土与过去的瓷土配合,变一元配方为二元配方之后,由于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瓷器烧成中的变型率,使瓷器质量有显著提高,并且为制造大型器创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由于土出高岑,世界上就把这种瓷土统称作"高土岑"。高岑村也就成了"高岑土"的命名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278年) 朝庭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门为皇家烧造瓷器。由于此事是朝庭官府机构枢密院所管,许多瓷器上标有"枢府"两字,釉呈卵白色,所以被称为卵白釉枢府器。这种瓷器胎体厚重,色白微青,光泽度好,比以前的青白瓷质量又有很大提高。
明代-产瓷中心
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的景德镇瓷业有更快的发展。这时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所产瓷器不仅数量大,质量好,而且品种多,销路也很广。 明时的科学家宋应星在他著名的《天工开物》上就写道: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另一明代的官员王世懋,在他的《二酉委谭》中也说:"在另一段记述中则显得更加形象和幽默。他说,景德镇"为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从这些记述中,可以明确认识到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之辉煌。
明代的瓷器
明代是景德镇瓷业生产飞快发展时期,而且成为全国制瓷行业的中心,不论数量,质量和花色品种等方面,都成为当时中国瓷器的翘楚。就装饰而言,除继续大量烧制青花瓷并进一步提高质量外,釉上彩瓷又开始问世,发展势头很快。《中国陶瓷史》就曾指出:"彩瓷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品种上,明瓷异彩纷呈,这个时期又创制成功了薄如蛋壳,轻若绸纱的薄胎瓷,以及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纹饰丰富的瓷板画,还有精妙无比,可以乱真的各种仿古瓷。
明代景德镇建立了官窑,所以这时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分成官窑和民窑两种,官窑为皇家制造宫廷用瓷;民窑的粗瓷供应广大群众,细瓷则供中上层地主富商所用,同时运销国外。商祚繁盛,甚至现"官民竞市"的局面。制瓷人员多达10万多人。
御窑厂的建立
在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厂的建立。为了满足皇帝的宫廷用瓷,明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宋、元两朝景德镇监造选购皇家用瓷的基础上,专门在景德镇 设置御器厂,派遣督陶官,为皇帝烧制各种宫廷、外交、礼品用瓷。御器厂凭借帝王之威势,汇集大批精通瓷业生产,擅长制瓷技艺之工匠,投入大量资金,占用最好原料,对产品精益求精,因此制造 出许多瓷器精品。这些瓷器不仅品种兼备,风格齐全,而且质量上乘,不少成为传世珍品。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这个建立于公元十四世纪中叶的御器厂,初建时有窑20座,以后增至58座,最多时达80座。代代相传,一直延续明、清两个朝代。据统计,御器厂历经27个皇帝,共500余年,对景瓷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起有巨大的作用。
景瓷鼎盛时期-康、雍、乾
由于明末的战乱,清朝初期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处于停滞状态。可是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后,不仅恢复过来,而且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经过当时广大瓷工和艺人们的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成就,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跃上了历史的巅峰。瓷器"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产品畅销国内外。清初的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当时有一个叫"殷弘诸"的法国传教士,他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饶洲发出的一封信中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着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
清代的瓷器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多。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引进国外彩料,专作宫廷御器的 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烧炼中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烂绚丽的"窑变"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缸豆红最为著名。
唐窑和唐英
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镇陶时所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唐窑瓷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瓷器》一书中就说:"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瓷器装饰仅高、低温颜色釉就有57种;彩绘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青绿渲染之制,四时远近之景"无所不有,而且"规抚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设计上,则从"古札器尊 鼎卤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应有尽有。
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时间长近30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显著的督陶官。他悉心钻研陶务,身体力行,不仅经验丰富,而且还对景德镇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
近代的景瓷生产
花有荣枯,月有圆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后,景德镇瓷业生产就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现明显萎缩状态。特别是雅片战争之后,战乱很多、政局动荡、外资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推残。延续500多年的御器厂也随着清祚的倾圯而寿终正寝。民国时期,社会仍不安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日寇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日寇飞机的轰炸,坯坊窑房大面积破坏,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33座,处于奄奄一息境地,整个瓷业陷入低谷。一直到解放前夕仍无起色。不过,在这不景气的年代里,瓷业生产操作方面却有所进步,技术上有所革新,出现了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施釉等。特别是清末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这标志着景德镇陶瓷业进入一个企业化时代,而且有不少创新,还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试行机械生产、贴花纸彩瓷,煤代柴烧造等。
如果说,唐朝之前的景瓷生产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那么唐末,五代之后的景德镇瓷器生产就有充足的瓷器实物证明了。本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市区的黄泥头、白虎湾、胜梅亭、盈田等地发现了很多的五代窑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碎片确切地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为多。这个时候生产的瓷器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 、碟等。
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称为"蟹壳青"的青釉,近似越窑的色彩,有些瓷器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唐末,五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30多座。从现存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色调纯正,洁白度高达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瓷质超过越窑,冠于当世。
"景德镇"名称的由来
对景德镇来说,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在宋代之前,景德镇曾有过好几个名称:新平镇、昌南镇、陶阳镇。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窒林立,突出的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而当时的景德镇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影青瓷)这时更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由于这里拉制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质薄腻,色滋润",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于"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名称延用至今,到现在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这件事在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系》中说得很清楚。
宋瓷有突破性进展
公元十一世纪末到十二世纪初,由于战事频起,北方诸名窑相继陷落宋室南迁之后,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制瓷技艺更向景德镇集中,在瓷业生产上集南北名窑之大成,工艺水平有突破性进展,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景德镇制瓷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业陶都会"。据蒋祈所著的《陶记》称,当时的景德镇有窑300余座,形成全镇"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胜景。祖籍今乐平市的南宋文学家洪迈,在他的《 斋隋笔》中就有"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的记载。当时景德镇所产的青白瓷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显光,所以有"琼玖"、" 饶玉"的美称。在品种方面,有日用瓷、化装用具、弈具、博具和瓷雕等等,而且造型精巧,刻印花纹生动清晰,质量很高。
元代景瓷生产的创新(一)
元代统治中国时间并不长,但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看,元代却是一个创新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景瓷生产除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大量烧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是创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
元以前,瓷器装饰比较单调,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釉色装饰贫乏,因此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白瓷彩绘新时代,成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景瓷生产出现空前繁荣局面。从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看,制瓷工艺相当成熟,质量已达很高水平。
与青花同时,元代的景德镇瓷工还发明了釉里红瓷,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项目。釉里红瓷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烧制难度较大。此外,元代景德镇还烧成了红绿黄三彩瓷、卵白釉、铜红釉、霁青釉等 新品种,使景德镇瓷器装饰丰富多彩。
元代景瓷生产的创新(二)
元代景瓷生产的另一创新是在工艺方面瓷土配方的改革。过去,瓷土原料配方单一,可塑性低,变形率高。元时,在景德镇东北部高岑村的山上发现了新瓷土,将这种瓷土与过去的瓷土配合,变一元配方为二元配方之后,由于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瓷器烧成中的变型率,使瓷器质量有显著提高,并且为制造大型器创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由于土出高岑,世界上就把这种瓷土统称作"高土岑"。高岑村也就成了"高岑土"的命名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278年) 朝庭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门为皇家烧造瓷器。由于此事是朝庭官府机构枢密院所管,许多瓷器上标有"枢府"两字,釉呈卵白色,所以被称为卵白釉枢府器。这种瓷器胎体厚重,色白微青,光泽度好,比以前的青白瓷质量又有很大提高。
明代-产瓷中心
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的景德镇瓷业有更快的发展。这时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所产瓷器不仅数量大,质量好,而且品种多,销路也很广。 明时的科学家宋应星在他著名的《天工开物》上就写道: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另一明代的官员王世懋,在他的《二酉委谭》中也说:"在另一段记述中则显得更加形象和幽默。他说,景德镇"为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从这些记述中,可以明确认识到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之辉煌。
明代的瓷器
明代是景德镇瓷业生产飞快发展时期,而且成为全国制瓷行业的中心,不论数量,质量和花色品种等方面,都成为当时中国瓷器的翘楚。就装饰而言,除继续大量烧制青花瓷并进一步提高质量外,釉上彩瓷又开始问世,发展势头很快。《中国陶瓷史》就曾指出:"彩瓷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品种上,明瓷异彩纷呈,这个时期又创制成功了薄如蛋壳,轻若绸纱的薄胎瓷,以及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纹饰丰富的瓷板画,还有精妙无比,可以乱真的各种仿古瓷。
明代景德镇建立了官窑,所以这时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分成官窑和民窑两种,官窑为皇家制造宫廷用瓷;民窑的粗瓷供应广大群众,细瓷则供中上层地主富商所用,同时运销国外。商祚繁盛,甚至现"官民竞市"的局面。制瓷人员多达10万多人。
御窑厂的建立
在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厂的建立。为了满足皇帝的宫廷用瓷,明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宋、元两朝景德镇监造选购皇家用瓷的基础上,专门在景德镇 设置御器厂,派遣督陶官,为皇帝烧制各种宫廷、外交、礼品用瓷。御器厂凭借帝王之威势,汇集大批精通瓷业生产,擅长制瓷技艺之工匠,投入大量资金,占用最好原料,对产品精益求精,因此制造 出许多瓷器精品。这些瓷器不仅品种兼备,风格齐全,而且质量上乘,不少成为传世珍品。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这个建立于公元十四世纪中叶的御器厂,初建时有窑20座,以后增至58座,最多时达80座。代代相传,一直延续明、清两个朝代。据统计,御器厂历经27个皇帝,共500余年,对景瓷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起有巨大的作用。
景瓷鼎盛时期-康、雍、乾
由于明末的战乱,清朝初期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处于停滞状态。可是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后,不仅恢复过来,而且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经过当时广大瓷工和艺人们的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成就,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跃上了历史的巅峰。瓷器"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产品畅销国内外。清初的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当时有一个叫"殷弘诸"的法国传教士,他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饶洲发出的一封信中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着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
清代的瓷器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多。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引进国外彩料,专作宫廷御器的 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烧炼中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烂绚丽的"窑变"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缸豆红最为著名。
唐窑和唐英
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镇陶时所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唐窑瓷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瓷器》一书中就说:"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瓷器装饰仅高、低温颜色釉就有57种;彩绘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青绿渲染之制,四时远近之景"无所不有,而且"规抚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设计上,则从"古札器尊 鼎卤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应有尽有。
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时间长近30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显著的督陶官。他悉心钻研陶务,身体力行,不仅经验丰富,而且还对景德镇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
近代的景瓷生产
花有荣枯,月有圆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后,景德镇瓷业生产就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现明显萎缩状态。特别是雅片战争之后,战乱很多、政局动荡、外资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推残。延续500多年的御器厂也随着清祚的倾圯而寿终正寝。民国时期,社会仍不安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日寇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日寇飞机的轰炸,坯坊窑房大面积破坏,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33座,处于奄奄一息境地,整个瓷业陷入低谷。一直到解放前夕仍无起色。不过,在这不景气的年代里,瓷业生产操作方面却有所进步,技术上有所革新,出现了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施釉等。特别是清末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这标志着景德镇陶瓷业进入一个企业化时代,而且有不少创新,还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试行机械生产、贴花纸彩瓷,煤代柴烧造等。
展开全部
陶瓷是什么时候从中国出现的,考古学界还没有确论。据最新考古成果表明,陶器的最早出现是8000-10000年前的事了。而从陶到瓷又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原始瓷阶段,这个阶段的下限应该是在唐代或稍前一些时候。闻名于世的“唐三彩”,从其质地、烧结温度看,它还不算是完全成熟了的瓷,顶多是刚刚成熟了的瓷。
“唐三彩”瓷器的出土品一度是世界某些豪富的宠物,曾几何时,现在已退位给宋元瓷,乃至明清瓷了。因此,现在收藏、研究瓷的人们,视野主要放在宋、元、明、清瓷上。
--宋代--
中国到了赵宋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及手工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制瓷业的发展尤其显著。这一时期所烧制的瓷器,由常见的青色釉发展成为多种多样的深浅不同的色釉,花纹装饰也由原来的褐绿彩斑点组成的图案及简单的釉下彩绘,发展成为繁复的釉下彩及釉上彩绘。这种瓷器彩绘较之唐代长沙窑那种简单而规整的花纹图案更显得生动活泼,这是瓷制作工艺中的一个很大进步。宋朝还创造了刻划花纹、剔花花纹和红绿彩绘等多种花纹装饰,为元明清各代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元代--
元代的瓷器在以往的基础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北方的钧窑、磁州窑,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都是比较著名的瓷窑,其中尤以景德镇窑的规模最大,成果最为卓著。它创造了元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瓷新品种,同时还试烧成功了红釉、蓝釉,促进了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的发展。
....元代瓷器在胎、釉、纹饰、造型等方面都较多地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艺术风格,在某些方面也具有蒙族的特点。元瓷造型古朴敦厚,胎骨厚重,大件器物比较多,如大瓶、大碗、大罐等器物都较常见。另外元朝瓷器的装饰方法,改变了以往以划刻、印为主的技法,而以绘画纹为主。元代的青花、釉里红等器物全部是绘画而成的花纹图案,它的题材除了以往的花草、缠枝花卉、花鸟以外,还出现了八宝纹、云头纹等少数民族的花纹及图案。
--明代--
明代的瓷器的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当时烧制瓷器的瓷窑遍及全国各地。当时较著名的瓷窑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宜兴窑、广窑等,其中尤以景德镇窑的发展更为突出。明王朝的每一任帝王都在此设立官窑,民品瓷器也同时在这里大量生产。文献载,景德镇窑面积十公里,官民窑30余个,“昼间白烟蔽空,夜间红焰熏天”。景象颇为壮观。
....明代瓷器胎骨颜色与元代大致同,皆为白色,明更白些。明代早、中期胎质较为精细,胎壁也稍薄一些,而晚期胎质逐渐转为粗糙,胎壁也变得厚些。
....明代瓷的胎土比元代洗得要精细,故瓷胎内所含杂质较元代为少。因而在一些器物的砂底上所呈现的“火石红”(氧化铁红斑)的现象也有明显的减少,器物的胎壁因质高也可做得比元代稍薄。
....明瓷器的釉质比以往更为紧密、精细,釉色品种大为增加。瓷器之釉由元代比较单一的白釉、红釉、蓝釉,逐渐过渡到种类繁多的各种颜色一道釉。红釉在这时变得更加鲜艳,同时出现了黄釉、绿釉、彩釉、洒蓝釉、豆青釉、孔雀绿釉等。
在造型方面,明代瓷形式多样,盘、碗、瓶、罐、炉、盒等品种齐全。其中小件器物要比元代多,所制器物在造型风格方面不如元代古朴,但在造型的秀巧方面胜元代一筹,同时器物的造型特点与元代相比,又有某些不同,如:
....盘类器物,盘底的圈足逐渐变高,并略旦内敛形,而盘底部大多都下塌,形成下凹形底;
....高足碗,明代高足碗,碗壁稍深一些,碗足变矮,稍高于碗身;有的和碗身高度相同,碗口沿碗足部外撇程度也稍大一些,从整个造型来看,稳度就较元代大了。
....玉壶春,明代玉壶春瓶,其腹部、颈部都比元代要矮一些,整个瓶体变粗矮。而元代的玉壶春,腹部较高,颈部较细长,整个器物呈瘦高形。
....明瓷的工艺,在制作上一般都比元代精细。如属于瓶、罐等立形器物虽然还留有接口痕迹,但不若元代明。再如,明代属于盘、碗类器物者,其底部多数都施釉,圈足的底边多数为泥鳅背形,少数有刀削足,这些特点与元代是有一定差别的
--清代--
清代瓷从某些角度来讲是超越前期的。清瓷的瓷土一般淘洗得比明朝还要精细,因而胎骨所含杂质更少。明以前瓷胎骨的那种氧化铁红色斑此时也更少甚至不见,瓷胎的胎质坚密度、洁白度都强于明代(嘉、道之后,瓷胎之质逐渐粗松)。
....在瓷釉方面,以景德镇的官、民窑瓷为代表,同样取得了很大成绩。不但继承了前朝成果,而且还创造出许多新的釉色品种,烧制的釉色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青釉、白釉、红釉、黄釉、蓝釉、绿釉、黑釉、紫釉以及炉钧釉、茶末釉、窑变红袖等,品种非常齐全。釉施方面,继承了明代胎釉紧密结合的特点,又因较薄,被称为“贴骨釉”,而明代施釉往往显得肥厚些。
....清瓷造形,品种超过以往任何年代。新品种又出现了观音尊、鹿头尊、棒槌瓶、转心瓶、赏瓶、鼻烟壶、瓷人等,可说是应有尽有了。这时瓷器的造型特点是:小件器物玲珑秀巧,大型器物美观幽雅,脱离了明代朴浑厚的造形风格。
....清代瓷的器物壁一般都比较薄,造型轻巧,不象明代那样厚重。瓶、罐、壶之类的器物,在明代时,器物腹部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接口痕迹,在清代这种痕记已基本不见;盘、碗之类器物,其圈足全部是比较圆滑的泥鳅背形,刀削底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清代盘子的造型特点是:盘的圈足较矮,且非常直立,盘底部较平,脱离了明器的风格。
“唐三彩”瓷器的出土品一度是世界某些豪富的宠物,曾几何时,现在已退位给宋元瓷,乃至明清瓷了。因此,现在收藏、研究瓷的人们,视野主要放在宋、元、明、清瓷上。
--宋代--
中国到了赵宋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及手工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制瓷业的发展尤其显著。这一时期所烧制的瓷器,由常见的青色釉发展成为多种多样的深浅不同的色釉,花纹装饰也由原来的褐绿彩斑点组成的图案及简单的釉下彩绘,发展成为繁复的釉下彩及釉上彩绘。这种瓷器彩绘较之唐代长沙窑那种简单而规整的花纹图案更显得生动活泼,这是瓷制作工艺中的一个很大进步。宋朝还创造了刻划花纹、剔花花纹和红绿彩绘等多种花纹装饰,为元明清各代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元代--
元代的瓷器在以往的基础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北方的钧窑、磁州窑,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都是比较著名的瓷窑,其中尤以景德镇窑的规模最大,成果最为卓著。它创造了元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瓷新品种,同时还试烧成功了红釉、蓝釉,促进了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的发展。
....元代瓷器在胎、釉、纹饰、造型等方面都较多地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艺术风格,在某些方面也具有蒙族的特点。元瓷造型古朴敦厚,胎骨厚重,大件器物比较多,如大瓶、大碗、大罐等器物都较常见。另外元朝瓷器的装饰方法,改变了以往以划刻、印为主的技法,而以绘画纹为主。元代的青花、釉里红等器物全部是绘画而成的花纹图案,它的题材除了以往的花草、缠枝花卉、花鸟以外,还出现了八宝纹、云头纹等少数民族的花纹及图案。
--明代--
明代的瓷器的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当时烧制瓷器的瓷窑遍及全国各地。当时较著名的瓷窑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宜兴窑、广窑等,其中尤以景德镇窑的发展更为突出。明王朝的每一任帝王都在此设立官窑,民品瓷器也同时在这里大量生产。文献载,景德镇窑面积十公里,官民窑30余个,“昼间白烟蔽空,夜间红焰熏天”。景象颇为壮观。
....明代瓷器胎骨颜色与元代大致同,皆为白色,明更白些。明代早、中期胎质较为精细,胎壁也稍薄一些,而晚期胎质逐渐转为粗糙,胎壁也变得厚些。
....明代瓷的胎土比元代洗得要精细,故瓷胎内所含杂质较元代为少。因而在一些器物的砂底上所呈现的“火石红”(氧化铁红斑)的现象也有明显的减少,器物的胎壁因质高也可做得比元代稍薄。
....明瓷器的釉质比以往更为紧密、精细,釉色品种大为增加。瓷器之釉由元代比较单一的白釉、红釉、蓝釉,逐渐过渡到种类繁多的各种颜色一道釉。红釉在这时变得更加鲜艳,同时出现了黄釉、绿釉、彩釉、洒蓝釉、豆青釉、孔雀绿釉等。
在造型方面,明代瓷形式多样,盘、碗、瓶、罐、炉、盒等品种齐全。其中小件器物要比元代多,所制器物在造型风格方面不如元代古朴,但在造型的秀巧方面胜元代一筹,同时器物的造型特点与元代相比,又有某些不同,如:
....盘类器物,盘底的圈足逐渐变高,并略旦内敛形,而盘底部大多都下塌,形成下凹形底;
....高足碗,明代高足碗,碗壁稍深一些,碗足变矮,稍高于碗身;有的和碗身高度相同,碗口沿碗足部外撇程度也稍大一些,从整个造型来看,稳度就较元代大了。
....玉壶春,明代玉壶春瓶,其腹部、颈部都比元代要矮一些,整个瓶体变粗矮。而元代的玉壶春,腹部较高,颈部较细长,整个器物呈瘦高形。
....明瓷的工艺,在制作上一般都比元代精细。如属于瓶、罐等立形器物虽然还留有接口痕迹,但不若元代明。再如,明代属于盘、碗类器物者,其底部多数都施釉,圈足的底边多数为泥鳅背形,少数有刀削足,这些特点与元代是有一定差别的
--清代--
清代瓷从某些角度来讲是超越前期的。清瓷的瓷土一般淘洗得比明朝还要精细,因而胎骨所含杂质更少。明以前瓷胎骨的那种氧化铁红色斑此时也更少甚至不见,瓷胎的胎质坚密度、洁白度都强于明代(嘉、道之后,瓷胎之质逐渐粗松)。
....在瓷釉方面,以景德镇的官、民窑瓷为代表,同样取得了很大成绩。不但继承了前朝成果,而且还创造出许多新的釉色品种,烧制的釉色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青釉、白釉、红釉、黄釉、蓝釉、绿釉、黑釉、紫釉以及炉钧釉、茶末釉、窑变红袖等,品种非常齐全。釉施方面,继承了明代胎釉紧密结合的特点,又因较薄,被称为“贴骨釉”,而明代施釉往往显得肥厚些。
....清瓷造形,品种超过以往任何年代。新品种又出现了观音尊、鹿头尊、棒槌瓶、转心瓶、赏瓶、鼻烟壶、瓷人等,可说是应有尽有了。这时瓷器的造型特点是:小件器物玲珑秀巧,大型器物美观幽雅,脱离了明代朴浑厚的造形风格。
....清代瓷的器物壁一般都比较薄,造型轻巧,不象明代那样厚重。瓶、罐、壶之类的器物,在明代时,器物腹部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接口痕迹,在清代这种痕记已基本不见;盘、碗之类器物,其圈足全部是比较圆滑的泥鳅背形,刀削底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清代盘子的造型特点是:盘的圈足较矮,且非常直立,盘底部较平,脱离了明器的风格。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