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中,孔子的志向是这样表述的

 我来答
浮生若夣soul
2017-07-21 · 以互联网信息为核心的分享交流平台。
浮生若夣soul
采纳数:370 获赞数:2207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孔子的志向是“天下大同”

《论语》中孔子同弟子谈论志向问题的记载有两处,一处是《公冶长》篇中,——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另一处是《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的志向是“天下大同”什么是大同社会呢?

有篇文章运用了孔子的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礼记·礼运》.

孔子的这段话,描绘了一个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和谐社会.这种“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社会,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他们称之为“大同之世”.

那什么又是小康呢?

孔子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大同之说,来源于《礼记礼运》篇.

文章记载孔子出游, 有所感叹.当时,弟子子游在侧,问孔子为什么叹息. 孔子遂表述了自己对大同社会的看法,大致的意思是: 大道实行的时候,以及夏、商、周三代英贤,他都没有 赶上,但是,他非常向往那个时代.他说,大道之行 就是天下为公,在那个时代,选贤能,讲诚信,人们不 独亲其所亲,不独抚养自己的子女,而是普遍相爱,使 老者有所终,壮者有所用,幼者能够顺利成长, 寡、孤、独及残疾者生活都有依靠,男子有一定的职 分,女子都能找到合适的人家.人们不必把财货攫为已 有,只怕货财被丢弃而不用;人们在劳动中都能各尽其 力,但不是为自己,并且鄙弃那种只为自己而劳动的行 为.所以,奸邪之谋、盗贼之事都不会发生,夜不闭 户,那才是太平盛世呢.

因为普天之下都如此,所以孔 子称那个时代为“大同”.

孔子接着说,后来不同了.大道消失了,天下变为 一家的私有物,人们各亲其亲,各抚养自己的子女,尽 力攫取货财为已有.而那些大人物,如天子各侯,世代 相传,筑城邦、挖沟池以自固,并以礼义为治世法则, 以此来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使君臣有 序,父子相亲,兄弟相睦,夫妇相合.同时,设立制 度,规定田地、闾里界限,以勇者知者为贤,以能给自 己办事的人为有功,因而奸诈阴谋并起,战争也由此而 起.

孔于又指出:历史上的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 王、周成王、周公都非常重视礼,并用礼来表彰那些做 对了事的人,人有过失则予以规劝,讲求仁爱、礼让, 教人懂得必须重视礼的道理.凡是做不到这些的,即使 是有权有势的人,也要被赶下台.不过,这些人虽然重 视礼,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但他们的时代已经比不上大同时代了,只能算是小康时代;而小康时代,远不如大同时代.

上述内容表明,孔子生当乱世,既向往小康,更向往大同的政治理想.

“大同”社会的理想家 孔子比耶稣更具人性化

作家高光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孔子》.我还没来得及拜读,却先读到了一篇评论这部小说的文章.文章末尾引用了小说作者“曾经强调指出”的这样一番话:

在写《孔子》时,我的眼前总是浮现一个忧郁的孔子,他坐在车上,有怨尤有担心有爱意地注视着人类,他是一个真正的哲人,与耶稣同在,但他比耶稣更实在,

更具体,也更人性化.他与耶稣的根本不同,是他真正是一个人.” 文中标点悉依原刊

读着上面这段文字,我努力想像着这个“比耶稣更实在更具体也更人性化”的孔子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但是,越想,我脑子里的孔子形象就越模糊,模糊得好像一团浓浓的雾.

高光先生告诉我们:孔子“真正是一个人”.这话当然不错.说“他比耶稣更实在,更具体”.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至于说孔子比耶稣“更人性化”,不知如何比法 孔子“人性化”的程度怎么样,耶稣“人性化”的程度又怎么样,有谁知道 我只知道,孔子的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中,找不到“人性”一词.可见孔子当时,连“人性”的概念都还不曾有,又怎么谈得上“人性化”呢 更不必说比谁谁谁“更人性化”了.

就我所见面论,先秦诸子中最先讲“人性”的是孟子,和比孟子年轻的告子 名不害 .孟子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是“人性善”.孟子这个人性观,告子不赞成.他找上门去和孟子辩论.他开门见山地说:“以人性为仁义 按:指孟子的性善论 ,犹以杞柳为栖栳 杯盘 .”他的意思是:杞柳被制作成杯盘,而杯盘哪里是杞柳的本性呢 他又说:“性犹湍水也,决之东方则东流,决之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 流 也.”孟子反驳说:“水信无分于东西.然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 往低处流 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争论到最后,告子无话可说了,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食色,性也.”不知为什么,孟子没有再驳他.其实,告子的“食色性也”论是大,大的豁边了.如果说“食色”即人性,那岂不把人性与动物性等量齐观了

孟子之后五六十年,有荀子.他与孟子不同,持的是“人性恶”的观点.荀子认为:“人之性恶.”人生性“好利”、“好声色”,如“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 教 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孟子和荀子,一个主“性善”,一个主“性恶”.好像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临了却殊途同归,归到了教化,即后世所谓的教育.孟子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如果不教育,则可能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浸染而变坏.所以必须进行教育,使“人性”保持善的品质.这就是明朝时出现的启蒙读本《三字经》开头说的:“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但必须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这样,本来是“恶”的人性,就变为“善”的了.

孟子和荀子,虽然都使用了“人性”一词,但都局限于人性的善恶之辨,而没有更多实质性的内涵.因此我以为,仅凭这些,还远不能说两人是什么“人性论”或“人性化”者.至于孔子则是连“人性”二字都没有使用过的.我们有什么根据说他是一个“比耶稣更人性化”的人呢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公元前5世纪的孔子,却确确实实是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家了.这决不是笔者胡吹,是有书为证的.这书,就是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在《礼记·礼运》篇,一开头就是:喜爱的学生言偃,听了也一言不发.但是,孔子这篇谈话之所以能保存下来,被戴氏父子编入《礼记》,置于《礼运》篇首,我以为恐怕还得归功于言偃的.因为,孔子说这番话时,高高的“观”上,除了言偃,并无第三者在场啊 所以我以为,这107字的《大同篇》①之所以能被载入儒家经典《礼记》.两千几百年后又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等人所赏识、所利用,这还得归功于言偃的.

总之,我以为,说孔子比耶稣更人性化,是没有根据的.而孔子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则是有时间 鲁国大祭“腊祭”结束之后 、有地点 祭殿外面大门两侧的“观上” 、有人证 孔子弟子言偃 、有文字记载、有书证 《礼记》《大同篇》 的.虽然,注《礼记》的元人陈说:此“非孔子之言也.”却是空口说白话,一点根据也没有.而且他也说不出,“非孔子之言”又是或可能是谁之言呢 可见陈之言其实是不值一驳的.

由于孔子这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实在太先进、太超前了.所以一直不为世世代代的儒家之徒所理解、所信奉,更不要说付诸实践了.直到两千几百年后,民主革命的浪潮涌起.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就很赞赏孔子的《大同篇》.他写下了“天下为公”四个大字,作为民主革命的终极目标.并请一位音乐家作了一支《三民主义歌》,开头四句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可见,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的长远目标,是要建立孔子理想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诚然,孙中山和孔子一样,这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真要建成这样一个社会,还得多少辈人的努力和奋斗啊!

情感导师王丽霞
2017-07-12 · 这个是很喜欢的一件事
情感导师王丽霞
采纳数:688 获赞数:1004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在论语中,孔子的志向是按以下表述的: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详细如下: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当仁不让于师。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爱人,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fhy650
高粉答主

2017-07-14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6万
采纳率:85%
帮助的人:5244万
展开全部
表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说:"我就盼望着有那么一天,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都能够相互信任,年轻的子弟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
出自:孔子 《论语·公冶长》
《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闻子(孔子)之志。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几句表现了孔子以仁信对待所有人的志向,显出他广大的胸怀。可以作为人们生活的志向和修养的目标,也可以作为统治者施行仁政的具体要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霜枫坠叶
2017-07-01 · TA获得超过100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86
采纳率:83%
帮助的人:66.3万
展开全部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真如dG
2020-04-19
知道答主
回答量: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87
展开全部
孔子说,我希望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间互相信任。让年幼的得到关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8)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