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体现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成就。
10年来,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城市化率显著提高。2011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51.27%,较2002年提高12.26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1.89亿人,除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几个国家以外,我国增加的城镇常住人口规模超过了其他每个国家的人口总量。城镇常住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大大扩展了城市市场需求规模,2011年与2002年相比,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万多亿元增长到15.9万亿元,增长了近3倍,其中既有城镇居民收入提高的因素,也有城镇常住人口总量扩大的因素。这就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城镇常住人口的增加,也为城镇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达到3.59亿人,比2002年增加了1.07亿人,增长了43%。
10年来,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2年以来,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6万平方公里左右,扩大到4万多平方公里,扩大了50%以上。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建制镇增加至19683个。全国有30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其中13个城市超过1000万人。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教育、卫生、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持续较快发展,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02年至2010年,城市千人卫生技术人员由5.15人增加到7.62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由196万张增加到207万张。全国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由9400万人增加到2206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由11128万人增加到28392万人。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9.5%增加到38.62%,城市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由7.73平方米增加到11.18平方米。到2011年末,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2.6%,提高42.6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下城市放开了户籍管理,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大城市,在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放开义务教育、保障房等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随着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阻碍城镇化发展的制度藩篱逐步打破。
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更加密切,制造业、服务业与城镇发展相互促进。2002年以来,农村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制造业、服务业日益向城镇集中,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到2010年,地级以上城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56%。县域经济也出现非农产业日益向城镇集中的趋势。这一发展为城镇就业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为人口和劳动力持续向城镇转移提供了重要条件。人力资源的集中、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又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劳动力供给、市场需求等重要条件。
随着城镇规模扩大、水平提高,城镇居民住行水平不断改善,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持续推进。2002年至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汽车保有量由不足1辆增加到18.6辆,人均住房面积由24.5平方米增加到31.6平方米(住户调查数据,不包括集体户,建筑面积)。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扩大了汽车、住房市场,带动了汽车工业、房地产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广泛的关联产业发展,进而有力地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也不断扩大了对城市住房、交通及其他配套基础设施、市场环境的要求,推动着城市建设发展,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10年来,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城市化率显著提高。2011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51.27%,较2002年提高12.26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1.89亿人,除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几个国家以外,我国增加的城镇常住人口规模超过了其他每个国家的人口总量。城镇常住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大大扩展了城市市场需求规模,2011年与2002年相比,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万多亿元增长到15.9万亿元,增长了近3倍,其中既有城镇居民收入提高的因素,也有城镇常住人口总量扩大的因素。这就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城镇常住人口的增加,也为城镇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达到3.59亿人,比2002年增加了1.07亿人,增长了43%。
10年来,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2年以来,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6万平方公里左右,扩大到4万多平方公里,扩大了50%以上。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建制镇增加至19683个。全国有30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其中13个城市超过1000万人。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教育、卫生、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持续较快发展,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02年至2010年,城市千人卫生技术人员由5.15人增加到7.62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由196万张增加到207万张。全国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由9400万人增加到2206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由11128万人增加到28392万人。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9.5%增加到38.62%,城市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由7.73平方米增加到11.18平方米。到2011年末,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2.6%,提高42.6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下城市放开了户籍管理,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大城市,在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放开义务教育、保障房等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随着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阻碍城镇化发展的制度藩篱逐步打破。
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更加密切,制造业、服务业与城镇发展相互促进。2002年以来,农村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制造业、服务业日益向城镇集中,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到2010年,地级以上城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56%。县域经济也出现非农产业日益向城镇集中的趋势。这一发展为城镇就业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为人口和劳动力持续向城镇转移提供了重要条件。人力资源的集中、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又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劳动力供给、市场需求等重要条件。
随着城镇规模扩大、水平提高,城镇居民住行水平不断改善,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持续推进。2002年至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汽车保有量由不足1辆增加到18.6辆,人均住房面积由24.5平方米增加到31.6平方米(住户调查数据,不包括集体户,建筑面积)。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扩大了汽车、住房市场,带动了汽车工业、房地产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广泛的关联产业发展,进而有力地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也不断扩大了对城市住房、交通及其他配套基础设施、市场环境的要求,推动着城市建设发展,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