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指导幼儿表演游戏时,怎么样让幼儿更好的融入到游戏中去
2015-09-28
展开全部
摘 要:幼儿园小班教学中表演游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班的表演游戏除了具有一般的游戏特点更有其特殊性,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加以特别的关注,但幼儿教师在小班表演游戏中普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幼儿园小班游戏的特点指出教师在小班幼儿表演游戏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班幼儿;表演游戏;教师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中提出:儿童们爱好游戏是极为有利的,因为儿童还不能从事真的工作,而我们就应该和他们共同游戏[1]。儿童偏爱游戏,这是由儿童的天性所决定的。游戏是幼儿园最重要的教学活动,在幼儿园各种游戏中,表演游戏是主要的游戏类型之一。表演游戏又称为戏剧游戏,它是以故事或童话情节为表演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在表演游戏中,儿童扮演故事或童话中的人物,并以故事中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活动[2]。小班幼儿由于动作、思维、想象,社会性等心理特点,表演游戏在其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3]。当今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仍是一个缺失点,教师也并没有注意到在小班幼儿进行表演游戏时存在的问题。基于对以上内容的思考,不难发现教师对于在小班幼儿进行表演游戏时采取有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在小班儿童表演游戏中,教师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小班表演游戏的特点及其特殊性
表演游戏的特点在于儿童按照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一定的角色,按照作品的内容进行游戏。表演游戏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游戏的一种,这就决定了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儿童开展表演游戏的过程中,首先应保持表演游戏的“游戏性”防止片面追求表演的效果,如果单纯追求逼真,完美的表演效果,势必压制幼儿的创造性与表演的积极性。在选取作品方面,小班儿童适合情节简单的、角色单一、对话重复的作品。中大班儿童则适合情节有起伏,角色个性鲜明,对话滑稽、幽默的作品[4]。这就决定了小班与中大班儿童相比,在进行表演游戏时所具备的特殊性,小班儿童不会做表演游戏,需要教师帮助儿童熟悉与理解作品的内容并有感情地讲述故事,用不同的语调表现不同的说话声,并伴有栩栩如生的动作,表情丰富的为幼儿做示范表演。而中大班儿童可自愿地、自由地玩表演游戏,教师要做的则是热情地支持他们表演的意愿,并在他们表演的过程中给予帮助,如适当地提醒儿童遗忘的词句,但要求不必过分严格。基于以上小班儿童在表演游戏中的特殊性,则更需要教师在小班儿童表演游戏中做好指导的工作。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可以让身心处在积极的状态中。但由于教师许多不适当的指导,不适时的介入,造成了教师与幼儿互动上的障碍。
二、教师在小班幼儿表演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一)游戏态度不积极
由于小班幼儿不会做表演游戏,需要教师先做示范表演,然后教会儿童表演[5]。这一点教师是能够做到的,可是不足之处就存在于教师的教授态度上表现的十分不积极,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往往以指导者自居,对幼儿发起的互动信号熟视无睹或者反应淡然,教师经常性的低敏感反应抑制了师幼深入互动的动机和可能,对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往往没有激扬的情绪,面无表情,动作僵硬,声音沉闷,似乎只把表演游戏作为一个平常的的不能再平常的教学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而教师的这样教学态度明显不会给幼儿愉快的心情与信赖感。
(二)忽略了儿童参加表演游戏的准备工作
在幼儿园表演游戏中,准备工作往往都是由教师自己来完成的,教师并没有吸引儿童参加表演游戏的准备工作,教师会认为小班幼儿没有能力去准备玩具,服装,头饰以及布景等,让幼儿参与进来反而会造成很多麻烦。场景的布置以及服饰的选择都由教师来决定的,没有征求幼儿的意见,也并没有考虑到幼儿的需要以及幼儿的审美心理。教师的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没有真正吸引幼儿完全的参与进行表演游戏当中进而无法吸引幼儿的表演兴趣。
(三)教师缺乏对幼儿的细致观察
有些教师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玩的,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只要不出问题,教师就可以不管。他们把游戏看成是自己放松和歇息的机会,根本没有观察游戏的意识。况且,游戏与教学活动相比,不如教学活动那么好驾驭,因为幼儿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他们的行为是教师难以控制的,主宰游戏的是幼儿而不是教师。游戏中突然出现某一幼儿闹情绪或表演不积极时,教师不会深究其原因,理由是游戏时幼儿的情绪是很积极的,如果因为一个幼儿的问题而打扰到其他幼儿游戏就会打消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兴趣。大部分教师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游戏的重要价值,都知道要通过观察来指导游戏,那么要指导什么呢,难道只是指导幼儿如何将表演游戏进行的更好,有一个好的效果?其实不然,所谓观察,既要观察游戏本身,又要观察幼儿的态度与情绪,游戏主体的表现才是影响游戏效果的关键,所以幼儿游戏时需要教师的细心观察与指导。
(四)没有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许多教师在组织表演游戏时往往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尤其在小班表演游戏中,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控制着整个游戏活动的发展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幼儿常处于被动的角色,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在游戏中,教师常常会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而自己决定选择能力较强的幼儿担任角色,完全没有考虑到幼儿的自主参与性。教师这样硬性的规定幼儿的游戏角色,违背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
针对教师在小班幼儿表演游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方法加以改正。
三、教师要在小班幼儿表演游戏中加以改进
(一)教师的积极指导是幼儿有效进行表演游戏的前提
小班幼儿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的高峰时期。对模仿成人动作或玩具感兴趣,幼儿在游戏前教师要先做示范,教师的生动热情示范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对于表演游戏的喜欢程度与表演意愿,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示范可让儿童表演其他的一些故事,让幼儿自导自演,以表演为乐趣。所以教师在对游戏进行指导时应积极,主动,表演时要惟妙惟肖,为幼儿做好榜样示范。
(二)吸引儿童参加表演游戏的准备工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教师可根据儿童平日喜爱听的、又适合表演的故事,吸引儿童一起准备玩具,服装,头饰以及布景等并将它们摆放在一定的地方,儿童参加了游戏准备工作,便能激起他们玩游戏的兴趣。儿童表演游戏是自由的、灵活的、不受道具、场所与时间的限制。准备一些教具,不必追求其真实、齐全、稍有象征性即可[6]。儿童在表演中最为关心的是自己能以角色身份谈话和做动作。
(三)有计划的观察是指导的幼儿游戏的关键
维果茨基指出,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游戏就好像是放大镜的焦点,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幼儿情绪、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只有在自由的、主动的活动中才能真正实现。观察游戏不仅能帮助教师制订教育教学计划,也能使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幼儿游戏并给予关心和支持。同时《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也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制订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计划。
(四)教师应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目标指出: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儿童应享有游戏与娱乐的机会。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应拥有绝对的权力,扮演什么角色,怎样表演都应由幼儿自己决定。而教师应做的便是适时指导与理解幼儿的行为。只有这样,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幼儿才可以体会到游戏的乐趣。
关键词:小班幼儿;表演游戏;教师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中提出:儿童们爱好游戏是极为有利的,因为儿童还不能从事真的工作,而我们就应该和他们共同游戏[1]。儿童偏爱游戏,这是由儿童的天性所决定的。游戏是幼儿园最重要的教学活动,在幼儿园各种游戏中,表演游戏是主要的游戏类型之一。表演游戏又称为戏剧游戏,它是以故事或童话情节为表演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在表演游戏中,儿童扮演故事或童话中的人物,并以故事中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活动[2]。小班幼儿由于动作、思维、想象,社会性等心理特点,表演游戏在其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3]。当今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仍是一个缺失点,教师也并没有注意到在小班幼儿进行表演游戏时存在的问题。基于对以上内容的思考,不难发现教师对于在小班幼儿进行表演游戏时采取有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在小班儿童表演游戏中,教师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小班表演游戏的特点及其特殊性
表演游戏的特点在于儿童按照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一定的角色,按照作品的内容进行游戏。表演游戏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游戏的一种,这就决定了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儿童开展表演游戏的过程中,首先应保持表演游戏的“游戏性”防止片面追求表演的效果,如果单纯追求逼真,完美的表演效果,势必压制幼儿的创造性与表演的积极性。在选取作品方面,小班儿童适合情节简单的、角色单一、对话重复的作品。中大班儿童则适合情节有起伏,角色个性鲜明,对话滑稽、幽默的作品[4]。这就决定了小班与中大班儿童相比,在进行表演游戏时所具备的特殊性,小班儿童不会做表演游戏,需要教师帮助儿童熟悉与理解作品的内容并有感情地讲述故事,用不同的语调表现不同的说话声,并伴有栩栩如生的动作,表情丰富的为幼儿做示范表演。而中大班儿童可自愿地、自由地玩表演游戏,教师要做的则是热情地支持他们表演的意愿,并在他们表演的过程中给予帮助,如适当地提醒儿童遗忘的词句,但要求不必过分严格。基于以上小班儿童在表演游戏中的特殊性,则更需要教师在小班儿童表演游戏中做好指导的工作。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可以让身心处在积极的状态中。但由于教师许多不适当的指导,不适时的介入,造成了教师与幼儿互动上的障碍。
二、教师在小班幼儿表演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一)游戏态度不积极
由于小班幼儿不会做表演游戏,需要教师先做示范表演,然后教会儿童表演[5]。这一点教师是能够做到的,可是不足之处就存在于教师的教授态度上表现的十分不积极,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往往以指导者自居,对幼儿发起的互动信号熟视无睹或者反应淡然,教师经常性的低敏感反应抑制了师幼深入互动的动机和可能,对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往往没有激扬的情绪,面无表情,动作僵硬,声音沉闷,似乎只把表演游戏作为一个平常的的不能再平常的教学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而教师的这样教学态度明显不会给幼儿愉快的心情与信赖感。
(二)忽略了儿童参加表演游戏的准备工作
在幼儿园表演游戏中,准备工作往往都是由教师自己来完成的,教师并没有吸引儿童参加表演游戏的准备工作,教师会认为小班幼儿没有能力去准备玩具,服装,头饰以及布景等,让幼儿参与进来反而会造成很多麻烦。场景的布置以及服饰的选择都由教师来决定的,没有征求幼儿的意见,也并没有考虑到幼儿的需要以及幼儿的审美心理。教师的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没有真正吸引幼儿完全的参与进行表演游戏当中进而无法吸引幼儿的表演兴趣。
(三)教师缺乏对幼儿的细致观察
有些教师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玩的,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只要不出问题,教师就可以不管。他们把游戏看成是自己放松和歇息的机会,根本没有观察游戏的意识。况且,游戏与教学活动相比,不如教学活动那么好驾驭,因为幼儿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他们的行为是教师难以控制的,主宰游戏的是幼儿而不是教师。游戏中突然出现某一幼儿闹情绪或表演不积极时,教师不会深究其原因,理由是游戏时幼儿的情绪是很积极的,如果因为一个幼儿的问题而打扰到其他幼儿游戏就会打消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兴趣。大部分教师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游戏的重要价值,都知道要通过观察来指导游戏,那么要指导什么呢,难道只是指导幼儿如何将表演游戏进行的更好,有一个好的效果?其实不然,所谓观察,既要观察游戏本身,又要观察幼儿的态度与情绪,游戏主体的表现才是影响游戏效果的关键,所以幼儿游戏时需要教师的细心观察与指导。
(四)没有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许多教师在组织表演游戏时往往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尤其在小班表演游戏中,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控制着整个游戏活动的发展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幼儿常处于被动的角色,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在游戏中,教师常常会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而自己决定选择能力较强的幼儿担任角色,完全没有考虑到幼儿的自主参与性。教师这样硬性的规定幼儿的游戏角色,违背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
针对教师在小班幼儿表演游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方法加以改正。
三、教师要在小班幼儿表演游戏中加以改进
(一)教师的积极指导是幼儿有效进行表演游戏的前提
小班幼儿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的高峰时期。对模仿成人动作或玩具感兴趣,幼儿在游戏前教师要先做示范,教师的生动热情示范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对于表演游戏的喜欢程度与表演意愿,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示范可让儿童表演其他的一些故事,让幼儿自导自演,以表演为乐趣。所以教师在对游戏进行指导时应积极,主动,表演时要惟妙惟肖,为幼儿做好榜样示范。
(二)吸引儿童参加表演游戏的准备工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教师可根据儿童平日喜爱听的、又适合表演的故事,吸引儿童一起准备玩具,服装,头饰以及布景等并将它们摆放在一定的地方,儿童参加了游戏准备工作,便能激起他们玩游戏的兴趣。儿童表演游戏是自由的、灵活的、不受道具、场所与时间的限制。准备一些教具,不必追求其真实、齐全、稍有象征性即可[6]。儿童在表演中最为关心的是自己能以角色身份谈话和做动作。
(三)有计划的观察是指导的幼儿游戏的关键
维果茨基指出,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游戏就好像是放大镜的焦点,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幼儿情绪、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只有在自由的、主动的活动中才能真正实现。观察游戏不仅能帮助教师制订教育教学计划,也能使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幼儿游戏并给予关心和支持。同时《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也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制订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计划。
(四)教师应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目标指出: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儿童应享有游戏与娱乐的机会。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应拥有绝对的权力,扮演什么角色,怎样表演都应由幼儿自己决定。而教师应做的便是适时指导与理解幼儿的行为。只有这样,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幼儿才可以体会到游戏的乐趣。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