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头饰大拉翅的由来

满族头饰大拉翅的由来... 满族头饰大拉翅的由来 展开
 我来答
小周高等教育在线答疑
高粉答主

2016-01-13 · 专业高等教育30年~~~
小周高等教育在线答疑
采纳数:7475 获赞数:27496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入关前

  满族妇女传统发式是辫发盘髻,盘髻又分单髻与双髻。双髻通常为未婚女性梳用,即在头顶左右两端节成长辫然后盘转成为髻,汉族则称这种发饰为丫头。单髻多用于已婚女性,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成一条长辫,盘转而为髻,这种发式简洁、利落,便于骑射远行,在野外宿营又可枕辫而眠。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皆如此。区别贵族与平民处只是髻上所插簪饰,贵族女子髻上装饰颇多而平民女子仅插木簪。
  入关后
  由于在满汉文化逐渐融合的基础上,满族女子发式被汉族女子所模仿;汉族女子发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满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满、汉族女子发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变风格,极大的丰富了满族妇女的头饰艺术。其中主要的几种发式有“软翅头”、“两把头”、“一字头”、“架子头”、“大拉翅[1] ”、“燕尾”、“高粱头”等等,其间名称不同,形式稍异。如“两把头”和“架子头”等。有的是在其他发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即保留了原来发式的基本形状,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创新,如从“两把头”到“大拉翅”等。还有的在其他民族习俗影响下,即保持自己民族发式。发式特征,又融进了其他民族的风格,形成了新的发式,如汉族的“如意缕”与满族的“如意头”。

  至于满族中老年普通妇女在平常梳的“高粱头”,则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至今在满族聚居地仍可看到。满族妇女的发式和汉族妇女的发式相比,显得高大和夸张,具有艳丽夺目的效果,使发饰在满族妇女的服饰中占有较为突出的位置,并形成了满族妇女风韵独特的发式——旗头。
mukdengge
2016-01-12 · TA获得超过2.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589万
展开全部
其实达拉翅是在晚清才流行的,
清代中早期是没有的。
淸早期满洲女姓只是在头顶梳起发髻,中间用扁方固定,或者用漆纱素住,还保留着辽金的风格。
但当时戴花之风盛行,女性们为了扩大带花面积不断扩大发髻,后来使用假发,再后来干脆变成布做的夸张装饰品就成了达拉翅。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可靠且刻苦的爱侣F
2021-11-09 · TA获得超过3685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6万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964万
展开全部
身上着旗装、脚踏“花底盆”、头戴“大拉翅”,这是经人熟知的清代满族妇女形象。旗装和花盆底鞋的确在清初就已出现并流行,而“大拉翅”则是到了清朝晚期才在贵族旗人妇女间流行的。
满族人早期的发式为长辫盘髻,无论男女老少,不分身份高低,一概是这种发式。未婚女子多盘双髻,即左右各编一条长辫并集于头顶盘旋成两髻。已婚妇女盘单髻,即只编一条长辫于头顶盘转成髻。这种发式简单利落,并没有多余的装饰物,便于进行各种渔猎、耕种、采摘活动。
满族入关以后,王宫后妃们流行戴簪子,于是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小两把头”的发式。即梳两个横着的发髻,低垂至耳跟。这样一来,便可以在发髻上插髻戴花。至清中期,各种珠宝首饰被源源不断地献入宫中,后妃们也越发地推崇精美的发饰。“小两把头”难以承受沉重而繁多的头饰,于是又产生了将头发固定于扁方之上的“两把头”发式。头上部的长发被固定在高处不致低垂、凌乱,下部的垂发则被梳成扁平状,并用发带束起置于脑后,形成上翘的“燕尾”。清人吴士赞《宫词》写道:“髻盘云成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低。”这里描述的就是两把头这种发式。它曾经长期流行于清朝上层贵族妇女之间。
直至清朝末期,宫廷内才出现了以发髻为座,上置“大拉翅”的发式。“大拉翅”也叫“旗头板”、“大京样”。以两把头为原型,类似于今天的假发。由此,满族妇女不再需要发费时间整理发式,只需将饰品置于大拉翅上,且能做到摘戴自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