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和上海哪个古老

西安和上海哪个古老... 西安和上海哪个古老 展开
 我来答
起名太麻烦QfO
2016-05-19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起名太麻烦QfO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采纳数:4453 获赞数:57673
从事相关工程技术工作达五年,相关经验丰富,现任该公司技术部技术工程师。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这个问题要分两部分,一是单纯从“西安”“上海”命名的历史来说。二是“西安”和“上海”分别代表的历史和地域文化。(本文上图下文)

 

  单说“西安”和“上海”这两个名字,“上海”早于“西安”。

  19世纪末的上海明星片(城墙)

  “上海”这个名字始于南宋也就是公元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

  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

  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滩以东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中)上。

  公元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

  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1925年1月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

  1927年3月29日上海临时特别市政府成立。

  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

  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

 

  19世纪的西安城墙

  “西安”这个名字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是府一级行政单位,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民国政府决定成立西安市,分长安县所属城内及四关划归西安市。

  1930年又撤销西安市政府,原划长安城地面仍归长安管辖,成立长安县城关区管理西安城关行政。

  1942年,重新成立西安市政处,次年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

 

  从历史角度和地域文化讲,“西安”早于“上海”。人们常说:二十年中国看深圳,一百年中国看上海,一千年中国看北京,而五千年中国则看西安。由此可见,“上海”代表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而“西安”鉴证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

 

  西安

  名称演变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

  唐时,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朝,朝廷改奉元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由此定名至今。

  建都王朝

  在中国历史上,有20个政权被认为在西安建都。但是其中哪些应该称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应该算是西安,目前仍然众说纷纭。现在被官方采用的说法是13个王朝,依照时间次序为(括号内为历时年数): 西周(281年)、秦(177年)、西汉(214年)、王莽建立的新朝(15年)、东汉(6年)、西晋(4年)、前赵(11年)、前秦(35年)、后秦(32年)、西魏(24年)、北周(23年)、隋(37年)、唐(272年)。

  历史简述

  史前:百万年前,蓝田猿人留下了古人类活动的足迹。新石器时代,半坡的母系氏族聚落是原始社会的缩影。

  西周: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营建丰京,将臣民从岐山周原迁于此。又命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合称“宗周”,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始。

  秦: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将都城自雍城(今宝鸡市凤翔)迁至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乡)。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在此开始。公元前349年,秦孝公将都城由此迁咸阳。

  【秦建阿房宫】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开始营建阿房宫。由于工程过大,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一部分。秦始皇又收天下兵器,熔铸成十二金人立于殿前。始皇死后,二世胡亥又继续了这项劳民伤财的巨大工程,直至秦亡,尚未竣工。项羽进关中后,将其付之一炬。

  【鸿门宴】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函谷关攻破秦军,进驻鸿门(今临潼区东北)。此前,刘邦已由武关(在今蓝田县)入关中,驻军霸上(在今西安城东灞桥区)。按当初约定,当以先入者刘邦为关中王。但项羽自恃强大势力,邀请刘邦赴鸿门宴,意图伺机除掉刘邦。刘邦在张良和樊哙的帮助下脱险,逃回霸上。这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

  汉: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刘邦在击败项羽之后,定都洛阳。张良等谋士认为关中是形胜之地,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应该建都。刘邦采纳此建议,迁都于栎阳(今阎良区武屯乡)。翌年又将都城迁至长安。

  【西汉建长安城】公元前202年,西汉开始营造长安城。高祖命丞相萧何主持营建工程,在秦宫基础上兴建了长乐宫(皇宫)和未央宫。汉城为不规则的方形。南像南斗星,北像北斗星,故称“斗城”。汉武帝时期,在城西开辟了上林苑,开凿了昆明池。当时长安面积36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一大都市。

  【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张骞两次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开通了从长安通往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公里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对中西文化交流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隋: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掌握朝政大权的相国外戚杨坚胁迫北周静帝宇文阐禅位,改国号隋,以长安为都。

  【隋建大兴城】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造新城大兴城。

  【创立科举制】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文帝命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炀帝诏以十科举士,标志着科举制度的确定。

  唐: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二月,唐公李渊起兵反隋。其子李世民占领关中渭北,弟李神通、女平阳公主在今户县起兵,占领今周至等县。十一月克大兴城,翌年在大兴城太极殿称帝,建立唐朝。

  【唐建长安城】唐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之后年间又不断修建城墙、城楼、兴庆宫等建筑。

  【日本遣唐使】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十一月,日本舒明天皇派遣以犬上御田锹为大使、药师惠日为副使的第一批遣唐使团到达长安城。此后,到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的264年中,日本共派出13次遣唐使团。

  【文成公主入藏】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相国禄东赞来长安,以黄金5000两、珍宝数百件作聘礼,请求和亲。太宗以宗室女为文成公主,许配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入藏使汉族高度发展的文化与生产技术得以输入吐蕃。

  【玄奘天竺取经著《大唐西域记》】玄奘精通佛家经典,被誉为“三藏法师”。他决心赴印度取经,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毅然私自离开长安,从凉州出玉门关沿丝绸之路冒死出国。途中历尽艰险,最终抵达天竺(今印度)那烂陀寺。玄奘在此苦读5年,成为第一流学者。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他携带大量经书返抵长安。此后玄奘在大慈恩寺等皇家寺院译经传教,并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笔录,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中亚及中国西北的重要文献。

  【西安碑林的创始】唐开成年间,朝廷将12部儒家经典校订刻石,作为士子应试进士的标准版本,称《开成石经》。唐亡废弃。北宋哲宗元二年(1087年),漕运大使吕大忠把《开成石经》由故唐尚书省西南隅(今钟鼓楼广场)移置长安府学北面,以利保存。即今西安碑林所在。

  明:明王朝建立后,洪武二年(1369年)改奉元为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朱元璋又封次子朱木爽为秦王,驻西安,在城东北部(今省政府一带)建秦王府。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增修西安城,建城墙。明中期以后,西安城墙又经历几次修葺。

  近现代:由于西安地处内陆,从海洋开始的革命很难延伸到,所以这个时间段的西安保持着传统和古朴。在近代历史中少有亮点。

  【创立易俗社】1912年8月13日,陕西省修史局总纂李桐轩与修纂孙仁玉等创立易俗伶学社(后称易俗社),招生排演新编秦腔剧目,进行戏剧改革,倡导社会新风尚。鲁迅于1924年暑期在西北大学讲学期间,曾5次观看易俗社的演出,并亲笔题赠“古调独弹”匾额。讲学结束后,将自己的部分讲学酬金捐赠易俗社,支持其秦腔改革。1949年后,易俗社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至今仍是西北地区最有影响的戏曲团体。

  【西安事变】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但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首的部分军队,与红军实现了停战。12月上旬,蒋介石到西安督战,迫张、杨进攻红军。12日凌晨,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临潼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随即,张、杨发表了对时局的通电,提出了八项抗日救国主张。中共中央派周恩来为全权代表来西安调停,争取蒋抗日。经过谈判,蒋介石被迫答应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现代与古代文明交相辉映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

  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上海建城
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滩以东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中)上,公元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近代上海
16世纪(明代中叶)上海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开辟为“通商”口岸。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外国列强纷纷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主要据点。1949年5月27日,上海这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获得解放,开始新生。
历史性变革
上海的解放揭开了上海发展新的历史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人民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畸形发展起来的旧上海,使上海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1978年以来,上海的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上海人民以强烈的进取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发展新路,使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革,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正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迈进。

  后来居上的国际性现代化都市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