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在什么文件之中

 我来答
书尽胸臆
高粉答主

2021-07-16 · 精读书,爱读书,分享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尽胸臆
采纳数:730 获赞数:5893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出自《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一部十五年前出版就在全球引起轰动的书,它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论文报告,这份报告其中许多内容都具有开创性。

报告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未来的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

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

报告中还指出

“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考、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与“自由”相对的是压抑、禁锢、灌输、奴役、摧残、践踏、束缚、钳制……这是两种向度的力量。

教育保证自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把人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势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习俗、传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

任何教育无论它处于什么层次,以哪一方面为侧重点,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应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自由、解放、超越、完善都应是其根本性内涵。否则,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

iiiiiiiipl
推荐于2019-10-02 · TA获得超过992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8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3.7万
展开全部

出自《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被誉为继1968年《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和1972年《学会生存》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开发表的最重要报告。

它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对21世纪教育的作用及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细化了学会生存的三种基本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并与学会生存一起称为教育的“四个支柱”。

一、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

所谓“学会求知”,是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更多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的本身。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出现的某种动作变化。

二、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会做事”是指获得一种能力,能够应付各种情况,同时也是个人的素质(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等)所具有的知识以及实际本领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

三、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学会共处”是要“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培养学生能够应付与他人、与群体、与民族之间出现“紧张关系的能力”。

报告中强调指出:

“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中等教育阶段,应培养学生具备今后“预见和适应重大变革所需的性格素质”,“对培养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给予特别的关注。

四、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学会生存”或“学会做人”(To be human)是要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人格,要求人人都有较强的“自立能力和判断能力”,并加强人们在实现集体命运过程中的“个人责任感”。

扩展资料:

四大支柱关系: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如果说前两者更多地是在传统的教育中充实了新的内容,那么,后两者则是着眼于21世纪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全新教育目标。

所有这四种学习,既不限于某一人生阶段,也不囿于家庭、学校或社区等某一场所。它们正是建立未来终身学习社会的四大支柱。

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理想与追求的根本转换。报告以“学会生存”为基础,细化为三种基本学习要求:学会认知、学生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并把这四种基本学习称为“教育的四个支柱“。

认为21世纪面对的挑战不再是倡导社会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倡导教师与学生学会生存,而是要探索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措施,体现在教育实践中,改革教育中的“非人化”或“无人化”的“倾向”或“趋势”。

由注重人的“感官满足”和“外部追求”向注重人的“精神满足”和“内部修养”回归,使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趋于“和谐”,要教育学生为“现在的自我”而活着。

为“实现自我”而生存,建立良好的“自我感”,妥善处理所面临的内外部分矛盾,使自己能够享受到“真正幸福”的生活。 

参考资料:四大支柱-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昊悬天下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7-11-22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190万
展开全部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6年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即:Learning to know(学会求知);Learning to do(学会做事);Learning to co-operate(学会合作);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与发展)。
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他们“会学”知识。学会和会学,这是完全不同的二个概念。前者,学生是被动的;后者,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与发展,更是在未来社会中十分重要的必备能力。这些都必须从小培养。什么是基础?这才是真正的基础。真正的基础教育就应该在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四个“学会”上下功夫。
学会求知。我们通常只知道教育学生上学,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始终是把能把书本知识弄懂学会,考试中能得高分作为上学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提出“学会求知”这一观念是知识观和教育观的根本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在对“知识”和“教育”的认识上发生了严重的偏差。我们的学校教育长期来所执行的任务似乎就是教学生学会知识。这种定位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应该说有很大的问题。教学生学会知识,学生是处在被动的接受地位;所接受的知识往往是过去的,或者相对来说是比较陈旧的;人类社会的知识在不断地丰富,不断地更新,仅仅接受原有的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的;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将要面对无数的新情况,需要用新新知识去解决各种新问题;今天我们提倡要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光凭有书本知识或过去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学校教育的任务仅仅局限于教学生学会知识是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的。人类现有的只是财富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
传统的教育观念赋予了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成为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人们唯一能够做的似乎就是“发现”。从这种认识出发,学生上学接受教育,唯一的任务就是接受和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这样,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现象,必然是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通过没完没了的考试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谁记忆得好,谁在考试中得高分,谁就是好学生。
其实,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对世界的一些认识。“知识”不是名词,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知识”应该是一个动词,是一种“探究的活动”。无论新知识的获得,还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的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强调学生听老师的话,好好学,学生是处在被动状态,没有真正参与探究,所掌握的知识都是陈旧的、死的,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的,更不可能培养创新精神。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极不适应的。学会求知,就是学会探究。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几年,不可能把前人所积累的知识都学会,而且我们今天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每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上还会有大量的新知识出现。
我们已经快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所谓知识劳动者,主要是指从事知识、信息收集、处理、加工和传递工作的劳动者。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盲”这一概念的内涵,“文盲”一次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不会求知,就不可能获取新的知识,就可能成为新时代的“文盲”。只有学会了求知,就会始终处于积极进取状态,不断地充实、不断地提高、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学会做事。这是一个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甚至整个社会都反复地告诫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有些家长甚至跟孩子说:你只要把书念好,别的什么事情都不要管。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因为大家一致认为:学习就是长知识,有了知识就是人才。这里暂且不论有了知识是不是一定是现时代所需要的有用人才。我们先来考虑这样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知识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探究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不是记忆和背诵,需要探究、选择和创造,这里本身就包含着做事的内容。不会做事,没有动手操作能力的人不可能真正获得知识。再说,今天的学习,学习、上大学,最终不还是要会做事吗?学习和做事,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不能分开的。做事的能力不是学习结束以后才需要开始学习的。学会做事应该是教育的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具备做事能力的人,所学知识是无用的。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很好,一到社会上,什么事儿也不懂,“书呆子”一个,这样的人对社会有什么用处?这同教师和家长本来的愿望不也背道而驰了吗?有的家长有这样一种想法:只要我们的孩子有知识,将来就干大事,就会有许多人伺候他,不需要自己做事。这种想法多么荒唐!我们社会上需要这样的人吗?就说干大事,也需要有做事的能力呀!已经出现这样的例子,孩子非常聪明,学习非常好,曾被称之为“神童”。为了保证孩子专心读书,家长放弃自己的事业,甘心当陪读,把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了下来,不让他做。结果孩子因为没有最简单的做事能力,不会与人合作共处,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学习无法进行下去,只好中途退学。这样的孩子还能干大事吗?做事是人生必备的能力。不能想象一个在学生时代什么事都不能做的人将来能干出什么大事来。
学会合作,我们今天的环境再也不是“鲁滨逊漂流记”所描写的那样,无需与周围人发生关系。我们今天的时代也不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时代,许多事情靠一家一户就能完成。我们今天的社会已经到了人与人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必须合作的社会,个人的力量已经变得非常渺小,只有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力合作才能共同发展。学生在学习时期不懂得这一点,不会与人合作,将来只能一事无成,甚至要遭到社会的遗弃。学会合作,这是时代提出的一个要求,必须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传统教育只强调好好念书,很少有参与合作的实践活动,因此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都相当差。“过度的竞争不适当地强化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并使相当多的孩子不断面对失败,损害了孩子应有的自尊、自信,从而产生社会化方面的困难”(劳凯声教授语),说的就是造成学生不会合作的原因。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下,强调的不是合作,而是在考试分数上的竞争。优胜者觉得“老子天下第一”,惟我独尊;失败者觉得无助,失去自尊、自信。这两方面的学生都无法适应需要合作的社会环境,无法融入整个社会。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各年纪都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这个课程中,既要培养学生实际做事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精神。因为这门课程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不是由教师讲授、学生记忆,而是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为适应未来生存空间做好准备。
学会生存与发展,或者说,学会做人,一个人之所以需要接受教育,就是要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不仅需要文化知识,更需要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尤其在现代社会中,竞争十分激烈,生存的机遇和困难并存,面对的需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只满足于念过多少书、取得什么文凭、获得什么证书是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的,甚至连生存都会发生困难。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有这方面的准备。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扼杀人的个性、人的创造性。“超负荷的学业压力使一代人变成了被动的学习机器,压抑甚至泯灭了孩子应有的童心;机械的记诵使活生生的孩子整天面对一大堆死记硬背的无用知识,扼杀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原创力、好奇心,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一个人没有了原创力,没有了好奇心,那就没有了活力。在现代社会中,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变成了被动的学习机器,还能有创造力吗?
在现代社会中,要取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今天的社会是能力决定一切的社会。能力还不能是一般的能力,要有特长或专长。什么是特长专长?就是别人不会你会,别人不能你能。每一个人都有某一方面的特长或专长的潜在素质,它一般表现为你的兴趣爱好所在。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特别重视每一个受教育者潜能的挖掘和发挥,重视他们个性的发展。
我们必须看到,目前人类面临着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只有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也就是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才能具有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参与社会的发展。学会生存与发展的确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也应该是教育的全部内容和最终目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