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就学校而言,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形成的关键,就是善于把间接学习兴趣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如果做到了这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把学习当做满足心理需要的极大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各年级学生的具体特点,在课堂上采用形象、生动,容易引起好奇心的授课方式,持续激发和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以情激趣、以奇激趣、以疑激趣、以新激趣、以趣激趣等方法,以最精练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学习状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
二、培养学生严格执行定时、定量的学习计划
定时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前提,它要求学生每天必须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到了该学习的时候马上学习。人不像机器,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大量的学习内容输入大脑中,知识的消化需要足够的时间。一个人只要一日三餐,常年不断,虽粗茶淡饭,也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饥一顿饱一顿,虽吃山珍海味,也难有好体格。与此相似,知识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武装出聪明的头脑。定量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保证。学习计划是通向学习目标的道路,定量地完成学习计划就等于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在计划的指导下,当知识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便达成了目标。没有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知识积累的总量是由每日、每时学习的量累加起来的。要想保持优异而稳定的学习成绩,就必须养成定量学习的习惯。严格执行定时、定量的学习计划,是实现目标的法宝。
三、培养学生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怎样才能提高自己。“大胆质疑”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学校要开启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大门,积极组织文体活动,让他们参与其中,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首先,加大支持力度,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优化留守儿童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加大学校义务教育的投入,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在学校安排住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诸多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由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而应该由全社会特别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解决,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其次,增强亲情教育和情感沟通,用爱心筑起留守儿童成长的坦途。如学校可以组织亲情书信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笔写下心中的话语,邮寄给远方的父母或自己的老师;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以触动学生的灵魂,激发他们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教育之恩,体会父母在异地他乡工作的艰辛,从而知恩于心,感恩于行,回报父母和老师。
第三,家、校紧密联动为留守儿童的成长铺就爱心大道。做好家、校联动,一方面学校应从多途径、多渠道关爱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召开家长会,努力与家长沟通,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进而改善家长外出务工和对子女进行教育沟通的矛盾。如班主任将各个学生的家庭电话记下来,同时把学校各科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加强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四者之间的联系,让这些号码在家长和学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家长能够方便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就是关注新农村建设。我们应把农村留守儿童时时放在心上,处处关注他们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坚持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健康向上、茁壮地成长。
一、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形成的关键,就是善于把间接学习兴趣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如果做到了这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把学习当做满足心理需要的极大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各年级学生的具体特点,在课堂上采用形象、生动,容易引起好奇心的授课方式,持续激发和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以情激趣、以奇激趣、以疑激趣、以新激趣、以趣激趣等方法,以最精练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学习状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
二、培养学生严格执行定时、定量的学习计划
定时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前提,它要求学生每天必须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到了该学习的时候马上学习。人不像机器,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大量的学习内容输入大脑中,知识的消化需要足够的时间。一个人只要一日三餐,常年不断,虽粗茶淡饭,也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饥一顿饱一顿,虽吃山珍海味,也难有好体格。与此相似,知识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武装出聪明的头脑。定量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保证。学习计划是通向学习目标的道路,定量地完成学习计划就等于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在计划的指导下,当知识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便达成了目标。没有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知识积累的总量是由每日、每时学习的量累加起来的。要想保持优异而稳定的学习成绩,就必须养成定量学习的习惯。严格执行定时、定量的学习计划,是实现目标的法宝。
三、培养学生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怎样才能提高自己。“大胆质疑”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学校要开启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大门,积极组织文体活动,让他们参与其中,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首先,加大支持力度,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优化留守儿童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加大学校义务教育的投入,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在学校安排住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诸多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由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而应该由全社会特别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解决,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其次,增强亲情教育和情感沟通,用爱心筑起留守儿童成长的坦途。如学校可以组织亲情书信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笔写下心中的话语,邮寄给远方的父母或自己的老师;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以触动学生的灵魂,激发他们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教育之恩,体会父母在异地他乡工作的艰辛,从而知恩于心,感恩于行,回报父母和老师。
第三,家、校紧密联动为留守儿童的成长铺就爱心大道。做好家、校联动,一方面学校应从多途径、多渠道关爱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召开家长会,努力与家长沟通,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进而改善家长外出务工和对子女进行教育沟通的矛盾。如班主任将各个学生的家庭电话记下来,同时把学校各科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加强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四者之间的联系,让这些号码在家长和学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家长能够方便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就是关注新农村建设。我们应把农村留守儿童时时放在心上,处处关注他们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坚持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健康向上、茁壮地成长。
展开全部
一位名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细小的情节,把细小的地方想到,把细小的事情做好,聚沙成塔,才能铸就伟业,而做好一件事情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有一个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养成教育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简述
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观察到:有近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由于个人素质和家庭教育比较好,学生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认真踏实,成绩优秀并能协助老师做好班级工作;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习惯表现一般,其特征是管理到位,他们的表现就较好,成绩还能上升,一旦管理疏忽,表现就差,影响学习;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其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很差,表现为不讲个人卫生,衣冠不整,上课不专心听讲,不积极思考,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校内校外屡犯错误,作业书写极不认真,校内作业要在老师的及时督促下才能勉强完成,课外作业从不主动完成甚至根本不做,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整体平均水平,各项能力几乎谈不上,成了拖后腿的问题学生,为此老师伤透脑筋,为他们付出多于别人几倍的心血。
二、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生成的原因
现在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并不好抓。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素养偏低,家长的不良一言一行,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巨大。现在的农村家长,大多也只有初中或高中的文化水平,他们对现在的知识缺乏认识,由于工作和劳动的关系,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新时代的知识信息,去观察指导自己孩子的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态度方法等,这就造成了在家庭中对子女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出现了真空地带,无疑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责任,也降低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2、社会不良导向带来学生的可塑性发生偏差。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而且这个成长的时段有些因素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如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的传输量大,速度快。社会上的信息好坏参半,甚至有些不良信息以极快的速度影响了青少年学生,使学生的可塑性发生偏差。
3、现代教育中的孩子缺少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早些时候的孩子学习的榜样很多,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雷锋等众多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而现在的学校很漂亮,很气派,可是已经没有了那会说话的眼睛了。英雄、榜样离孩子们越来越远了。
三、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完善的对策
面对客观现实,针对困难与问题,作为在农村小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在抓养成教育工作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营造有利于养成教育实施的氛围。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校园内可设置醒目的标语、墙头板报、花园警示语、人文景观雕塑、德育教育专栏、法制教育专栏,开办校园广播沟通师生心灵,报道发生在校园里的好人好事。比如,学校把卫生间文化当做一件学生养成卫生文明习惯大事来抓:雪白的墙壁上悬挂着“举手投足下、干净你我他”“你讲文明、我讲文明、人人都讲文明”等大幅礼仪标语和卫生间管理制度,使学生在如厕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言传身教,带动养成。
人们常说“身教胜于言教”。有研究调查表明:效仿是很多科学家成功的秘诀,而学生的成功成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效仿。俗话说“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可见示范的重要性,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亲可敬的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其人格魅力吸引着学生接近、模仿,激励其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处处做好表率: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教师要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而对学生言传身教;在劳动课中,老师应当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劳动任务;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的认识,不能认为老师的责任只是教育学生,而忽视“律己“和“垂范”。这样说得再多,教育效果也不会很好。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切实做到对学生的“身教”。
3、积极评价,引导养成。
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从评价的内容上,学校可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编制《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评价细则》,对常见的道德行为习惯分类别编制指标体系;从评价的时间上,可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日一对照、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表彰的作法;从评价的方式上则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同时,在日常管理中可以采取“班级创星台”,颁发“五星” “四星” “三星”流动红旗,激励学生争先创优。在评比的过程中,领导亲自检查评比,亲自颁发流动红旗。通过检查、评比,一些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逐渐养成,班级之间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这样不但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而且可以在学生中树立起行为规范标兵,使学生有榜样可学。另外教师要事实求是地按照制度对学生的操行进行评定,对做得好的加以肯定,对做得差的指出努力方向,从而使学生不断进步。
4、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落实养成教育。
课堂教育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把养成教育落实到课堂中,是实现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写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其次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还要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以及学会求知的习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认知结构,让学生从中悟出学习的方法,学会求知。
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身边发生的事,适时进行养成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通过一些现实的生活素材感化学生,将现实生活搬进课堂,将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这样,从根本上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使学生接受养成教育。
5、加强监督,不断强化。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长期而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如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才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进而使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地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而能终身受益。
6、家校配合,巩固养成
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要强调与家庭配合,积极探索家、校协同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1)为了向家长普及更多的家教理论知识和家教方式、方法,提高教孩好子女的思想意识,学校可举办家教讲座,解决农村家长在家教方面的种种困惑和误区。同时还可组织家长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老师还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及时与家长交换在家庭中进行养成教育的意见,让学生感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3)通过家教征文以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情况,围绕“教育子女好、以身作则好、配合学校好”等三方面内容,评选出优秀好家长给以表彰。并利用家长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典型作正面引导,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好家长进行现身说法,介绍家教经验,交流学习体会,畅谈学习心得,让家长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形而又直接地影响着孩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养成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好的事,但只要有恒心、有爱心、有热心,并不断努力,总会出成果。城市也好,农村也好,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遇到的困难会越来越多,那么就让我们与时俱进,为培养合格的二十一世纪竞争人才而努力奋斗!
一、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简述
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观察到:有近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由于个人素质和家庭教育比较好,学生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认真踏实,成绩优秀并能协助老师做好班级工作;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习惯表现一般,其特征是管理到位,他们的表现就较好,成绩还能上升,一旦管理疏忽,表现就差,影响学习;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其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很差,表现为不讲个人卫生,衣冠不整,上课不专心听讲,不积极思考,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校内校外屡犯错误,作业书写极不认真,校内作业要在老师的及时督促下才能勉强完成,课外作业从不主动完成甚至根本不做,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整体平均水平,各项能力几乎谈不上,成了拖后腿的问题学生,为此老师伤透脑筋,为他们付出多于别人几倍的心血。
二、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生成的原因
现在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并不好抓。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素养偏低,家长的不良一言一行,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巨大。现在的农村家长,大多也只有初中或高中的文化水平,他们对现在的知识缺乏认识,由于工作和劳动的关系,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新时代的知识信息,去观察指导自己孩子的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态度方法等,这就造成了在家庭中对子女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出现了真空地带,无疑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责任,也降低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2、社会不良导向带来学生的可塑性发生偏差。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而且这个成长的时段有些因素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如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的传输量大,速度快。社会上的信息好坏参半,甚至有些不良信息以极快的速度影响了青少年学生,使学生的可塑性发生偏差。
3、现代教育中的孩子缺少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早些时候的孩子学习的榜样很多,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雷锋等众多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而现在的学校很漂亮,很气派,可是已经没有了那会说话的眼睛了。英雄、榜样离孩子们越来越远了。
三、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完善的对策
面对客观现实,针对困难与问题,作为在农村小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在抓养成教育工作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营造有利于养成教育实施的氛围。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校园内可设置醒目的标语、墙头板报、花园警示语、人文景观雕塑、德育教育专栏、法制教育专栏,开办校园广播沟通师生心灵,报道发生在校园里的好人好事。比如,学校把卫生间文化当做一件学生养成卫生文明习惯大事来抓:雪白的墙壁上悬挂着“举手投足下、干净你我他”“你讲文明、我讲文明、人人都讲文明”等大幅礼仪标语和卫生间管理制度,使学生在如厕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言传身教,带动养成。
人们常说“身教胜于言教”。有研究调查表明:效仿是很多科学家成功的秘诀,而学生的成功成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效仿。俗话说“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可见示范的重要性,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亲可敬的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其人格魅力吸引着学生接近、模仿,激励其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处处做好表率: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教师要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而对学生言传身教;在劳动课中,老师应当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劳动任务;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的认识,不能认为老师的责任只是教育学生,而忽视“律己“和“垂范”。这样说得再多,教育效果也不会很好。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切实做到对学生的“身教”。
3、积极评价,引导养成。
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从评价的内容上,学校可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编制《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评价细则》,对常见的道德行为习惯分类别编制指标体系;从评价的时间上,可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日一对照、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表彰的作法;从评价的方式上则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同时,在日常管理中可以采取“班级创星台”,颁发“五星” “四星” “三星”流动红旗,激励学生争先创优。在评比的过程中,领导亲自检查评比,亲自颁发流动红旗。通过检查、评比,一些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逐渐养成,班级之间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这样不但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而且可以在学生中树立起行为规范标兵,使学生有榜样可学。另外教师要事实求是地按照制度对学生的操行进行评定,对做得好的加以肯定,对做得差的指出努力方向,从而使学生不断进步。
4、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落实养成教育。
课堂教育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把养成教育落实到课堂中,是实现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写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其次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还要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以及学会求知的习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认知结构,让学生从中悟出学习的方法,学会求知。
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身边发生的事,适时进行养成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通过一些现实的生活素材感化学生,将现实生活搬进课堂,将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这样,从根本上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使学生接受养成教育。
5、加强监督,不断强化。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长期而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如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才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进而使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地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而能终身受益。
6、家校配合,巩固养成
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要强调与家庭配合,积极探索家、校协同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1)为了向家长普及更多的家教理论知识和家教方式、方法,提高教孩好子女的思想意识,学校可举办家教讲座,解决农村家长在家教方面的种种困惑和误区。同时还可组织家长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老师还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及时与家长交换在家庭中进行养成教育的意见,让学生感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3)通过家教征文以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情况,围绕“教育子女好、以身作则好、配合学校好”等三方面内容,评选出优秀好家长给以表彰。并利用家长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典型作正面引导,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好家长进行现身说法,介绍家教经验,交流学习体会,畅谈学习心得,让家长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形而又直接地影响着孩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养成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好的事,但只要有恒心、有爱心、有热心,并不断努力,总会出成果。城市也好,农村也好,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遇到的困难会越来越多,那么就让我们与时俱进,为培养合格的二十一世纪竞争人才而努力奋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