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2017年网络教育[0303]《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 200
73、大班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有哪些?74、科尔伯格将儿童性别守恒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75、学前儿童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76、简述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77...
73、大班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74、科尔伯格将儿童性别守恒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75、学前儿童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76、简述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77、 简述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78、简述学前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79、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
80、试论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81、请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培养和保护幼儿听力。
83、结合实际生活,运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分析幼儿道德发展。
84、试结合具体案例,论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86、阐述父母鼓励对孩子同伴关系的作用。
87、 请结合幼儿园实践,谈谈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影响。
88、简述儿童早期依恋发展的阶段。
89、试论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展开
74、科尔伯格将儿童性别守恒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75、学前儿童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76、简述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77、 简述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78、简述学前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79、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
80、试论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81、请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培养和保护幼儿听力。
83、结合实际生活,运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分析幼儿道德发展。
84、试结合具体案例,论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86、阐述父母鼓励对孩子同伴关系的作用。
87、 请结合幼儿园实践,谈谈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影响。
88、简述儿童早期依恋发展的阶段。
89、试论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展开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73、大班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五至六岁的儿童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已经有明显的表现:
(1)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
(2)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
(3)想象内容有情节;
(4)想象内容新颖程度增加。
74、科尔伯格将儿童性别守恒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性别标志;
第二阶段:性别固定;
第三阶段:性别一致性。
75、学前儿童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学前儿童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
(1)能力类型上的差异;
(2)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3)能力发展年龄上的差异。
①不同儿童同一能力出现的早晚;②同一儿童不同能力出现的早晚。
76、简述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皮亚杰从认认知发展的角度,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下述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1岁半、2岁);
(2)前运算阶段(1岁半、2岁-6、7岁);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77、 简述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的特点;
(2)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
(3)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
78、简述学前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1.先天的遗传因素。 遗传通过气质为性格的形成提供可能性。
2.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又包括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环境等。
(1)家庭环境,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结构等。
(2)幼儿园环境,幼儿园里的教学与活动,包括同伴交往等都会影响幼儿性格形成。
79、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
(1)口唇期(0-1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7岁);
(4)潜伏期(7岁到青春期);
(5)生殖期(青春期)。
80、试论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1)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中的个体活动,是由某种明显可见的刺激激发的,形成了典型的S-R序列。相反,在利用斯金纳箱的操作反射实验中,动物行为的产生不需要明显的外界刺激来引发;
(2)操作条件反射中的个体,必须作用于个体所处的环境,必须自己按动杠杆才能得到食物的强化。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个体只是被动地对实验者的信号作出应答反应;
(3)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强调高级的神经活动对个体外在行为的支配作用。斯金纳的操作反射则只注意环境对个体的强化。(5分)
81、请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培养和保护幼儿听力。
培养和保护幼儿听力的方法有:
(1)避免噪音污染。在家庭为幼儿创设安宁环境;幼儿园教育孩子避免大声喧哗;采用吸音设备;用养花、种草等净化环境。(4分)
(2)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乐音和音乐活动都是幼儿发展听觉的有力手段。
(3)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幼儿听觉。在幼儿园,可组织专门训练听力的游戏,训练听力辨别力等。
82、
简述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首先是依从性评价,即根据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在行为评价上,儿童主要是对外部行为作评价,还不能深入到内在品质的评价。学前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评价的能力,但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依然不深刻,较笼统,不分化。
83、结合实际生活,运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分析幼儿道德发展。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第一级水平——前习俗水平(出生到9岁)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主义定向阶段。
第二级水平——习俗水平(9-15岁)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维护社会秩序阶段。
第三级水平——后习俗水平(15岁以上)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定向阶段。
84、试结合具体案例,论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论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1)换位思考问题:能够理解别人观点的能力或者缺乏理解别人观点的能力,与儿童亲社会行为有着密切得联系(知识点2分,案例2分,案例略)。
(2)移情作用:移情训练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移情训练对增强幼儿的分享、安慰、仗义、保护等助人行为有明显效果(知识点
(3)父母抚养方式: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父母的直接教育和对亲社会行为的强化起了重要作用(知识点2分,案例2分,案例略)。
(4)不同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最多的幼儿来自未开化的社会,而西方社会幼儿亲社会行为得分较低(知识点2分,案例1分,
(5)电视对儿童亲社会行为也会产生影响。与看中性节目的儿童相比,看亲社会节目的儿童学会了一些有关亲社会行为的一般规则(知识点2分,
85、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分析限制儿童道德理解的两个因素。
(1)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2分)。
(2)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
征的他律道德
(3)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儿童有了自律的萌芽,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2分)。
(4)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儿童真正到了自律阶段
2.以此为依据论述限制儿童理解道德的因素
(1)成人的权利。这种权利坚持认为儿童应该顺应,并且它会促进对规则以及实施规则的人的无可怀疑的尊敬(3分)。
(2)认知的不成熟。尤其是自我中心主义,因为儿童认为所有的人都以相同的方式看待规则。
86、
阐述父母鼓励对孩子同伴关系的作用。
学龄前儿童在各种不同场合及不同活动中努力寻找自己的游戏伙伴,但是他们的这种能力是有限的,他们通常依靠父母来为自己建立与同龄人的伙伴关系。父母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为孩子彼此间的接触提供便利的条件。如在家里做游戏活动,带孩子外出游玩,为他们提供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
通过提供建议和指导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如果父母对儿童使用的语言是积极而有礼貌的,那么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就会少得多,而且更容易获取影响同伴行为的能力。
父母自身的不同风格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亲子之间的相互协作以及经常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能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和同龄关系。而父母对儿童的高度控制、冲突不断、教养方式前后不一致以及消极的情感会导致儿童出现攻击行为、交往障碍以及孤独感。
87、 请结合幼儿园实践,谈谈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影响。
(1)同伴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技能的发展。社会技能是交往的产物,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特征以及自己在同伴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学会与其他人共同参加活动,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会怎样处理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和合作,学会如何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
(2)同伴关系满足幼儿的情感归属需要。研究发现,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常常表现出愉快、兴奋和无拘无束的交谈,能够放松自主地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被同伴接纳,受到同伴的赞许或尊重,可以使幼儿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成就感,满足幼儿的社交需求,从而使幼儿获得社会性的支持,产生一种归属感。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获得的这种情感归属,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情感,可以帮助幼儿克服情绪上和心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3)同伴关系对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独特影响。幼儿在认知上常常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只有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才会认识到别人的观点、需要与自己并不相同,学从而会了解并理解别人,约束自己,改变自己不合理的想法与行为,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4分)
88、简述儿童早期依恋发展的阶段。
在儿童的早期发展过程中,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鲍尔比提出依恋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无分化阶段(0~3个月)。该阶段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没有差别,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此时的儿童没有实现对人际关系客体的分化,并不介意被陌生人抱起。(4分)
2.低分化阶段(3~6个月)。婴儿开始识别熟悉的人(如父母)与不熟悉的人的差别,也能区别一个熟悉的人与另一个熟悉的人。儿童能从人群中找出母亲,仍旧不会介意和父母分开。
3.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2?5岁)。从这时候起,孩子对母亲的存在尤其关注,当母亲离开时则非常不安,表现出一种分离焦虑。同时,当陌生人出现时,孩子则会表现出怯生、无所适从。
89、试论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1)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道德品质中的认知成分,即道德判断。认为儿童道德判断与智力发展是平行。他将道德发展分成两个阶段。设计了两难问题要儿童判断道德品质。
(2)道德发展从他律到自律。年幼儿童以成人的观点作判断,年长儿童根据自己观点作判断。
(3)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年幼儿童根据其行为的后果进行判断,年长儿童根据其行为的动机而作出是非判断,最后能结合动机与效果作判断。
(4)对于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的惩罚方式。年幼儿童认为,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情,应该给予惩罚。这些惩罚方式和所做的坏事情,与所犯错误内容无关。年长儿童认为惩罚方式应该结合其错误性质,以使所犯错误者在接受惩罚时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痛改前非
五至六岁的儿童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已经有明显的表现:
(1)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
(2)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
(3)想象内容有情节;
(4)想象内容新颖程度增加。
74、科尔伯格将儿童性别守恒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性别标志;
第二阶段:性别固定;
第三阶段:性别一致性。
75、学前儿童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学前儿童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
(1)能力类型上的差异;
(2)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3)能力发展年龄上的差异。
①不同儿童同一能力出现的早晚;②同一儿童不同能力出现的早晚。
76、简述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皮亚杰从认认知发展的角度,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下述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1岁半、2岁);
(2)前运算阶段(1岁半、2岁-6、7岁);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77、 简述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的特点;
(2)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
(3)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
78、简述学前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1.先天的遗传因素。 遗传通过气质为性格的形成提供可能性。
2.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又包括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环境等。
(1)家庭环境,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结构等。
(2)幼儿园环境,幼儿园里的教学与活动,包括同伴交往等都会影响幼儿性格形成。
79、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
(1)口唇期(0-1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7岁);
(4)潜伏期(7岁到青春期);
(5)生殖期(青春期)。
80、试论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1)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中的个体活动,是由某种明显可见的刺激激发的,形成了典型的S-R序列。相反,在利用斯金纳箱的操作反射实验中,动物行为的产生不需要明显的外界刺激来引发;
(2)操作条件反射中的个体,必须作用于个体所处的环境,必须自己按动杠杆才能得到食物的强化。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个体只是被动地对实验者的信号作出应答反应;
(3)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强调高级的神经活动对个体外在行为的支配作用。斯金纳的操作反射则只注意环境对个体的强化。(5分)
81、请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培养和保护幼儿听力。
培养和保护幼儿听力的方法有:
(1)避免噪音污染。在家庭为幼儿创设安宁环境;幼儿园教育孩子避免大声喧哗;采用吸音设备;用养花、种草等净化环境。(4分)
(2)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乐音和音乐活动都是幼儿发展听觉的有力手段。
(3)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幼儿听觉。在幼儿园,可组织专门训练听力的游戏,训练听力辨别力等。
82、
简述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首先是依从性评价,即根据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在行为评价上,儿童主要是对外部行为作评价,还不能深入到内在品质的评价。学前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评价的能力,但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依然不深刻,较笼统,不分化。
83、结合实际生活,运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分析幼儿道德发展。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第一级水平——前习俗水平(出生到9岁)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主义定向阶段。
第二级水平——习俗水平(9-15岁)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维护社会秩序阶段。
第三级水平——后习俗水平(15岁以上)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定向阶段。
84、试结合具体案例,论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论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1)换位思考问题:能够理解别人观点的能力或者缺乏理解别人观点的能力,与儿童亲社会行为有着密切得联系(知识点2分,案例2分,案例略)。
(2)移情作用:移情训练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移情训练对增强幼儿的分享、安慰、仗义、保护等助人行为有明显效果(知识点
(3)父母抚养方式: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父母的直接教育和对亲社会行为的强化起了重要作用(知识点2分,案例2分,案例略)。
(4)不同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最多的幼儿来自未开化的社会,而西方社会幼儿亲社会行为得分较低(知识点2分,案例1分,
(5)电视对儿童亲社会行为也会产生影响。与看中性节目的儿童相比,看亲社会节目的儿童学会了一些有关亲社会行为的一般规则(知识点2分,
85、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分析限制儿童道德理解的两个因素。
(1)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2分)。
(2)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
征的他律道德
(3)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儿童有了自律的萌芽,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2分)。
(4)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儿童真正到了自律阶段
2.以此为依据论述限制儿童理解道德的因素
(1)成人的权利。这种权利坚持认为儿童应该顺应,并且它会促进对规则以及实施规则的人的无可怀疑的尊敬(3分)。
(2)认知的不成熟。尤其是自我中心主义,因为儿童认为所有的人都以相同的方式看待规则。
86、
阐述父母鼓励对孩子同伴关系的作用。
学龄前儿童在各种不同场合及不同活动中努力寻找自己的游戏伙伴,但是他们的这种能力是有限的,他们通常依靠父母来为自己建立与同龄人的伙伴关系。父母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为孩子彼此间的接触提供便利的条件。如在家里做游戏活动,带孩子外出游玩,为他们提供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
通过提供建议和指导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如果父母对儿童使用的语言是积极而有礼貌的,那么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就会少得多,而且更容易获取影响同伴行为的能力。
父母自身的不同风格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亲子之间的相互协作以及经常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能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和同龄关系。而父母对儿童的高度控制、冲突不断、教养方式前后不一致以及消极的情感会导致儿童出现攻击行为、交往障碍以及孤独感。
87、 请结合幼儿园实践,谈谈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影响。
(1)同伴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技能的发展。社会技能是交往的产物,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特征以及自己在同伴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学会与其他人共同参加活动,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会怎样处理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和合作,学会如何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
(2)同伴关系满足幼儿的情感归属需要。研究发现,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常常表现出愉快、兴奋和无拘无束的交谈,能够放松自主地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被同伴接纳,受到同伴的赞许或尊重,可以使幼儿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成就感,满足幼儿的社交需求,从而使幼儿获得社会性的支持,产生一种归属感。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获得的这种情感归属,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情感,可以帮助幼儿克服情绪上和心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3)同伴关系对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独特影响。幼儿在认知上常常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只有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才会认识到别人的观点、需要与自己并不相同,学从而会了解并理解别人,约束自己,改变自己不合理的想法与行为,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4分)
88、简述儿童早期依恋发展的阶段。
在儿童的早期发展过程中,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鲍尔比提出依恋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无分化阶段(0~3个月)。该阶段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没有差别,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此时的儿童没有实现对人际关系客体的分化,并不介意被陌生人抱起。(4分)
2.低分化阶段(3~6个月)。婴儿开始识别熟悉的人(如父母)与不熟悉的人的差别,也能区别一个熟悉的人与另一个熟悉的人。儿童能从人群中找出母亲,仍旧不会介意和父母分开。
3.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2?5岁)。从这时候起,孩子对母亲的存在尤其关注,当母亲离开时则非常不安,表现出一种分离焦虑。同时,当陌生人出现时,孩子则会表现出怯生、无所适从。
89、试论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1)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道德品质中的认知成分,即道德判断。认为儿童道德判断与智力发展是平行。他将道德发展分成两个阶段。设计了两难问题要儿童判断道德品质。
(2)道德发展从他律到自律。年幼儿童以成人的观点作判断,年长儿童根据自己观点作判断。
(3)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年幼儿童根据其行为的后果进行判断,年长儿童根据其行为的动机而作出是非判断,最后能结合动机与效果作判断。
(4)对于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的惩罚方式。年幼儿童认为,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情,应该给予惩罚。这些惩罚方式和所做的坏事情,与所犯错误内容无关。年长儿童认为惩罚方式应该结合其错误性质,以使所犯错误者在接受惩罚时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痛改前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