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创始人是谁
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大江南北拥有不少的庙宇,而且来庙宇的人都很虔诚的礼拜,各寺庙每天香火也都十分的旺盛。开创佛教的人是释迦牟尼。佛教讲究:人要心怀善意、要以慈悲为怀、众生皆为平等。
一、释迦牟尼如何成佛释迦牟尼出生于印度,是一位王子。未成佛前他叫悉达多,悉达多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由于他聪明过人,学什么就会什么,大家都非常的喜欢他。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所接触到的社会现实也越来越残酷。看着百姓生老病老还有生活中的困苦,让悉达多很受触动,他不由得想:如何能解脱众生的痛苦呢?于是开始了他漫长的求道之路。悉达多苦修了6年,还是未找到解脱之道,但是他并不放弃,相信自己终有一日会找到答案。有一天,他来到一顶菩提树下发誓:如果此生领悟不到人生的真谛,我将从此不站起来。于是他就在树下坐了下来,一直坐了49天才悟出解脱痛苦之道,于是佛教就成立了。悉达多也从此成为了释迦牟尼。
二、佛教主张什么?佛教主张,人与人一生下来就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成佛,只要怀着一颗慈悲之心;佛家同情受苦的劳动人民;佛说世上存在因果报应:人生生活在这个世上就是要多做好事,好事做多了,下辈子才会有福报,如果这一生做了坏事,下辈子就会有报应,世间因果轮回,我们要放下一切执念和妄想,才得得到大智慧;一切的苦厄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如果能正视自己的内心,放下一切不必要的东西,一生都会自在自得。要除去一切的贪婪、邪念,才能让自己到达一个无牵无挂的解脱境地。
佛学也是一门哲学,告诉我们伦理、道德、因果。佛家告诉我们最多的人要善良,要有一颗慈悲的心,要以诚待人。佛学更告诉我们要懂得放下,人生万般皆苦,正因为苦,所以我们才要放下执念,人生风云,谈笑风雨中。
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人达摩祖师到底活了多少年?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姓乔达摩(也译瞿昙),原名悉达多,佛教徒称之为“佛”或“佛陀”,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
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国王,称净饭王,母摩耶夫人。释迦牟尼生下第七天母亲去世,他由姨母抚养成人。从8岁起学习吠陀、武艺,17 岁娶妻,生有一子。29岁时因感于人生无常,要求摆脱生死苦恼而出家。
出家后先跟数论先驱阿罗逻和优陀罗学习禅定,又修行了六年苦行,但认为这样做都达不到解脱,便到王舍城外尼连禅河畔伽耶的一棵毕钵罗树下坐禅,经七天七夜,对人生和解脱问题进行思考,达到“觉悟”。
此后到波罗奈的鹿野苑地方找到了原先跟他一起修苦行的 陈如等五位侍者,把自己觉悟的内容向他们宣说,收他们为弟子,创立了最早的佛教僧团。此时他35岁,直到80岁去世。他在 45年的时间内,在恒河中上游一带传教,使佛教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影响也越来越大。
扩展资料:
觅道的经过
出家到摩揭陀国:佛陀29岁出家(或19岁、25岁)。他在某天中夜离城,行至阿那玛河畔,剃去须发并去除饰物。然后南行至当时印度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国,这里群集众多新型思想家。据载他在首都王舍城托钵时引起了频婆娑罗王的注意,国王劝他放弃出家并交给他一支军队,他拒绝了。剃发和托钵是当时出家沙门的风尚,表示与婆罗门的对立。
禅修:他从学阿罗陀迦兰,达到“无所有处定”。阿罗陀希望他留下,但他因为不满足于此而退出;又从学郁陀兰弗,达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即泯“想”和“非想”的差别,住于“平等寂静”的知见,感到心似乎与“不动的真理”合一。但这仍然无法解决问题,他还是离开了。
瑜伽禅定是印度东方哲学的具体形式,到释迦时代则十分流行。这里的“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包含在原始佛教教理的“四无色定”中。佛教在禅定上安立智慧,表示只修定并无法契合真理。禅定虽是心的锻炼,但出定后又回到动摇不停的心,所以禅定自身是盲目的。
苦行:
释迦牟尼苦行处是尼连禅河畔的优娄频罗聚落。苦行流行于各时代,主张折磨不净的肉体达到解脱,受出家人普遍崇敬。佛以六年时间深入极端苦行,摧残自己的身心,竟使其他苦行者以为他将丧命。
最终他认为苦行无益,因无法达到觉悟与涅槃,所以放弃。他回忆起小时候在树下的初禅体验,认为这可能有所帮助。他在尼连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苏耶妲的乳糜之供。憍陈如等五随从因此厌弃他。这成为佛后来表达佛教立场的开端,即佛教的教义不提倡无意义的苦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释迦牟尼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发源地和创始人,你知道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