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9 · 百度认证:北京焦点互动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官方账号,财经领域创作...
买房时,对于个性化的特色配套,要慎之又慎,一定要考虑自己是否在居住后期能够达到可使用状态,即普能人能消受,不计费或计费可以承担。
对配套的理解,有助于理解产品的性价比,即是否买得值,划算,还涉及到对价格内容的理解,以明确开发商的营销方针,尤其是促销做法。科学地说,配套,应包括楼宇自身配套、项目市政配套与规划中的配套成熟程度、居住使用相关的现实配套,其中,真正有意义的,能够对买房者有真正帮助的就是第三种,即与你日后居住相关的现实配套,而开发商计价内容的配套却包括了第一种即开发商所称的特色配套,第二种即市政现实与远景,相关的第三种反而没有计入考虑范围,由此让消费者对价格无法准确理解,进而支付了不该支付的部分,并且由于人们的消费重心放在户型的考究上,开发商规划审计的重心也放在容积水平最优状态下的户型均好性,最终受损的是买房人。
第一种意义的配套——楼宇特色配套:指开发商在规划之初做为特色卖点并在规划中有所落实的,为单个项目所独有的个性化配套服务设施,大约市场中出现过的如管家服务,如高档会所,如康体设施,如拓展训练场所,如特殊的绿地或公共活动场所,象社区公园,象特色商业街但消费对内对外进行了适当区分者,当然也包括在社区功能特色方面的引进或借助于外力,象学校,象基地性质的项目引进,象示范性居住区建设都可算在内。
显然,第一种成本必须计价并在某种程度上高于其取得成本,这是因为其稀缺性与开发商进行了独特的设计,如同手机中的第一代产品,往往卖个好价钱,尔后慢慢下调。所以买房时,对于个性化的特色配套,要慎之又慎,一定要考虑自己是否在居住后期能够达到可使用状态,即普能人能消受,不计费或计费可以承担。
第二种意义的配套——项目周边市政配套与市政远景规划及目前的成熟程度:我们有买房的时候,非常注意各式配套,但都把配套统一理解为市政及楼宇配备的各类可利用设施,但对于利用程度与是否有费,成本有多少以及购房目的要求下是否由投资人最终承担,都没有搞清楚。但开发商很显然都把这些客观优势或潜在优势做为了项目的卖点。
正是这种错误认识,或约定成俗,导致开发商拿地的时候也无意中将这些市政前景或配备现实情况做为地价的竞价因素之一,有的甚至做为主要因素,而政府为这块土地订价的时候也将自己套进去了,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政府会投资建设的重大利好,也应该做为地价的一个部分来计算地租。
远景规划与目前有所成熟的配套对自住买房,于价格这一环而言,应该退出,没有实际意义,如你所购房子未来在火车站的边上,现在叫你多掏钱,愿意吗?再比如告诉你所在项目是中环主交通要道,现在让你多掏钱或比照着市区同样程度配套的地段来计入房价,你愿意吗?谈价谈价,这个是显然可以杀一杀的。
第三种意义的配套——与居住者普遍相关的可使用配套:显然,该配套取材于前述配套中的已实施部分,但外延远小于第一种第二种配套的实际内容。
真正有利于普遍消费者的配套实际就是社会性功能在社区或居住小区的现实表达,包括小孩普及教育设施,医疗设施,社区便民设施,公共活动场所或绿地,保安保洁与社区管理等,由于各项目配建有商业裙楼,他们是补给型的配套,是后天的商业性供应,不是一般人所能经常性可利用的。
因为,有些特色配套,一般买房人无法消受,如奢侈的会所,并且不专属于一个高档的别墅级社区,显然,这个会所是商业性的,有费的,只不过服务内容与品质是按高档消费来订制的,它实际归属于社区的富人,但成本分摊却之不恭,完全由普遍消费者在买价中分摊或被转嫁了。
由于竞争与市场矛盾使然,许多开发商着眼于软件的开发引进而将其以配套成本摊入了房价,这也属于消费者无法受益但承担了成本的部分,如引进名校,开发社区活动中的非公益设施,甚至承担了社会性功能,如老龄自助设施等。软配套也应该依照上述分类来认真考虑与落实。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5-08-27,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