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为什么在明朝末年发生变化
1个回答
2018-07-02
展开全部
一、明朝时期复杂的中日关系:倭寇与勘和贸易
倭寇主要由镰仓时代以来西部一些名主、庄官、地头为核心的纯海盗帮以及武装商人集团和游民等构成。他们在西部豪族的组织下,以对马、壹歧、北九州的松浦和濑户内海为据点,侵掠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沿海地方。从13世纪上半期至16世纪中期活动了300余年之久。
公元1369年(明洪武2年,正平23年)3月,倭寇与沿海海盗抢掠山东、江浙、广东,朱元璋派杨载带国书赴日交涉,要求征西将军怀良亲王镇压倭寇。怀良亲王非但不理,反拘杀明使,自此倭寇更猖獗,竟经山东南下,转掠浙江温(永嘉)、台(临海)、明(部县)诸州、及至福建沿海。时怀良亲王又暗助明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图谋“一举干掉明主”。公元1387年(明洪武20年,元中4年),宁波卫指挥林贤借日兵助胡惟庸谋反事件被揭露,明太祖遂绝日本贸易,严海禁,遣将剿御倭寇。
足利义满统一日本后,为满足日商恢复对明贸易要求和日本上层阶级对明代商品嗜爱,同时为利用对明贸易充实幕府财政,政治上借助明帝国的声势巩固将军地位,决心恢复对明邦交。于是下令九州探题取缔倭寇,并于应永8年(公元1401年)5月以博多商人肥宫及僧人祖阿为使臣赴南京,致书惠帝,表明恢复邦交意愿。应永11年 (明永乐2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允许日本以朝贡形式同明贸易,并为防止倭寇温水摸鱼,规定“勘合之制”,也就是所谓《永乐勘合贸易条约》。
以朝贡形式进行的勘合贸易对日方非常有利。明政府对此种贸易不只减免关税,且承担“日本国王”使节及其众多随员(实际是商人)在明期间全部食宿费用,发给衣服,免费供应他们归途一个月的海上旅程用粮。部分贸易品是以足利将军向明帝贡献方物、明帝回赠“颁赐物”的方式进行交易的,一般说来,回赠品的价值大大超过贡献方物的价值。
应永15年(公元1408年)义满死,其子义持继任将军后,立即改变对明的外交贸易政策,中断日明关系。此后倭寇劫掠明沿海的活动又继猖獗。正长元年(公元1428年)义持死,新任将军义教决心恢复日明邦交,永享4年(公元1432年)任命入日明僧龙室道渊为正使,携带国书赴明。次年(公元1433年)5月龙室到北京,向宣宗献方物和国书,在北京签订《宣德贸易条约》,以代替《永乐条约》条约规定10年一贡,贡船不超过3艘,人员不超过300,刀剑不超过3000。同时以宣德勘合代替永乐勘合,此后日明贸易正常进行。
二、明末清初,明朝两度出兵朝鲜打败丰臣秀吉,德川实行锁国策,中日两国官方交往中断。
天正18年(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作为军事封建领主魁首的丰臣秀吉不满足于对日本人民的统治,进而想迫使朝鲜、菲律宾、中国台湾、琉球前来朝贡,梦想统治中国大陆和朝鲜。天正18年(公元1590年)冬他致书朝鲜国王,公然宣称他要“长驱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400余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威逼朝鲜臣服,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丰臣秀吉的无理要求被朝鲜拒绝。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3月,他派宇喜多秀家为侵略军总头目,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派遣近16万陆军渡海作战,于釜山登陆,同时派遣九鬼嘉隆、藤堂高虎指挥的9000名水军袭击朝鲜沿海各地,日军的侵略遭到了朝鲜人民的顽强抵抗。应朝鲜政府之请,明朝派遣的援朝军自7月起陆续抵朝,投入战斗。但第一批5000援军7月间在进攻平壤之战中因副总兵祖承训轻敌失利,先锋史儒战死,承训败回。12月底,经略宋应昌和提督李如松所部第二批4万援军入朝,旋即于1593年1月初再次发动平壤战役,向盘踞这里的小西行长部队猛烈进攻,明军经一昼夜血战,收复平壤,继而解放开城。庆长2年(公元1597年)1月,丰臣秀吉复派兵14万登陆釜山北犯。8个月后到达京城附近。但不久被明将麻贵所部击败,退到南部沿海狭小地带,负由顽抗。次年秋,丰臣秀吉病死,日军开始撤退。11月,日本水军在半岛东南房梁海面上受到中朝联合水师的截击,损失极重,逃到岸上的也道毁灭性打击,死万余人。到年底以前,日本陆军陆续撤回日本。
德川幕府成立初期,为获得贸易利润,充实财力,准备消灭丰臣遗族及异己势力的内战,以树立全国统一的专制政权,继续采取织田、丰臣时期的开放政策,鼓励海外贸易。1615年发给赴日的广东、南京商船朱印状,予以贸易自由,并托明船带信给福建总督,向明朝提出讲和恢复勘合贸易的要求,以谋结束丰臣秀吉以来对中朝两国的敌对状态。明朝因倭寇及丰臣的侵扰,对日十分警惕,且国内形势不稳,厉行海禁,拒绝幕府要求。
后来,德川幕府为了禁绝天主教和巩固幕府的统治的安全,陆续颁布了一些闭关锁国的政策,日本与国外的交往逐渐中断。
倭寇主要由镰仓时代以来西部一些名主、庄官、地头为核心的纯海盗帮以及武装商人集团和游民等构成。他们在西部豪族的组织下,以对马、壹歧、北九州的松浦和濑户内海为据点,侵掠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沿海地方。从13世纪上半期至16世纪中期活动了300余年之久。
公元1369年(明洪武2年,正平23年)3月,倭寇与沿海海盗抢掠山东、江浙、广东,朱元璋派杨载带国书赴日交涉,要求征西将军怀良亲王镇压倭寇。怀良亲王非但不理,反拘杀明使,自此倭寇更猖獗,竟经山东南下,转掠浙江温(永嘉)、台(临海)、明(部县)诸州、及至福建沿海。时怀良亲王又暗助明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图谋“一举干掉明主”。公元1387年(明洪武20年,元中4年),宁波卫指挥林贤借日兵助胡惟庸谋反事件被揭露,明太祖遂绝日本贸易,严海禁,遣将剿御倭寇。
足利义满统一日本后,为满足日商恢复对明贸易要求和日本上层阶级对明代商品嗜爱,同时为利用对明贸易充实幕府财政,政治上借助明帝国的声势巩固将军地位,决心恢复对明邦交。于是下令九州探题取缔倭寇,并于应永8年(公元1401年)5月以博多商人肥宫及僧人祖阿为使臣赴南京,致书惠帝,表明恢复邦交意愿。应永11年 (明永乐2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允许日本以朝贡形式同明贸易,并为防止倭寇温水摸鱼,规定“勘合之制”,也就是所谓《永乐勘合贸易条约》。
以朝贡形式进行的勘合贸易对日方非常有利。明政府对此种贸易不只减免关税,且承担“日本国王”使节及其众多随员(实际是商人)在明期间全部食宿费用,发给衣服,免费供应他们归途一个月的海上旅程用粮。部分贸易品是以足利将军向明帝贡献方物、明帝回赠“颁赐物”的方式进行交易的,一般说来,回赠品的价值大大超过贡献方物的价值。
应永15年(公元1408年)义满死,其子义持继任将军后,立即改变对明的外交贸易政策,中断日明关系。此后倭寇劫掠明沿海的活动又继猖獗。正长元年(公元1428年)义持死,新任将军义教决心恢复日明邦交,永享4年(公元1432年)任命入日明僧龙室道渊为正使,携带国书赴明。次年(公元1433年)5月龙室到北京,向宣宗献方物和国书,在北京签订《宣德贸易条约》,以代替《永乐条约》条约规定10年一贡,贡船不超过3艘,人员不超过300,刀剑不超过3000。同时以宣德勘合代替永乐勘合,此后日明贸易正常进行。
二、明末清初,明朝两度出兵朝鲜打败丰臣秀吉,德川实行锁国策,中日两国官方交往中断。
天正18年(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作为军事封建领主魁首的丰臣秀吉不满足于对日本人民的统治,进而想迫使朝鲜、菲律宾、中国台湾、琉球前来朝贡,梦想统治中国大陆和朝鲜。天正18年(公元1590年)冬他致书朝鲜国王,公然宣称他要“长驱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400余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威逼朝鲜臣服,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丰臣秀吉的无理要求被朝鲜拒绝。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3月,他派宇喜多秀家为侵略军总头目,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派遣近16万陆军渡海作战,于釜山登陆,同时派遣九鬼嘉隆、藤堂高虎指挥的9000名水军袭击朝鲜沿海各地,日军的侵略遭到了朝鲜人民的顽强抵抗。应朝鲜政府之请,明朝派遣的援朝军自7月起陆续抵朝,投入战斗。但第一批5000援军7月间在进攻平壤之战中因副总兵祖承训轻敌失利,先锋史儒战死,承训败回。12月底,经略宋应昌和提督李如松所部第二批4万援军入朝,旋即于1593年1月初再次发动平壤战役,向盘踞这里的小西行长部队猛烈进攻,明军经一昼夜血战,收复平壤,继而解放开城。庆长2年(公元1597年)1月,丰臣秀吉复派兵14万登陆釜山北犯。8个月后到达京城附近。但不久被明将麻贵所部击败,退到南部沿海狭小地带,负由顽抗。次年秋,丰臣秀吉病死,日军开始撤退。11月,日本水军在半岛东南房梁海面上受到中朝联合水师的截击,损失极重,逃到岸上的也道毁灭性打击,死万余人。到年底以前,日本陆军陆续撤回日本。
德川幕府成立初期,为获得贸易利润,充实财力,准备消灭丰臣遗族及异己势力的内战,以树立全国统一的专制政权,继续采取织田、丰臣时期的开放政策,鼓励海外贸易。1615年发给赴日的广东、南京商船朱印状,予以贸易自由,并托明船带信给福建总督,向明朝提出讲和恢复勘合贸易的要求,以谋结束丰臣秀吉以来对中朝两国的敌对状态。明朝因倭寇及丰臣的侵扰,对日十分警惕,且国内形势不稳,厉行海禁,拒绝幕府要求。
后来,德川幕府为了禁绝天主教和巩固幕府的统治的安全,陆续颁布了一些闭关锁国的政策,日本与国外的交往逐渐中断。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