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如何实现课改下的有效地理教学
2018-07-06
一、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地理知识一无所知,遇到难题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地理教师在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学习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知识,学生才会对地理产生兴趣。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分层教学,重视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精、细",教师备课要精,知识点要抓细。为此,"精导"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实学"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 认真学习钻研《地理课程标准》,把握命题方向,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复习重点。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二、在课堂上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
充分运用图式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重视图式教学,创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近年来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由于文字表述的局限性,有些地理知识,如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等,必须借助于图像来表示;学好地理,关键是学会读图,通过图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一年级就要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理试卷中读图题一直"领衔主演",综合题则无图不考。 地理试题可谓无图不成题,读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在地理新教材中更加突出了读图教学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探究活动,加强读图训练,而且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读图,从而培养读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读图、填图训练,并做到精讲多练。
三、活用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看过的听过的都不如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比如,在讲到 “地转偏向”时,可利用学生平时在家里看到的:水池里的水流入下水道时,形成一个逆时针的漩涡,去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在让学生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时,可以利用学生夏天游泳的体验帮助理解:当白天正午前后,太阳高度最大时,河岸大地上已觉得很热,可谓汗流浃背,当下到河里游泳,感觉水是凉的,这说明在同样的阳光照射下,陆地上受热快,水体受热慢。晚饭后太阳下山了,身上的汗可能已经干了,但这时下到河里,感觉水像在锅里烧过一样,热热的,说明在没有阳光的照射下,陆地冷却快,水体冷却慢,再把河岸大地和河水概念扩大一下就成陆地和海洋,从而说明大陆性就是升温快降温都快,海洋升温降温都慢。这样利用学生经历的事,学生既容易掌握又感兴趣,效果也比较好。
总之,新课改带来了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为此地理教师必须主动更新理念,努力克服传统教育的封闭性,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变革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推进地理新课程教学。加强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更新思想观念、突破陈旧观念、注重有效课堂,是实现教育改革跨越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