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拼音吗
中国古代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
① 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
② 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③ 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定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大体说来,古代的汉字注音方法有两大类
第一类:直音。所谓直音法,就是用汉字来给汉字注音。比如颧,音全。
《说文解字》 中常常说"读若某",后人说成"音某"。例如 陆德明《经典释文》注释《诗经毛传》说:"拾, 音十。"这就是说,"拾"字应该读象"十"字的音。
直音法挺好的,解决了注音的一部分问题。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这个字没有同音字,例如普通话里的“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宇来注直音;更多的时候,这个字虽有同音字,但是那些同音字反而是更生僻的字,注了直音等于没注。
于是,直音法有了进化,那就是利用不同声调的同音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作"到平声"。”刀" 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说"音到"是不准确的,必须把 "到"字的声调改变了, 才能得到"刀"字的音。这一下,总算比直接直音法要好多了,但还是不够好。于是出现了第二类:反切法。
反切又叫“反”、“切”、“翻”、“反语”等。
反切是借用两个汉字的音来确定第三个汉字(即被反切 字)的音。古代,汉字行文是直行书写,故反切的前一个字为 "反切上字",后一个字为"反切下字"。汉字的音节可以分为"声"和"韵"两部分。反切上字和被反切宇是双声 (即声母相同),用来确定被切字的声母;反切下字和被切字是迭韵关系(即韵母相同),用来确定被切字的韵母 。因声调也是韵母的一种性质,所以被切字的韵母也由反切下字确定。 这就是所谓"上字定声,下字定韵"的反切原则。其实质就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例如:订,丁定切。d(īng)+(d)ìng=dìng
反切是古代的拼音方法,比起直音法来是很大的进步。古代的字典、韵书如《康熙字典》、《广韵》等基本上都是采用反切注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