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全球网”落成,中美云计算将同台竞技
2017-08-21 · 每天多一点知道
百度知道日报
《知道日报》是百度知道重要的品牌内容栏目,专注于“健康、生活、科学、技术、文化、体育、法律、商业”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分享,通过百度在互联网领域的强大影响力,向数以亿计的网友及时传递着专业、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在中国的互联网世界里,云计算大概是最具有全球化野心的领域。从2014年开始,阿里云便相继在美国、香港、新加坡等部署数据中心,并频频对标亚马逊、微软等国外云计算厂商。
11月21日,阿里云宣布其位于欧洲、中东、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数据中心将于月内开服,标志着属于中国的云计算“全球网”正式建成。而在此之前,亚马逊、微软乃至谷歌,也次第开始了数据中心的全球化布局。在云计算这场“数人头”式的竞赛中,来自中国的云计算厂商业已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国内占尽先机,阿里云们为何要筹谋全球化?
今年9月初,亚马逊官方宣布AWS云服务在中国区正式商用,也意味着AWS入华三年之后正式取得了合法身份。不过,相比于AWS在全球范围内市场份额第一的成绩,截至2015年末,IDC的数据显示亚马逊在中国IaaS市场份额仅占4.3%,远低于第一阵营的阿里云。
当然,亚马逊和微软们的“失意”,也从侧面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那些率先占位和后发制人的中国云计算厂商们已经占尽先机。然而,和中国早期互联网公司立足国内的“小农思想”所不同的是,云计算服务自诞生开始似乎就肩负了全球化的使命。可以解释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云计算的兴起和BAT的海外战略在时间点上相契合,再比如说全球化的互联网服务已是大势所趋,如此种种。或许要真正理解阿里云为何要在云服务方面进军全球市场,并积极拥抱云计算的全球通时代,还需要思考下面两个切实的问题。
1、中国云计算厂商全球化的时机是否成熟?
今年4月份,投资机构德意志银行的报告称,阿里云年度净收入超过谷歌云计算平台,与亚马逊AWS、微软Azure形成云服务“3A”竞争局面,正式结束亚马逊、微软、IBM、Google、Salesforce等五强争霸的时代。
而在这份“3A”新格局的全球数据中心分布图中,亚马逊、微软和亚马逊都在主要互联网市场都形成了覆盖。数据中心代表着云计算厂商的服务能力也意味着服务所能覆盖的范围。单从数字上来讲,阿里云在数据中心节点上同美国云计算厂商的差距并未拉大,且阿里手中的现金流及其在云计算领域的投入并不输于亚马逊等竞争对手。
另一方面,此前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多半是商业模式的出海,所面临的不只是当地的竞争对手,还有政策、文化和用户习惯上的差异,而云计算的全球化则是技术的出海。事实上,历年双11的表现已经可以看出,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中国云计算厂商业已具备了全球化竞争的能力。比如说在今年的天猫双11上,阿里云的“飞天”系统实现了每秒17.5万笔交易峰值、每秒12万笔支付峰值,而在2009年的第一次双11中这一峰值数据仅为每秒400笔交易。
IDC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云计算市场收入规模将达到1410亿美元,比2015年的700亿美元市场规模翻倍。相比于国内市场,对阿里云及其他厂商来讲,全球化意味着更大的市场,也预示着更大的机遇。
在笔者看来,当互联网进入中国的时候,长城内的有志青年们无不热血沸腾,一场围绕互联网的创业浪潮蓬勃兴起。互联网就像是创新的催化剂,为创业者们开拓了更大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思想上的洗礼。云计算时代的来临则是中国互联网厂商彻底走出模仿走向自主创新的转折点,阿里云和亚马逊之间的较量,或许正是中国互联网摆脱“美国压制”的时代性标志。
由此便不难理解,虽然政策监管、带宽、数据中心等因素为云计算贴上了地域性的标签,但云计算技术的全球化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亚马逊、微软等美国云计算厂商们早已认识到,而阿里云等中国厂商也开始积极实践。
2、谁在驱动中国云计算厂商的全球化?
作为一家商业公司,追求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大的利润似乎是其天职,但在阿里云等云计算厂商的全球化过程中,一个不容忽略的因素就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全球化演进。这里面既有知名的大疆创新,也有很多未被大多数人所知的创新者。
就中国云服务的主要用户而言,游戏、电商、金融、O2O、视频类公司占了很大的比重,尤其是游戏和电商领域,近几年在全球化方面正在持续加速。比如说《华尔街日报》曾报道称中国互联网零售商正在美国、全球扩张,并将其视为美国企业的挑战。而游戏领域的需求早已成为国内云计算厂商布局海外数据中心的直接驱动力。
原因不难理解,当一款游戏需要发行海外版本时,在海外数据中心部署业务,可以显著降低网络延迟、提高游戏响应速度,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一款游戏的存亡。据《2015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中国游戏的海外出口规模达到53.1亿元,同比增长72.4%。为此,Ucloud分别在2013年底和2014年底在香港和北美上线了数据中心,阿里云、腾讯云乃至很多云计算创业公司的全球化初衷大抵如此。
事实证明,云计算厂商的这一做法着实瞄准了海外拓展用户的痛点,在支付方式、母语沟通、业务响应、法律法规、成本控制等方面,中国的云服务提供商更受青睐。以此前被媒体捧上头条的游戏《苏丹的复仇》为例,蝉联沙特阿拉伯iOS畅销榜长达半年之久,其研发团队却位于福州,依靠阿里云的海外数据中心,实现了游戏的海外运营。
王坚博士在《在线》一书中,很好的解释了“计算”作为公共服务,成为创新创业能源动力的价值。缺少计算资源的支撑,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创新势必会受到阻碍,阿里云的全球通实际上也在弥补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短板。
另外,亚马逊、微软、甲骨文等对中国市场的死磕,或许也是阿里云们加速海外布局的另一诱因,如果不能尽早满足中国企业全球化的需求,无疑会将这块蛋糕拱手相送给海外的竞争对手。
与海外巨头同台相竞,中国云计算厂商的危与机
与AWS、Azure进入中国市场类似,中国云计算在向海外扩张时也将面临遵守当地法律的要求,以及对产业深度的理解。以数据中心节点的建设为例,用户、市场、基础设施、政府以及成本等多个维度的因素在影响选址和速度。也就是说,除了资金实力,海外运营能力同样考验着云计算厂商的成败。
归纳来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中国云计算厂商的海外竞争力。
其一,市场选择。
根据BSA国际软件联盟发布的全球云计算指数,北美、欧洲和亚洲市场成为全球云计算产业的主要市场。对于中国云计算厂商来说如何进入这些市场决定着其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就目前来看,阿里云选择了香港、美国、新加坡等作为海外战略的第一步,并在第二阶段深耕欧美市场的同时,选择进入相对空白的中东市场。
一方面,这些市场的语言文化和政策法规,再加上当地云计算人才的密度,选择这一市场的门槛相对更低;另一方面,微软、谷歌、亚马逊等云厂商已经在这些地区扎根,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也意味着成熟的基础设施条件。
其二,本土化运营。
在阿里云公布的海外合作名单中,软银、英特尔、电讯盈科、新加坡电信、SK集团C&C等赫然在列,在云服务方面启动本土化运营的思路不言而喻。可以看出,阿里云选择的合作伙伴多是本土的电信运营商,比如在欧洲市场与沃达丰达成战略合作,阿里云主要负责输出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和产品,沃达丰主要负责在销售、市场、服务等方面。
和亚马逊在中国市场徘徊三年,最终选择“借壳落地”策略不同的是,阿里云的本土化运营更容易积累早期的用户,并不断弥补在品牌知名度方面的短板。缺少“因地制宜” 的亚马逊几乎错失了中国市场。在这一方面,来自中国的阿里云则表现的更加开放。
其三,技术优势。
有关云计算技术同质化的说法不绝于耳,在诸多开源技术的衬托下,似乎IaaS市场最终面临基础设施的比拼。不管怎样,亚马逊和微软、谷歌的竞争本质上仍属于“谁胳膊粗”的状态,即便AWS在市场份额上占据优势,却未能甩开身后的微软、IBM、甲骨文等一众玩家。
完成数据中心的“全球网”之后,阿里云跻身全球互联网第一阵营,和亚马逊、微软同台竞技。且在今年8月份,阿里云针对技术合作伙伴推出了AliLaunch计划,SAP、SUSE、HERE等11家国际软件服务商入驻该计划。假若阿里云能够将其及合作伙伴的技术优势与全球电商生态相融合,或可以带来不同于亚马逊的竞争力。
当然,需要正视的是,当前阿里云全球化所看好的仍是拓展海外业务的中国企业,比较理想的状态是,这些企业不再需要雇佣当地员工来搭建自己的计算资源,而是在国内即开即用,用一张云计算网络支撑全球业务。
写到最后,不可否认阿里们在云计算领域的全球化野心,也不难肯定在经济全球化更加发达的情况下,计算资源也将迎来全球化的竞争。借用网络上一个调侃性的说法,特朗普上台后的硅谷将前途未卜,中国互联网将迎来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互联网中心的新机遇。虽然这只是一个玩笑,但云计算的全球化竞争已经不可避免。
Alter,互联网观察者,长期致力于对智能硬件、云计算、VR等行业的观察研究。微信公众号:spnews
11月21日,阿里云宣布其位于欧洲、中东、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数据中心将于月内开服,标志着属于中国的云计算“全球网”正式建成。而在此之前,亚马逊、微软乃至谷歌,也次第开始了数据中心的全球化布局。在云计算这场“数人头”式的竞赛中,来自中国的云计算厂商业已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国内占尽先机,阿里云们为何要筹谋全球化?
今年9月初,亚马逊官方宣布AWS云服务在中国区正式商用,也意味着AWS入华三年之后正式取得了合法身份。不过,相比于AWS在全球范围内市场份额第一的成绩,截至2015年末,IDC的数据显示亚马逊在中国IaaS市场份额仅占4.3%,远低于第一阵营的阿里云。
当然,亚马逊和微软们的“失意”,也从侧面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那些率先占位和后发制人的中国云计算厂商们已经占尽先机。然而,和中国早期互联网公司立足国内的“小农思想”所不同的是,云计算服务自诞生开始似乎就肩负了全球化的使命。可以解释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云计算的兴起和BAT的海外战略在时间点上相契合,再比如说全球化的互联网服务已是大势所趋,如此种种。或许要真正理解阿里云为何要在云服务方面进军全球市场,并积极拥抱云计算的全球通时代,还需要思考下面两个切实的问题。
1、中国云计算厂商全球化的时机是否成熟?
今年4月份,投资机构德意志银行的报告称,阿里云年度净收入超过谷歌云计算平台,与亚马逊AWS、微软Azure形成云服务“3A”竞争局面,正式结束亚马逊、微软、IBM、Google、Salesforce等五强争霸的时代。
而在这份“3A”新格局的全球数据中心分布图中,亚马逊、微软和亚马逊都在主要互联网市场都形成了覆盖。数据中心代表着云计算厂商的服务能力也意味着服务所能覆盖的范围。单从数字上来讲,阿里云在数据中心节点上同美国云计算厂商的差距并未拉大,且阿里手中的现金流及其在云计算领域的投入并不输于亚马逊等竞争对手。
另一方面,此前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多半是商业模式的出海,所面临的不只是当地的竞争对手,还有政策、文化和用户习惯上的差异,而云计算的全球化则是技术的出海。事实上,历年双11的表现已经可以看出,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中国云计算厂商业已具备了全球化竞争的能力。比如说在今年的天猫双11上,阿里云的“飞天”系统实现了每秒17.5万笔交易峰值、每秒12万笔支付峰值,而在2009年的第一次双11中这一峰值数据仅为每秒400笔交易。
IDC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云计算市场收入规模将达到1410亿美元,比2015年的700亿美元市场规模翻倍。相比于国内市场,对阿里云及其他厂商来讲,全球化意味着更大的市场,也预示着更大的机遇。
在笔者看来,当互联网进入中国的时候,长城内的有志青年们无不热血沸腾,一场围绕互联网的创业浪潮蓬勃兴起。互联网就像是创新的催化剂,为创业者们开拓了更大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思想上的洗礼。云计算时代的来临则是中国互联网厂商彻底走出模仿走向自主创新的转折点,阿里云和亚马逊之间的较量,或许正是中国互联网摆脱“美国压制”的时代性标志。
由此便不难理解,虽然政策监管、带宽、数据中心等因素为云计算贴上了地域性的标签,但云计算技术的全球化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亚马逊、微软等美国云计算厂商们早已认识到,而阿里云等中国厂商也开始积极实践。
2、谁在驱动中国云计算厂商的全球化?
作为一家商业公司,追求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大的利润似乎是其天职,但在阿里云等云计算厂商的全球化过程中,一个不容忽略的因素就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全球化演进。这里面既有知名的大疆创新,也有很多未被大多数人所知的创新者。
就中国云服务的主要用户而言,游戏、电商、金融、O2O、视频类公司占了很大的比重,尤其是游戏和电商领域,近几年在全球化方面正在持续加速。比如说《华尔街日报》曾报道称中国互联网零售商正在美国、全球扩张,并将其视为美国企业的挑战。而游戏领域的需求早已成为国内云计算厂商布局海外数据中心的直接驱动力。
原因不难理解,当一款游戏需要发行海外版本时,在海外数据中心部署业务,可以显著降低网络延迟、提高游戏响应速度,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一款游戏的存亡。据《2015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中国游戏的海外出口规模达到53.1亿元,同比增长72.4%。为此,Ucloud分别在2013年底和2014年底在香港和北美上线了数据中心,阿里云、腾讯云乃至很多云计算创业公司的全球化初衷大抵如此。
事实证明,云计算厂商的这一做法着实瞄准了海外拓展用户的痛点,在支付方式、母语沟通、业务响应、法律法规、成本控制等方面,中国的云服务提供商更受青睐。以此前被媒体捧上头条的游戏《苏丹的复仇》为例,蝉联沙特阿拉伯iOS畅销榜长达半年之久,其研发团队却位于福州,依靠阿里云的海外数据中心,实现了游戏的海外运营。
王坚博士在《在线》一书中,很好的解释了“计算”作为公共服务,成为创新创业能源动力的价值。缺少计算资源的支撑,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创新势必会受到阻碍,阿里云的全球通实际上也在弥补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短板。
另外,亚马逊、微软、甲骨文等对中国市场的死磕,或许也是阿里云们加速海外布局的另一诱因,如果不能尽早满足中国企业全球化的需求,无疑会将这块蛋糕拱手相送给海外的竞争对手。
与海外巨头同台相竞,中国云计算厂商的危与机
与AWS、Azure进入中国市场类似,中国云计算在向海外扩张时也将面临遵守当地法律的要求,以及对产业深度的理解。以数据中心节点的建设为例,用户、市场、基础设施、政府以及成本等多个维度的因素在影响选址和速度。也就是说,除了资金实力,海外运营能力同样考验着云计算厂商的成败。
归纳来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中国云计算厂商的海外竞争力。
其一,市场选择。
根据BSA国际软件联盟发布的全球云计算指数,北美、欧洲和亚洲市场成为全球云计算产业的主要市场。对于中国云计算厂商来说如何进入这些市场决定着其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就目前来看,阿里云选择了香港、美国、新加坡等作为海外战略的第一步,并在第二阶段深耕欧美市场的同时,选择进入相对空白的中东市场。
一方面,这些市场的语言文化和政策法规,再加上当地云计算人才的密度,选择这一市场的门槛相对更低;另一方面,微软、谷歌、亚马逊等云厂商已经在这些地区扎根,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也意味着成熟的基础设施条件。
其二,本土化运营。
在阿里云公布的海外合作名单中,软银、英特尔、电讯盈科、新加坡电信、SK集团C&C等赫然在列,在云服务方面启动本土化运营的思路不言而喻。可以看出,阿里云选择的合作伙伴多是本土的电信运营商,比如在欧洲市场与沃达丰达成战略合作,阿里云主要负责输出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和产品,沃达丰主要负责在销售、市场、服务等方面。
和亚马逊在中国市场徘徊三年,最终选择“借壳落地”策略不同的是,阿里云的本土化运营更容易积累早期的用户,并不断弥补在品牌知名度方面的短板。缺少“因地制宜” 的亚马逊几乎错失了中国市场。在这一方面,来自中国的阿里云则表现的更加开放。
其三,技术优势。
有关云计算技术同质化的说法不绝于耳,在诸多开源技术的衬托下,似乎IaaS市场最终面临基础设施的比拼。不管怎样,亚马逊和微软、谷歌的竞争本质上仍属于“谁胳膊粗”的状态,即便AWS在市场份额上占据优势,却未能甩开身后的微软、IBM、甲骨文等一众玩家。
完成数据中心的“全球网”之后,阿里云跻身全球互联网第一阵营,和亚马逊、微软同台竞技。且在今年8月份,阿里云针对技术合作伙伴推出了AliLaunch计划,SAP、SUSE、HERE等11家国际软件服务商入驻该计划。假若阿里云能够将其及合作伙伴的技术优势与全球电商生态相融合,或可以带来不同于亚马逊的竞争力。
当然,需要正视的是,当前阿里云全球化所看好的仍是拓展海外业务的中国企业,比较理想的状态是,这些企业不再需要雇佣当地员工来搭建自己的计算资源,而是在国内即开即用,用一张云计算网络支撑全球业务。
写到最后,不可否认阿里们在云计算领域的全球化野心,也不难肯定在经济全球化更加发达的情况下,计算资源也将迎来全球化的竞争。借用网络上一个调侃性的说法,特朗普上台后的硅谷将前途未卜,中国互联网将迎来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互联网中心的新机遇。虽然这只是一个玩笑,但云计算的全球化竞争已经不可避免。
Alter,互联网观察者,长期致力于对智能硬件、云计算、VR等行业的观察研究。微信公众号:spnews
北京北龙超级云计算有限责任公司
2020-03-02 广告
2020-03-02 广告
好不好,谁更好的问题是见仁见智的。一般都是要把机构的资质、行业经验、外部资源、成功案例情况等综合来评估和考量。是需要从当前自己关心的方面去衡量,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完的。如果想了解更多详细信息,可以咨询下北京北龙超级云计算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北京北龙超级云计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