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地有三兄弟比较厉害,他们分别是田广,田荣和田横。这三个人都很牛,田广在反秦的时候,战死了。田荣开始登场。
正好田荣带着齐地的人,起义的时候,秦军名将章邯杀了出来,锐不可当。起义军一时间陷入了低潮时期。就在项梁带领的项家军要和章邯一比高低的时候,为了彻底的打败章邯,项梁想要让田荣来和他一起打章邯。结果田荣没有来,导致了项梁被干掉了。
项羽得到天下之后,分封天下的时候,他抱怨田荣没有救项梁,导致了项梁的死亡。所以,他就没有给任何地方于田荣。但是,那时候整个齐地,都是在田荣的统治之下。项羽不但没有分给田荣一官半职,还把他占领的齐地给瓜分了。这一下彻底的激怒了田荣,当项羽任命的官员来齐地上任的时候,结果都被田荣给杀了。
项羽带兵去讨伐田荣,陷入了齐地不能自拔,正好在这个空档,韩信带着刘邦杀了出来,占领了关中,杀到了中原。第三个对项羽不满的就是陈馀。陈馀的功劳本来是和张耳的一样大,但是,在项羽打了巨鹿之战后,陈馀和张耳闹掰了。陈馀就没有跟着项羽去关中,张耳去了。
结果分封的时候,项羽把张耳分为了赵王,然后仅仅分给了陈馀三个县。这下陈馀彻底的恼火了,凭什么我们一样的功劳,给他一个国,给我三个县呢。所以陈馀对项羽极其的不满,他要讨伐项羽,可是,他手里没有兵。
当齐地的田荣,知道陈馀对项羽不满的时候,他就借给了陈馀几万士兵。壮大自己的力量,让陈馀和自己一起来对抗项羽。
第四个对项羽不满的就是彭岳。彭岳是强盗起家和项羽没有任何交集,也没有交情,但是,灭秦的过程中,彭岳是立有功劳的,但是,项羽对彭岳是什么都没有分封。这下彭岳也不干了,他也找到了田荣一起合伙,他们组成了强大的联盟,一起讨伐项羽。结果各地反项羽的人,渐渐的多了起来,项羽是一个头两个大。最后败在了刘邦的手下。
所以说项羽分封的天下,并不是公平的。正是因为这种不公平,导致了他失去了天下。
因为没有一个人是会感到知足的,就算项羽分封天下再怎么公平,但是仍旧有人会认为得到的比不上自己付出的,或者是这些人认为假如打到最后,天下共主那个至高的位置就会轮到自己身上,这些人就是不知足才会反抗项羽的。
我们都知道,项羽年少的时候也去读过书,但是他却根本就学不进去,家人们也没有办法,只能让他弃文从武,可是没想到项羽在剑术上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后来项羽成年之后,为了给自己的先辈们报仇也走上了反秦之路。虽然靠着三万楚军在巨鹿之战当中,破釜沉舟成功击败了之前战无不胜的四十万秦军。也是此战让项羽名震天下,各路诸侯纷纷投奔项羽,最后也是拥立楚怀王为主,攻打秦朝。
虽然项羽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但是他不是一个合适的首领。首先就是他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根本就不重视他人的意见,唯一一个比较重视的人可能就是他的亚父范增吧,可是就算是范增有时候也管不住项羽,就比如说鸿门宴上,不听范增的劝住,坚决放走了刘邦。
还有就是他所带领的军队是相当的严格,一方面是好事,另一方面就让人有些不满,经常有人因为一些小错被项羽“烹之”。可想而知这些人对项羽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可以说项羽是在武力上征服了这些人,但是精神上并没有,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人在后来会反对他,因为没有让他们心悦诚服。
还有就是人的本性了,因为项羽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这些人对自己得到的封赏都是不满意的,都还想要更进一步。
所谓公平,从来就是相对而言的,世间万物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所以说项羽的公平分封只是矛盾爆发的开端而已。
项羽的分封是在秦国已经建立大一统国家之后,政权更迭带给统治者的新挑战。因为这一代人很多经历战国末年,对分封制的体制还有一种执著。而项羽政治经验并不成熟,并不明白自己比几百年前西周分封时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旧诸侯、新权贵、秦国之地……都是一个个烫手的山芋,所以在复杂情况下他犯了几个小错误,为之后的矛盾爆发埋下伏笔。
1. 刘邦的处理
这一部分可能是项羽最头疼的,因为刘邦在推翻暴秦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并且但是刘邦率军攻入咸阳,与秦地的一些旧人已经建立了联系,所以让他管理秦地是极为不妥的,必须找到一个不宜发展壮大但是又相对体面的地方,最终选择了巴蜀之地。但是项羽的错误在于低估了刘邦集团的能力,并没有对其手下进行内部分化,导致刘邦成为心腹之患。并且巴蜀也是原来秦国一部分,虽然秦地被一分为三给了降将们,但还是离得很近,两地联系颇深,为以后刘邦出山做好铺垫。
2. 旧诸侯的安置
对于旧诸侯项羽明显简单粗暴,每个人基本只是给了一小部分原来自家的领地,毕竟平天下之时也没有出很大功劳,只是为了做做样子。我们之前说过项羽的“公平”也只是相对的,不过是按照军功大小划分的而已,所以这样做就会引起这些旧贵族的不满。
3. 新兴权贵的分封
这一部分相对埋下的隐患较少,但是项羽军中其实很多人都是“墙头草”,因为刘邦按道理也是项羽军中的一员大将,所以和项羽军中的各种将军谋士联系十分紧密,很多人都在隔墙观望二人的发展态势,这也为日后刘邦的出山做好了一定铺垫。
以上也只是个人一些看法,欢迎大家多多在评论区批评指正鸭!
项羽分封,在实际意义上创造出另一个战国乱世。各路诸侯有地盘的力图保住或者扩大自己的地盘,而没有地盘的,则想方设法要夺得一块土地或者一顶王冠。项羽在分封初期的实力十分强大,几乎无人敢直面其锋芒。就连刘邦,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前往他的封地汉中。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各国,尤其是刘邦的汉国势力逐渐强盛起来,而项羽,则在列国之间充当警察的角色,简单点说就一个字:干。所以,项羽的实力实际上是在慢慢衰退的。之后便逐渐失去了对诸侯的压制了。
而且项羽的分封,虽然大部分分封出去诸侯都是亲近自己的,但是一旦获得一定程度上的独立,便会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了。项羽想借此让这些诸侯们作为自己的羽翼,永远视自己为主子,这确实是很可笑的一件事情,所以在这之后肯定会有人对他发起挑战,想要将他推翻。
相反,项羽在灭秦之后如果直接称帝或者采取中央集权的统治,对各路诸侯或者以高位,或者以富贵相赠,实在不行,也可以像刘邦之后所做的一样,先封个大国给你让你高兴一阵子,然后再把你的命也要回来,如此也是可行的。然而,项羽却选择将大好的天下分封出去,自己虽然名义上是诸侯的霸主,但实际上和其他诸侯王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他的尊荣实际上是他的实力带来的,然而,一旦实力衰退,这种尊贵的地位也就消失了。
而且他觉得的公平不是那些诸侯所想的公平,分封了的诸侯都觉得自己的地盘不够大或者不够好,而没被分封的将领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所以,我们看到,项羽分封之后,燕国、齐国等国便发生非正常的王位更替,而身为霸主的项羽,却几乎无法去制止或者说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既然他没有办法管住他手底下的诸侯,那么这些诸侯肯定不会服他的管束而群起反对。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叫做有因必有果。诸侯们之所以反对项羽,就是因为他的分封并不公平。
项羽分封的标准被很多人诟病。
一、项羽在分封诸侯的时候,看的并不是谁的功劳最大,而是谁跟随他的时间最长。
那些一直跟随他作战的将领,封地非常优渥。
而那些派兵支援但是没有亲自参与战争的诸侯,封地普遍很差劲。
这不是偶然,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选择派兵支援的并未亲临战场的基本都是老牌诸侯。
因为分封的关系,项羽得罪了整个阶层。
他们对于项羽是非常愤恨的,因为他们出的力不比其他人小,封地却要比从前还差。
比如刘邦在讨伐暴秦的时候贡献了很多力量,但是项羽和他有私人恩怨,所以把他分封到了贫穷的巴蜀。
这也为日后刘邦的复仇埋下了伏笔。
诸侯无论是影响力还是自身的实力,都是顶尖,当他们决心推翻项羽的时候,没人可以阻拦。
项羽在分封的时候掺杂了个人情感,为其灭亡埋下了隐患。
二、项羽实行分封制,是希望效仿周王。可是他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他的身份问题。
项羽是诸侯推举出来的盟主,而不是诸侯的领导者,两方的关系更像是合作,所以诸侯们觉得项羽没有资格主持分封。
那些诸侯基本都是贵族出身,尽管项羽实力强劲,但是因为阶级的落差,所以他们内心还是鄙视项羽的。
在暴秦没有被推翻的时候,众人还愿意听他的指挥。可是到了瓜分利益的时候,诸侯就显露出了真实的嘴脸。
如果身份没有办法做到名正言顺,那么绝强的实力也可以维持局面的稳定。
可惜的是,这点项羽同样做不到。项羽的嫡系部队战斗力不弱,但是对抗诸侯组成的联军,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尽管项羽自身的战斗力强大,但他依然没有能力左右战争的结局。
项羽在亲自分封诸侯的那刻起,就注定了他悲剧的结局。
即使项羽在分封的时候做到了公平,也会有人不满,因为人的野心永远都是无法填满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获得更多。
当时项羽也的确没有看清局势,以为自己胜券在握,所以他根本没有考虑过分封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影响,这是他失败最核心的原因。
当然,这个锅不止需要项羽背。
分封制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问题。历代的统治者在实行分封制的时候,只能尽力减小问题带来的影响,而无法彻底消除分封制存在的问题。
相比于项羽,他的老对手刘邦在这方面做得就非常好。
刘邦在分封的时候不但注重公平,而且还根据时代对分封制进行了改进。
他独创郡国并行,让功臣得到了赏赐,同时又不会拥有太大的权力,让他们不至于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郡国并行当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但相比于普通的分封制还是要好上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