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简介
2020-01-20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层序地层学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划分、对比地层和沉积格架的新方法。它根据岩石露头、测井、钻探和地震资料分析,在沉积相解释的基础上与生物地层学及构造沉降分析相结合,能更为精确地进行地质时代对比、岩相古地理再造和油气生储盖层预测。目前层序地层学在石油工业领域已被广泛应用。
1.2.3.1 层序界面的识别
层序界面是确定层序类型的基础,也是划分各种不同体系域的依据。层序界面有不整合面、初次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等几种类型。
◎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沿着这个界面有证据表明存在指示重大沉积间断的陆上侵蚀削截(或与之可对比的海底侵蚀)或陆上暴露现象。因而铁质和铝质风化壳、古土壤和植物根土层、底砾岩层、深切谷及其充填物等都是不整合的标志。实习区在古生代期间的不整合面有2个:早期不整合面存在于西峰寺组(晚震旦世)与荷塘组(早寒武世)之间,不整合面位于上震旦统的古岩溶面之上,古岩溶表明有明显的陆上暴露及沉积间断;晚期不整合面存在于长坞组(晚奥陶世)与叶家塘组(早石炭世)之间,沉积间断造成奥陶纪末至石炭纪初地层的缺失,陆上暴露形成几米厚的古风化壳和铝土矿。上述两个不整合面构成本区两个Ⅰ型层序的底界面。
◎初次海泛面:是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也是低位与海进体系域的物理界面。初次海泛面可由于后期海平面下降而遭受地表剥蚀或发生无沉积作用,也可由于后期海平面上升,发生可剥去近10m的沉积物的海侵侵蚀作用,岩性组合上出现在低砂泥比值的退积型准层序组的底界。一般见于陆架沉积、三角洲沉积、海岸平原沉积以及障壁岛、潟湖沉积等地段。江山实习区碓边灰岩与下伏荷塘组硅质页岩之间,藕塘底组下段灰岩与砂砾岩之间的界面都是本区的初次海泛面。它们是海进体系域的底界、低位体系域的顶界。
◎最大海泛面:是一个层序中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它是海进体系域的顶界面,被上覆的高位体系域下超。岩性组合上从退积式准层序组向加积准层序及进积式准层序转变,且常伴有凝缩层(在可容空间骤增、陆源碎屑或其他沉积物贫乏背景下的缓慢沉积产物)。江山实习区出现2个最大海泛面,早期位于碓边组中部,相当于含泥微晶灰岩产出位置,在该界面常形成凝缩层;另一个界面出现在石头山组底部,即薄层泥质白云岩所在部位。泥质白云岩在本区属饥饿沉积产物,相当于凝缩层产出位置。
1.2.3.2 层序类型及体系域的划分
本区古生界可划分出2个二级Ⅰ型层序,其底、顶界都由不整合面组成。它们分别为寒武系-奥陶系(
图1.4 江山实习区古生代层序地层(二级层序)划分
◎低位体系域:形成于相对海平面下降到陆架坡折以下至海平面开始缓慢上升阶段。实习区见有2个低位体系域,位于Ⅰ型层序的底部,不整合面之上。早期为寒武系荷塘组沉积,晚期为叶家塘组和藕塘组下部沉积。
◎海侵体系域:Ⅰ型和Ⅱ型层序中部的体系域,是在全球海平面迅速上升与构造沉降共同产生的海平面相对上升时期形成的,以沉积作用缓慢的低砂泥比值的一个或多个退积型准层序组为特征。实习区中的海进体系域有2个。早期为碓边灰岩中下部,至出现含泥微晶灰岩为止。下界面相当于初次海泛面,上界面对应于最大海泛面。晚期为藕塘组下段出现灰岩开始至石头山组底部泥质白云岩止。
◎高位体系域:Ⅰ型和Ⅱ型层序上部的体系域,是在海平面由相对上升转变为相对下降时期形成的,它的底界面为最大海泛面或为下超面,顶界以Ⅰ型或Ⅱ型层序界面为界(不整合面或与之可对比的作用面)。实习区2个高位体系域分别为,早期由碓边组中部至长坞组构成,晚期由石头山组和丁家山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