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是重要的官职,而宰相不是具体的官名,它只是对辅助皇帝或者有着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称呼。丞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如三国时期,诸葛亮、曹操都是执掌大权的丞相。二者并非单纯的一字之差。我们里详细介绍下二者的区别。
1、二者一个是正宗的官职,一个是通俗的口头叫法
丞相源于最早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设置相国的职位用以辅佐国政,丞相是相国的副手。后来随着历史发展,丞相权力也逐渐的发生了变化,最终正式取代相国成为辅政大臣。后面朝代中也出现了丞相被变更名字的情况,但其官职和职能还是一样的。逐渐地丞相的权力出现了功高震主的尴尬,终于朱元璋正式废除了丞相这一官职。
对于重要文臣,也会被称为宰相,如明朝张居正就被后世誉为“明朝第一宰相”。“宰”意为管理,“相”意为辅佐,宰相一词,就用于指代那些辅佐天子的大臣,包括但不限于宰相,还有其他,尚书,中书之类均在此列。据古代的政治制度来说,丞相是百官之首,也就是说它的地位在官员当中是最高的。就职能而言,丞相主要是辅佐皇帝,给他提建议并帮助他做决定的。
2、二者对应的人群数量不一样,况且丞相要比宰相更为强大
从它的源头来看,宰相是宰和相的合称。在周代就分别有太宰和相,不过那时并没有把它们合在一块,而是在之后的朝代,在书中才有宰相这个联名。发展到后来,宰相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无论多少人,只不过是把丞相的权力给做了拆分而已。
历史学家曾对宰相的定义有了明确的定义,只要一个官职集以下两种权利于一身,就可以称为宰相:一是有能与皇帝讨论政务的议政权;二是能监察百官执行政务的执行权。两者缺一不可。宰相对应的不一定是一个人,可能是一个团队。
综合上述来看,丞相作为百官之首,能够称为宰相理所当然。与宰相之间的一字之差背后彰显的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
2.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有辅佐之意。
3.只有辽代以宰相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不同,且名目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