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从结论来说,就是“没什么特别的地位”。
从问的问题内容来看,可以拆成三个部分来回答。
1.宫崎骏混过日本漫画界吗?
画过一部漫画而已。
宫崎骏除了幼少时期沉迷手冢治虫之外,和所列那些漫画家基本没什么工作范围上的交集。虽然那个时代宫崎骏他们都叫自己“漫画电影”工作者,但毕竟作为行业开拓者,当年连这个行业的名字都还没定下来呢,瞎叫的。所以现在看回去,他们就是电影工作者、动画工作者,后来成为动画电影人。
宫崎骏除了在《Animage》上连载了12年的《风之谷的娜乌西卡》之外,他所有其他的图文作品,严格意义上都不算我们现在所定义的日本漫画。而《风之谷》本身,和当时的日本漫画主流派别也天差地别。这就到了第二个问题——
2.他的漫画画得好吗?好,非常好。但没什么意义。
画得有多好不展开了,有的是人吹。只是说说他们这群人自己对这事儿的认知。
对于撺掇这事儿的铃木敏夫来说,只要有个人气原作就容易说服上面拍电影,那些所谓的人气原作,真还不如宫崎骏这个大才子自己亲自下来练练效果好呢。而对宫崎骏来说,虽然本意是要给提案做个人气原作,让干啥就干啥,但既然要画就要画好,最好是能震到投资人才好呢。铃木作为《Animage》执行主编,自然也希望这玩意儿越精越好。所以从一开始,《风之谷》就不是一个“周刊志上给小孩子看的打打闹闹的连载漫画”,而是一个“为了震撼投资人(老头)、聚拢观众(大学生)、以电影品质为目标(成年人)的月刊资讯杂志大礼包”。
虽然2年后电影就上映了,但宫崎骏这个进度优先的产品经理在遇到“无限期连载”这种天大的好事儿时,就摇身一变成了完美主义者,断断续续画了十几年。一方面是他觉得“原作要是和电影一模一样就没意思了”,另一方面也是他对电影的结局非常不满。他本来是停在娜乌西卡被王虫撞飞那个开放结局的,后来铃木为了观感和完整性强行让他加了后面复活封神的桥段。为这事儿宫崎碎碎念念叨了铃木十几年。
这个漫画的质量和在当时社会上的影响力毋庸置疑,把当时能拿的奖也都拿得差不多了。随着作品的上映和后来在日本电视台翻过来掉过去的重播以及《Animage》客观塞钱榜娜乌西卡一直霸着女主榜,漫画卖了1200万部,基本上算是“想买的都买了”。但这个模式是只有“80年代的宫崎骏+Animage”才能实现的故事,后来《Animage》自己操作《听到涛声》、《猫的报恩》,日本电视台操作细田守电影,都没能复现。唯一类似的现象是《新世纪福音战士》和《Newtype》的联合操作。当然这还是和漫画行业一点关系都没有。于是就到了第三个问题3.LZ列出的宫崎骏画的其他那些作品是什么?
绘本、随笔、提案书。
《修那之旅》是“绘物语”,正好对应英语的Graphic Novel。
《机上餐的由来》《飞空艇时代》《幽灵塔》这些其实都是给非漫画杂志画的类似漫画的随笔,多数会用漫画的基本分格,有色,形式比较自由,全都属于小品。
《幽灵公主》那种属于印象故事板,吉卜力系的印象板是最棒的。
后来宫崎骏有大量企划从创意到实施,都是“绘本-短片-长片-剧场”这个路子过来的。比如《幽灵公主》的绘本后来成了《龙猫》、《千寻》和《幽灵公主》这三个作品。《风之谷》最初只是想在德间书店的活动上放个短片,最后抻成了长的。《红猪》本来只是源自《机上餐》随笔为日航飞机做的一个航媒短片,结果也抻成了长的(在JAL飞机上播了1年才上院线)。《毛毛虫波罗》当时和《阿西达卡战记》一起提案,后者成了《幽灵公主》,前者现在作为宫崎骏第一步CG短片在吉卜力美术馆放映。《起风了》也多少是宫崎骏在各种飞行器相关的随笔连载中积攒的情感大爆发。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