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起跑线》有什么深意?
对中国观众来说,《起跑线》反映的社会现实就像一面镜子,或一个不祥的预言。除了笑中带泪,还有一种喜剧叫笑中带冷汗——笑点固然通俗易懂,表演也可圈可点,但主角们面临的困境仿佛和自己重合。
这也是我们的故事。
对喜剧电影来说,除了水准以上的搞笑程度,决定其品质的就是它荒诞外表下的严肃叙事了吧。
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三傻大闹宝莱坞》到《摔跤吧爸爸》,再到这部《起跑线》,印度电影似乎总是很擅长把复杂沉重的社会问题用荒诞戏谑的手法表现出来。
藏在百多分钟的剧情下的,是像冰山在水面下的部分一样庞大的印度社会长期蓄积的矛盾,像沉疴一样困扰着这个国家。但是这些问题有时候并非印度所独有,就像《起跑线》反映的教育问题和阶层固化,虽然根源上有印度独特的国情所致,但最后表现出来的结果却和中国当前的社会现状何其相似。
譬如说电影里的“英语是一种阶级”。
处在所谓的上流社会的人总能发明出各式各样的隔膜来差异化自己这个群体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中国虽然没有这么严重,但是英语在国内的处境也的确有些走偏了。原本应该用来阅读外国文献,和外界交流,开拓视野的工具,却正在逐渐失去它工具的属性,变成了一种执念,一种魔障。
印度人以说印地语为耻,对文化认同感的打击还只是表面,因为这实际上只是不同阶层在寻找划分彼此的依据。这是合情的,但是并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