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路遥外还有一位姓路的作家是谁?
除路遥外还有一位姓路的作家,这位作家相比于遥外好像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路翎。
一、人物简介:
路翎(1923-1994),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原籍安徽省无为县,生于江苏苏州。在路翎二岁时,父亲赵振寰因故自杀身亡,不久徐氏举家迁南京,其母改嫁。原名徐嗣兴。汉族。路翎是七月派中作品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创作,善于揭示社会的复杂内涵,描写人物心理的多层性,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
二、主要作品:
路翎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短篇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初雪》、《求爱》,话剧剧本《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等。
《财主底儿女们》主要通过描写财主底儿女们的故事,揭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和生活道路,真实地写出了中国新一代资产阶级的生成过程以及他们的分化沉浮。
《饥饿的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小说以严峻的现实主义笔触展现了中国广阔的社会历史生活图景,反映了战乱岁月中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自发反抗的精神。他善于表现人物性格的矛盾和复杂丰富的心灵世界,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强烈的主观色调和犷悍、悲壮的艺术风貌。
三、人物评价:
著名批评家李健吾曾经称路翎为中国“未来的左拉”。其实更准确的称呼是,路翎是中国“未来的罗曼·罗兰”,他的创作手法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相似。用胡风的话说:“路翎所要的并不是历史事变的记录,而是历史事变下面的精神世界的汹涌的波澜和它们的来根去向,是那些火辣辣的心灵在历史命运这个无情的审判者面前搏斗的经验。”
除了路遥外还有一位姓路的作家是路翎。他的代表作有《饥饿的郭素娥》《洼地上的“战役”》《财主底儿女们》。
1.《饥饿的郭素娥》
小说写的是一个黑暗的社会,对人性灭绝悲剧的惋惜,也许正是要通过这样的“美的毁灭”来显示出人性的扭曲、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甚至保长对百姓压榨等丑恶的社会现象。小说语言狂放不羁、粗俗中透着清新,是一部对苦难黑暗的人性反思史。
2.《洼地上的“战役”》
《洼地上的“战役”》写志愿军战士王应洪和朝鲜姑娘金圣姬之间纯洁而又微妙的爱情,描绘出人物纯真、崇高的心灵世界。小说描写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爱,不作一味的歌颂,而与战士对自己悲惨身世的回忆、对祖国亲人幸福生活的联想交融在一起。对战士的心理描写,富于想象力,细腻,丰富,深邃。
小说情节朴素、真实,风格明朗,洋溢着理想主义的热情。 小说一经问世,激起读者的热烈反响,进而招致严厉的批评。不久,作者即因“胡风集团”案遭逮捕,从此开始长达二十年的牢狱之灾。
3.《财主底儿女们》
《财主底儿女们》揭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和生活道路,真实地写出了中国新一代资产阶级的生成过程以及他们的分化沉浮。小说主观色彩强烈,人物心理刻画深刻、细腻。
简介:路翎,作家。原名徐嗣兴。江苏南京人。一九四零年曾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治研究所职员、煤焦办事处职员,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讲师,一九四九年后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创作组组长,中国剧协剧本创作室专业作家,一九五五年因受胡风冤案牵连,错划为反革命集团成员,一九八零年平反,后任中国戏剧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四届理事。一九三七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女们》,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
除路遥以外,还有一位姓路的作家是路翎。
作者简介
路翎,徐嗣兴,男,汉族,1923年出生于江苏苏州,著名作家。
路翎(1923-1994)原籍安徽省无为县,生于江苏苏州。在路翎二岁时,父亲赵振寰因故自杀身亡,不久徐氏举家迁南京,其母改嫁。原名徐嗣兴。汉族。路翎是七月派中作品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
作者经历
少年亡父,故改随母姓,寄居于舅父的封建大家庭中,抗战逃难中接触到苏联著作,开始尝试写作,因写作宣传抗日的《实战日记》而被学校开除,17岁时以短篇小说《“要塞”退出以后》、《一个青年经纪人底遭遇》受胡风赏识而于文坛初露头角,自此成为三十年代七月派的主力作家。1940年之后曾在矿区生活工作,因此创作了一些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其中《卸煤台下》颇有成就。
1942年后,未满20岁的路翎进入创作高峰,创作了被邵荃麟评价为“在中国的新现实主义文学中放射出一道鲜明的光彩”的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1944年发表)及当时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1945),表现封建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建国后,因受胡风牵连,路翎中断写作20多年。
批评家曾唐湜这样称赞路翎:“路翎无疑的是目前最有才能的,想象力最丰富而又全心充满着火焰似的热情的小说家之一。虽然他的热情像是到处喷射着的,还不够凝练。但也正因为有这一点生涩与未成熟,他的前途也就更不可限量。”
代表作品
其代表作品有《家》、《祖父的职业》、《何绍德被捕了》等。著有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女们》,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短篇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初雪》、《求爱》,话剧剧本《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等。
路翎是七月派中作品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创作,善于揭示社会的复杂内涵,描写人物心理的多层性,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
2022-05-01
你好,除了路遥外还有一位姓路的作家是路翎。
路翎(1923-1994),男,原籍安徽省无为县,生于江苏苏州,两岁时徐家迁至南京。原名徐嗣兴。汉族。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短篇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初雪》《求爱》,话剧剧本《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等。
路翎不断地发表小说,在沉寂的大后方,就像令人目不暇接的礼花一样,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和惊喜。著名批评家李健吾曾经称路翎为中国“未来的左拉”。其实更准确的称呼是,路翎是中国“未来的罗曼·罗兰”,他的创作手法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相似。用胡风的话说:“路翎所要的并不是历史事变的记录,而是历史事变下面的精神世界的汹涌的波澜和它们的来根去向,是那些火辣辣的心灵在历史命运这个无情的审判者面前搏斗的经验。”《路翎小说选》的编者朱珩青所这样评价路翎的小说:“这小说是别一种声音。”路翎的小说不同于现代文学史上的一般作品,他的近于残酷的灵魂的拷问与“歇斯底里”的变态情绪,常使读者痛苦不已,进而“废书不观”。
我们读路翎的小说,会发现他笔下的主要人物似乎都有点神经质,其性格和心理是不稳定的,甚至都有点疯狂与变态。
路翎(1923-1994),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原籍安徽省无为县,生于江苏苏州。在路翎二岁时,父亲赵振寰因故自杀身亡,不久徐氏举家迁南京,其母改嫁。原名徐嗣兴。汉族。路翎是七月派中作品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崛起的作家中,路翎是非常突出的一个。批评家曾唐湜这样称赞路翎:“路翎无疑的是目前最有才能的,想象力最丰富而又全心充满着火焰似的热情的小说家之一。虽然他的热情像是到处喷射着的,还不够凝练。但也正因为有这一点生涩与未成熟,他的前途也就更不可限量。”
路翎2岁时生父就病故了。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娘家,从舅姓。路翎的外公家是苏州巨富,童年路翎经常在外公家生活。耳闻目睹舅妗一辈争夺家产,为他日后创作著名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留下了痛切的生活和情感的积累。路翎曾向胡风倾诉:“在小学的时候,我就有绰号叫拖油瓶,我底童年是在压抑、神经质、对世界的不可解的爱和憎恨里度过的,匆匆度过的。”
路翎小时候就在作文上表现出了天赋。“7岁时,老师几次赞美我的作文,还在课堂上亲自朗读我的作文,我便更爱好作文了,而且开始读许多的故事书和课外书,这更加培养了我对文学的爱好。”路翎少年时代嗜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1935年入江苏省立江宁中学后,常读上海文学杂志和屠格涅夫的作品。但是,路翎的求学道路并不平坦。1937年冬天,路翎随家入川,就读于国立四川中学,但因思想左倾,在高中二年级时,被学校开除。年仅十六岁的路翎就离开了学校。路翎没有完成系统的学校教育,但是他读过的文学书籍却比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多得多。
1938年,路翎写了一首长诗《妈妈的苦难》,向胡风主编的《七月》投稿,没有发表,但他得到了胡风的鼓励。1939年,路翎的短篇小说《要塞退出之后》被胡风采用。发表在1940年的《七月文丛》。这时用“路翎”作笔名。(他之所以用“路翎”做笔名,是为了纪念初恋对象李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