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地方官是怎么去京城开会述职的?
得益于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出行方式越来越便捷,从祖国的南部到达北部只需要几个小时,而如果是在交通不方便的古代,没有大半年是到达不了的,并且在路上花费的钱财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古代的官员要是要进京城面圣的话路途非常艰难,古代官员等到朝廷召见就要依靠古代的驿递机构来进京城。
首先,地方官进京城述职起源于周朝,确立于明朝。地方官到京城开会述职也被称为朝觐考察,早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众诸侯定期入京城向皇帝觐见,后来也出现藩国使臣朝觐,从这里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有资格进京城述职,古代皇帝都担心那些地方官员和京城官员互相勾结,因此尽管是一些地位比较高的外放官员都是要有朝廷的旨意才可以进京城,如果朝廷没有召唤就随意进京,后果不堪设想,轻则仕途受到影响,重则有性命之忧。到了明朝,朱元璋下令将进京城述职的范围扩大到府、州、县的地方官员,并且设立功业册来记录地方官的功绩,以此来达到考察地方官员的目的。
然后,古代官员依靠古代的驿递机构去京城述职。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没有飞机、高铁、火车等交通工具,那么地方官进京就要依靠古代的驿递系统了。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国家之间的交往频繁,于是就产生了驿馆,到了明朝更是在驿馆的基础上设立了驿站、递运所和急递铺这三种驿递机构,其中驿站主要是递送客人,递运所是运送军事物资的,而急递铺是负责运送公文的。而地方官员进京一般都会选择骑马、马车或者水路,并且在古代对于官员进京是有便利的驿道,这些驿道可以很大程度上缩减到达京城的时间,并且在路上有很多驿站,可以解决地方官员的食宿问题,最重要的是朝廷在诏令地方官进京城的时候会发放火牌给他们,这个火牌可以在驿站免费食宿,换句话来说就是公费报销差旅。
最后,古代虽然交通不方便,但地方官员进京都有驿站提供食宿和车马,但是速度相对比较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