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思修
小时候觉得,幸福就是能够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长大后觉得,幸福就是一个能达成的目标;成熟后觉得,幸福是一种处之淡然的心态。
也许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也许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也许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许是“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也许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幸福观,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一定的。
追求幸福,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实现幸福,是每一个公民最朴素的愿望。改革开放前人们很少谈幸福问题,但随着“中国梦”的提出,人民幸福被写在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正是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也就是说,幸福的生活,既需要物质条件,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也需要精神条件,创造丰富的精神产品,过上丰富的文化生活;还需要社会条件,创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的社会环境。
扩展资料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就不会被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马克思还指出: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马克思在此阐述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通过细致的社会分工和密切合作形成既定的社会关系,彼此依存、共同发展。一个人离开其他社会成员是不可能孤立生存的,那种只顾个人幸福而不管别人死活的态度是极度自私的。
第一,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首先要认清自己,分析自己,看自己有哪些长处哪些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评价自己。
第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就不要和别自己强的人去攀比,不管是物质方面的还是事业方面的,别人既然比自己强,那么他就自然会有他自己的道理,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第三,树立正确的幸福感,就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奋斗。要牢记个人的幸福不是天上掉馅饼,然后就会砸自己的。幸福是靠自己的双手挣来的。
然后在物质生活方面看低一些,不要太注重在精神生活方面看高一些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加低质量的物质生活,再加上正确的人生价值,就能活出不一样的幸福感。
幸福的指数主要是自身的感受,按儒家的说法就是在修身齐家的基础上治国平天下,再把自己的小家建立圆满,以后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就是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的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