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得到了刘邦重用的韩信最后是怎么死的,为何非死不可?
韩信(前231-前196),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有"兵仙"、"战神"之称。"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战略目标全部达成,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被后世誉为"兵仙"。
但在汉朝建立之后,韩信成为了刘邦眼中的威胁。
刘邦先将韩信从齐王改为楚王,调离韩信的大本营齐国,再贬为淮阴侯,最终韩信被萧何吕后合谋,骗至长乐宫钟室中诛杀。这一结果,与韩信的性格紧密相关。
韩信年轻时饱读兵书,但却并不得意,生活非常困顿,即使是这样,他的心中仍有理想和抱负,尝尽人间艰辛,受过胯下之辱。他母亲死后没有钱埋葬,只能找了一片特别空旷的地方将母亲下葬。
后来为了生计,韩信投入项羽门下,做了执戟郎中,多次向项羽献策但均未被项羽采纳。执戟郎中的微职,胸怀难抒,让韩信心中不甘。
直到在鸿门宴上遇到刘邦,韩信觉得刘邦才像是天下的英主,就有了追随的想法。
韩信刚开始追随刘邦的时候也并不被看重,所以刘邦也没有重用他。心高气傲的韩信直接出走,幸运的是,萧何发现了韩信的才能,星夜追赶将其挽留,并在刘邦面前倾力举荐,刘邦这才勉强答应拜韩信为大将军。
成为大将军之后的韩信在军事上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用兵如神,百战百胜,最后的垓下之战也是全靠韩信诱敌深入得以将项羽打败。
楚汉之争刘邦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韩信绝对算得上是第一功臣。
那究竟为什么,韩信会从第一功臣,变成刘邦的眼中钉、肉中刺,甚至要设计将其诛杀?
首先,韩信与刘邦的政治理念冲突,韩信作为落魄的"士",自然对称王有所向往,而其取得的巨大的功绩也确实足以让他称王。
而这与刘邦对异姓王的态度存在巨大冲突,同时韩信谋求封王的所作所为也让刘邦感到厌恶。当刘邦被项羽围困之后向他求救,韩信以齐地不稳为由,希望刘邦封其为假齐王。
当时正处于生死关头的刘邦听后异常愤怒,但被张良提醒其中的利害关系,被逼无奈,答应了韩信的要求,并派张良去给韩信主持封王仪式。
这件事在刘邦的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种子,成为后来要除掉韩信的原因之一。
第二点就是不懂政治。韩信有侠的义,但没有士的情(情商)。
当西汉建立之后,韩信就从齐王被贬成了楚王,他还以为这是刘邦对他的赏赐。尽管身边有人劝他警惕,他却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和刘邦是一起打过仗,赢得天下的兄弟,只要他做人坦坦荡荡,刘邦自然不会动他。
所以说他的想法是天真,是美好的。不懂得君臣之间微妙的关系,君高高在上,臣就只能俯首称臣,永远仰望和敬畏,所以后来刘邦伪游云梦抓韩信,直接收了他的兵权,贬为淮阴侯。
最后就是得势之后过于傲慢。
当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还不知收敛,让舞阳侯樊哙行迎拜之礼,还要人家叫他王。
殊不知自己和人家一样都是侯,并且人家还是吕后的亲妹夫,皇亲国戚面前都敢嚣张,那么下场可想而知。再有明知钟离昧是刘邦的敌人,自己偏要收留,最后害了自己也害了钟离昧。
简单三点,足以概括出韩信一些性格上的缺失,即使最后他不造反,也不会有好下场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例子数不胜数,韩信也只是其中一例,但若懂得隐藏锋芒,懂得韬光养晦,懂得君臣之别,或许韩信最终的下场也不会如此凄惨。
笔者简单做了一个猜想,在灭齐之后,韩信的势力达到顶峰,一度可以和刘邦、项羽并称。当时谋士蒯通劝他自立为王,韩信一方面顾及刘邦的恩情,另一方面也对称王有所向往,最终韩信臣服刘邦。假如说韩信在打下齐国之后,听从谋士蒯通三分天下之计,自立为王,历史可能就此改写。
不过韩信由于性格方面的原因,在政治上对抱有幻想,最后落得如此下场也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