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国组织大量人力,开垦北大荒,如今为何又要退耕还荒?
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甘哈曼
前言
人类是依存大自然而生存的,印第安人一直有一个关于自然的传说,是树木撑起了天空,假如有一天森林消失了,天空便没有了支撑,面临塌落, 人类与自然就一起毁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存的,要尊重自然的生存方式,不能超脱自然,与之对抗。
然而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类都以自己可以"征服"大自然而感到骄傲,在建设自己家园时遇水建桥,遇山开路,并用自己已有的设备技术,不遗余力的将其大自然打造成自己所需样子。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面临着粮食紧缺的问题,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我国便组织大量的人力,集中力量去开垦荒地,让3000万亩的"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然而如今,为何又要退耕还荒?
粮食危机,开发北大荒
上个世纪50年代,人口温饱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实便看中位于黑龙江的一片巨大荒原,这里荒无人烟,还是一片自然好风光,然而这并不是国家看中的,之所以看片土地主要是因为这里的黑土地,土地肥沃,曾称这里的黑土随便捏一把就冒油花,在此插上一根筷子也能发芽。
主要是因为这里的气候常年偏低,常年大量的枯枝树叶在地表层不断的堆积,经历沧海桑田逐渐的变质腐烂,最终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黑土地。这片独有的黑土地含有的有机质是普通土地的10倍之多,而且面积巨大,占我国黑土总量80%,再加上水资源丰富,即使不使用化肥,其农作物的产量也比普通土地高很多,所以非常是适合种植。因此为解决我国的人口的温饱问题,便决定开发北大荒。
希望的田野,北大荒创奇迹
一声令下,北大荒进入开发阶段,来自五湖四海的干部、青年,科技人员怀着豪情壮志开始开荒种粮,开荒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了增加粮食的产量,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开拓者砍伐森林增加耕地,头顶着蓝天,面朝着黄土,脚踩着荒原,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建造了农场,无数青年人将自己的热血和理想挥洒在这一片黑土上。
在他们数十年的努力之下,北大荒成为我国十分重要且富饶的粮食基地,每年年产近70亿粮食,这一数值几乎占全国粮食的1/4,在当时可养活全国1/6人口,创下最大奇迹,"北大荒"因此也成为了全国有名的"北大仓"。北大荒的成就也成为了当时一代人的精神信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北大仓"逐渐显露出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退耕还荒,保护自然
当年北大荒的开发,是通过砍伐森林,增加土地,然而没有考虑背后因素,大自然每一厘米的神奇黑土地,花费的是200—400年的时间,而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便将其用之殆尽,导致黑土地的营养也不断的下降,黑土地再也不是当初的"黑土地"了。
自然随耕地的不断扩大,随之带来的还有森林的缺失,东北又是雨水较多的地区,过度的开垦导致现如今水土流失严重。在意识到这一问题后,便提出了退耕还荒,对不宜耕种的土地全面实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只为恢复生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果再不抓紧保护,百年之后我们或将难以再看见肥沃的黑土到底是什么样的,神秘的黑土地将只存在书本与人们的传说之中了。
结语
苏轼在《行香子·过七里濑》曾描写到"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是人人都向往的悠然情景,我们自然也要努力保护环境,将这样的美景永留世间。面对"北大仓"的环境问题,我们更多的是有长远的目光,综合考虑问题,实现人与环境的的和谐发展,退耕还荒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是明智之举。正所谓"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衣食无忧的年代,我们要与大自然共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