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阴晴圆缺表达了什么意思?
月有阴晴圆缺”表达了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感。
这句诗的意思是人世间本来就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就像天上的月亮有圆也有缺,有隐也有现。这句诗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这句话的出处是
出自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是这样的,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宋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给大家把翻译也放出来了,便于大家理解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这首词主要想告诉我们的,就是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苏轼一生,推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被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掩盖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和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有深奥微妙的提示。
只看文章可能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得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解读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来看看作者是谁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月有阴晴圆缺”表达了人生的起伏不定,需要保持平静的心态。
【出处】
这句话出自中国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节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译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什么时候才有皎洁的月光,我要把酒问青天,不知道宫殿高阁在天上,今晚是哪一年?我想要乘风飞翔回去,但又害怕那琼楼玉宇,高处非常寒冷。我起舞弄清影,仿佛置身于仙境。转过朱阁,透过纱窗,照着无眠之人。月亮不应该有悲伤,为何缺月要人长久共悲?”
【赏析】
这句话是苏轼在描写月亮时的感悟,将人生与月相做了比较,暗示人生也有起伏不定的时刻,需要保持平静的心态,以迎接生命中的起起落落。
【创作背景】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在北宋时期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思想,主张“文以载道”,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悟。
【注释】
月有阴晴圆缺:比喻人生的起伏不定。
琼楼玉宇:传说中天上的宫殿高阁。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形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无眠之人身上。
【生活启示】
月有阴晴圆缺的含义是生命中的起伏和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对我而言,这句话的启示在于,不论生命中发生什么,我们都必须以平静、理性和乐观的心态来对待它们。
在我的生命中,我经历过许多起起落落,有时成功,有时失败,有时快乐,有时悲伤。但是我意识到,我们不能让成功冲昏头脑,也不能让挫折打击我们的信心。取而代之的是,我们需要保持平衡,以一种既积极又淡然的态度来应对生命中的变化和挑战。正如月亮有时明亮,有时昏暗,但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轨道和规律,我们也应该如此,始终保持自己的坚定和节制。
因此,我相信只要我们以平静、乐观和理性的心态来对待生命中的起伏和变化,我们就能够克服挑战并达到自己的目标。
“月有阴晴圆缺”表达了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感。
这句诗的意思是:人世间本来就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就像天上的月亮有圆也有缺,有隐也有现。这句诗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出自: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