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弱者的存在意义就是为了给强者提供食物吗?真的吗?
是谁的意义,又是谁赋予的
“意义”也必须有“主体”,我们知道了对象是谁,讨论“意义”才有意义。如果我们是站在食肉动物的视角,那么所有体型更小、更肥美多汁的动物都是自己的食物,它们的存在对于自己的意义当然就是“填饱肚子”了。而如果将视角切换成被捕食者呢?或许是植物,或许是更小的动物,它们的存在对自己的意义自然是“填饱肚子”,而比自己更大的动物存在的意义就只有“危险”二字而已。
当然,如果你用人类的视角,得到的答案可能就完全不同,比如澳洲草原上的狐狸与兔子,我们想到的可能是狐狸对兔子数量增长有控制作用,可以防备止它们将草啃完,导致草原上的生态失衡。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认为生态平衡重要呢?归根到底还是保护生态符合人类的利益,我们才会给狐狸的存在赋予意义。事实上澳洲的狐狸就是人类引进用来控制兔子的,而“为祸草原”的兔子也是人类带到澳洲的。
如果你想从一个所谓的“真正客观”的角度来认识所谓的“意义”,那答案是让人沮丧的,我们找不到意义,因为生命本身是一种自发现象,它的一切表象与存在都是与自然交织的结果。
为什么强者会捕食弱者,很简单,因为环境中有一块可以吃的,吃了它就可以生存,那么自然要吃。
环境中的资源不就是拿来利用的吗?
如果你从生命的诞生史来看待这个问题,会发现一些更有意思的证据,比如复杂动物的起源真核生物最早的营养方式就是通过胞吞“食用”细菌与有机分子团而生存的,之后在吞入了蓝细菌并消化失败的情况下,才与之共生将其接纳为叶绿体,其中较成功的一支在后来进化成了繁荣的植物世界。
而那些没有获得自养的细胞则依然保持着“吞食”的方式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有一支进化成了复杂的多细胞生物,拥有了更强的活动能力,最终这一类群被我们称为动物。
虽然与20亿年前的祖先已经完全不同了,但主要维持生存的手段本质上还是一样的——吞。只是动物会使用复杂的神经与运动能力去定向地选择“吞什么、怎么吞”。
就这一点来说,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并没有什么区别,二者之间本来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熊猫从食肉转为食草,所有食肉恐龙的祖先都是食草恐龙。如果某种动物既可以吃肉又可以吃素,那么决定它会向哪个方向进化的,只有环境中是肉多还是草多,是吃肉能繁衍出更多的后代还是吃草。
多数人没有认识到生命的发展是毫无意识的,它们会变成什么样,它们会成为吃什么为食的动物完全不受自身主观意识的影响,生命在进化上的方向就像是泼在路面上的水,总能自发地“找”到通往更低处的路径。存在本身不是为了实现什么意义,“为了”这个词用在生命进化上时总是错的。
天然且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我们只有理解了生命的自发性,才能理解我们试图从研究动物界的“强者”与“弱者”中找到什么哲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不可能从人类的视角得出动物的意义,如果动物们可以说话,一定会对我们的不可一世的“客观分析”感到十分愤怒吧。
要说类比的话,“强者”与“弱者”的关系更接近于阶级矛盾。有一位千年思想家告诉我们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对于动物来说这种立场对立显得更加明确且牢不可破:一方要活就不能被吃,另一方要活就一定要吃你;谁都没有错,谁都想要活,“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单纯,且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