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读后感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什么是好的教育?当我听到这个书名时,印入脑海的是这个问题。鲍教授在这本书的自序里,阐释《好的教育》是以他2015年著作的《教育六问》为基底的几乎全新的书。在这本书里,他针对“六问”,一一给出我们方向的指引。
在自序里,鲍教授提出:教育会好吗?这得看我们是否能回到教育的本质。在人类最初的教育里,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轴心时代,中国的史学、文学、政治学、哲学等,都呈爆发式发展,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调和起点。同一时期,印度的释迦牟尼、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以色列的先知们,都在不同的地域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他提出,这些古圣贤对教育功能的认知,对教育与人类道德生命的认知,仍然是我们今天认知教育、理解教育的出发点。
所以要看懂这本书,我得先“啃下”孔子的《论语》。但后来事实证明,想静下心来读懂《论语》,并非易事。
这本书的32页引用《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明明德,是我们的追求,而“知止”是教育的最后目标,停留、安于一定的状态。
薇娅经商是正常的,但是她逃税漏税就是不“知止”,知法犯法。
既要有追求,又知止,多了不起的教育理念啊! 在教育孩子及自身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追求,但不能形成不良的竞争环境。多考一分,不是干掉千人,而是证明自己,最终还是实现服务他人的目标。
鲍教授说,“1917年,北京大学可以有很多二三十岁的教授,今天可能吗?我们今天的孩子,18岁上大学,脑子里装了几本经典?一本都没有。读过几本影响一生的书?一本都没有。怎么可能成为大师呢?这就是我们教育的问题。”读到这里,令我汗颜。因为鲍教授说对了,18岁之前的我和18岁之后的我都忙着应付考试,忙着谋生了。
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靠个体的努力,靠弱势的一线教师来改变,简直是天方夜谭。但那么多有教育情怀的人,仍力所能及地改变,真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夫子的一堂示范课中――以德报怨,何如》,让我意识到知识及认知的一知半解对人产生的影响有多大。潜意识里,以德报怨这四字就刻画在我心里,所以面对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不平、不美好之事时,往往想“以德报怨”吧。但没人强调重点在后面“子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说:“用公平正直来对待仇怨,用恩惠来报答恩惠才对啊。”因为没有读过《论语》这样的经典,所以很困惑。在交友中,有的孩子失去自己的判断,明知朋友的一些做法不对,还告诉自己要仗义,要“以德报怨”,所以《论语》里关于价值判断的500多道讨论太重要了。
当我读这本书前194页时,越读越困惑,越读越自我怀疑。我赞同兴、观、群、怨,唤醒生命力,提高判断力,培养责任心,启发独立思考的能力。经典传统文化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基础知识,数理化不重要吗?语文识字,写字,写作运用的技巧写法需要课堂去讲解,后面鲍教授自己也说,班级制是为了效率的最大化。当我讲单词和语法时,它们也很重要,没了砖石如何建大厦?当我读到196时,我释然了,“光读经,能应付现代社会生活吗?”传统文化是底色,在此基础上各学科都很重要。
这本书读到第五问“什么是好的教材?”。鲍教授认为好的教材要具有三要素: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是经典的汉语,必须总量适中。他认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是符合以上条件的最好教材。虽然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但有些观点认识已经深入人心。
那我们怎么做呢?学校营造书香校园,增加阅读课,提高优质的图书资源,积极推广阅读。孩子们很幸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阅读。而作为家长,读了这本书,我将束之高阁的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小红书《中华古诗文诵读》子集拿出来,鼓励孩子阅读打卡。她读得磕磕碰碰,断句也错了。如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zhuo志也。”原来真的需要孩子自己学会断句。
在儿童最好的年华,提供优质的资源,学会积累,帮助孩子确定基本价值观以及高雅的情调,凝聚中华精神底色。
书中提到通识教育,只觉得字眼很熟,但什么是通识教育,我并不知道。昨天无意间看到这一段话:通识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正如《好的教育》里所说,我们是容易被生活用旧的人,被生活磨钝的人,容易忘记曾经的梦想。日日周而复始,“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忘了要有自己的意识,幸而3月份读了这本书,让我有了所思所想 ,并所能地在生活中实践。
在自序里,鲍教授提出:教育会好吗?这得看我们是否能回到教育的本质。在人类最初的教育里,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轴心时代,中国的史学、文学、政治学、哲学等,都呈爆发式发展,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调和起点。同一时期,印度的释迦牟尼、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以色列的先知们,都在不同的地域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他提出,这些古圣贤对教育功能的认知,对教育与人类道德生命的认知,仍然是我们今天认知教育、理解教育的出发点。
所以要看懂这本书,我得先“啃下”孔子的《论语》。但后来事实证明,想静下心来读懂《论语》,并非易事。
这本书的32页引用《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明明德,是我们的追求,而“知止”是教育的最后目标,停留、安于一定的状态。
薇娅经商是正常的,但是她逃税漏税就是不“知止”,知法犯法。
既要有追求,又知止,多了不起的教育理念啊! 在教育孩子及自身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追求,但不能形成不良的竞争环境。多考一分,不是干掉千人,而是证明自己,最终还是实现服务他人的目标。
鲍教授说,“1917年,北京大学可以有很多二三十岁的教授,今天可能吗?我们今天的孩子,18岁上大学,脑子里装了几本经典?一本都没有。读过几本影响一生的书?一本都没有。怎么可能成为大师呢?这就是我们教育的问题。”读到这里,令我汗颜。因为鲍教授说对了,18岁之前的我和18岁之后的我都忙着应付考试,忙着谋生了。
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靠个体的努力,靠弱势的一线教师来改变,简直是天方夜谭。但那么多有教育情怀的人,仍力所能及地改变,真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夫子的一堂示范课中――以德报怨,何如》,让我意识到知识及认知的一知半解对人产生的影响有多大。潜意识里,以德报怨这四字就刻画在我心里,所以面对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不平、不美好之事时,往往想“以德报怨”吧。但没人强调重点在后面“子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说:“用公平正直来对待仇怨,用恩惠来报答恩惠才对啊。”因为没有读过《论语》这样的经典,所以很困惑。在交友中,有的孩子失去自己的判断,明知朋友的一些做法不对,还告诉自己要仗义,要“以德报怨”,所以《论语》里关于价值判断的500多道讨论太重要了。
当我读这本书前194页时,越读越困惑,越读越自我怀疑。我赞同兴、观、群、怨,唤醒生命力,提高判断力,培养责任心,启发独立思考的能力。经典传统文化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基础知识,数理化不重要吗?语文识字,写字,写作运用的技巧写法需要课堂去讲解,后面鲍教授自己也说,班级制是为了效率的最大化。当我讲单词和语法时,它们也很重要,没了砖石如何建大厦?当我读到196时,我释然了,“光读经,能应付现代社会生活吗?”传统文化是底色,在此基础上各学科都很重要。
这本书读到第五问“什么是好的教材?”。鲍教授认为好的教材要具有三要素: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是经典的汉语,必须总量适中。他认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是符合以上条件的最好教材。虽然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但有些观点认识已经深入人心。
那我们怎么做呢?学校营造书香校园,增加阅读课,提高优质的图书资源,积极推广阅读。孩子们很幸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阅读。而作为家长,读了这本书,我将束之高阁的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小红书《中华古诗文诵读》子集拿出来,鼓励孩子阅读打卡。她读得磕磕碰碰,断句也错了。如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zhuo志也。”原来真的需要孩子自己学会断句。
在儿童最好的年华,提供优质的资源,学会积累,帮助孩子确定基本价值观以及高雅的情调,凝聚中华精神底色。
书中提到通识教育,只觉得字眼很熟,但什么是通识教育,我并不知道。昨天无意间看到这一段话:通识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正如《好的教育》里所说,我们是容易被生活用旧的人,被生活磨钝的人,容易忘记曾经的梦想。日日周而复始,“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忘了要有自己的意识,幸而3月份读了这本书,让我有了所思所想 ,并所能地在生活中实践。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