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生

 我来答
海猎o
2022-05-30 · TA获得超过977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5.2万
展开全部
《史记》·孔子世家有云:“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据考古出土的春秋鲁尺计算(一尺=20.5㎝),孔子的身高是:196.8㎝。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后人,他的思想我们每个人都要去了解、学习。由著名国学大师钱穆编写的《孔子的一生》,值得分享。

孔子一生的事迹可以划分成三大板块:教育生涯、政治生涯和写作生涯。通过对这三大板块的详细描述,本书完整地呈现了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过哪些事,进而揭示了孔子思想的精髓。作者认为,孔子最伟大的贡献在思想教育方面,他阐释和发扬了以“礼”“仁”概念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并以此培养学生、治国理政和编纂著作。这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孔子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说他与众不同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世于公元前479年,享年七十三岁。他的祖先原本是商代王室后裔,周灭商后成为宋国贵族。后来在政治斗争中失败,逃难到鲁国,失去了贵族身份,成为“士”。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早年的生活非常不幸。但靠着亲友帮助和自身努力,他掌握了士必须掌握的“六艺”,而且学识渊博,受到人们的肯定。

当时的普通士人掌握六艺,是为贵族服务,不关心它们是怎么来的。但孔子喜欢刨根问底,更看重其背后的意义。而在六艺中孔子最重视“礼”,通过对周礼的改造和重新阐释,孔子提出了一整套治国理念。这就使士不再只是单纯地为贵族服务,而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二、孔子提出的礼和仁,具体含义是什么

礼,就是社会秩序。周公制作礼乐制度,保证了周王朝的长治久安。然而西周灭亡后礼崩乐坏,群雄逐鹿,整个社会乱套了。所以孔子认为,必须“克己复礼”才能重建社会秩序,将国家从春秋时代的混乱中拯救出来。

仁,是儒家另一个重要概念。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即约束自己的言行,按照礼仪规定的去做,就叫“仁”。凡是不合礼仪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所以仁就是做符合礼仪的事。

三、孔子的主要事迹有哪些

1. 教书育人

当时的老师只传授实用技能,但孔子不同,他经常向学生讲述人生哲学,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教学方式上则主张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天赋、性格进行教学。所以作者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教育家。孔子一辈子教过很多学生,著名的有子路、子贡、颜回、宰我、曾参、子夏等。他对教育的重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

2. 从政

五十多岁的时候孔子出任鲁国大司寇,掌管鲁国的司法大权。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试图打击贵族势力,把权力重新集中到君主手上。但改革最终失败,为了避难,孔子带着弟子逃出鲁国。在这之后的十三年里,孔子周游列国,寻找能让他实现政治理想的君主,然而他的学说,当时的统治者都不愿意采纳。所以六十八岁那年,孔子返回鲁国,安度晚年。

3. 写作

晚年的孔子不再试图从政,而是开始编书、写作。作者认为,孔子最重要的著作,就是《春秋》。《春秋》原本是鲁国的官方史书,孔子晚年重新整理和编辑这些材料。他以“礼”为标准,对符合礼的人和事予以表彰,对违反礼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因此后人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影响后人的重要人生观点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本文作者钱穆,现代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新儒家代表人物。历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多所知名高校教授,后创办香港新亚书院。他一生研究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著述达80余种,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孔子传》等。在一片“反传统”的时代声浪中,钱穆是少数几位对传统文化持同情态度,并为之奔走呼号的学者。

本书写于1973年,当时定居香港的钱穆受台湾孔孟学会之邀,撰写了这部面向普通读者的《孔子传》。他广泛搜集材料,但严格筛选,最终完成的书稿叙述简洁、论点慎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从孔子的出生说起,讲述了孔子的生平,介绍了孔子的三大事业:教育事业、政治事业和著述事业。由于本书出版后不久钱穆先生就失明了,因此,《孔子传》相当于钱穆对孔子、对儒家、对传统文化的最后认识和总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