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李鸿章私访俾斯麦,他们究竟谈了哪些内容?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多次受辱。经过与帝国主义多次的较量,李鸿章看出光有洋枪洋炮还是不行,于是他改变了策略,这就是:讨好俄国,极力主张联俄抑日,企望用“以夷制夷”的办法来保存中国。直到他去世,他的外交政策一直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行动的。俄国人了解到这一点,他们正在寻找机会“因势利导”,来实现更加庞大的侵略计划。
李鸿章长期掌握清王朝的内政、外交和军事大权,地位显赫,有权决策,是个举足轻重的要人。在洋务活动中与外国人有过数不清的接触,所以帝国主义者都愿意同他打交道。1896年5月26日是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进行加冕礼的日子。按礼节,各国都要派使节参加祝贺。俄国乘机暗示非李鸿章亲临不可。李鸿章终以“钦差头等出使大臣”名义,在73岁的高龄时出访俄国和欧洲。
这个机遇带来仙与德国铁血人物件斯麦的相会,成为近代史上的趣事。他建议派同李鸿章有过交往的乌赫托姆斯基乘船前往苏伊士运河截住李鸿章迎接最为合适,并要做得不露蛛丝马迹。果然,李鸿章就这样坐上了俄国航运贸易公司的轮船到达邀得萨。李鸿章回答说,如果俄国皇帝想修这条铁路,他是会同意这样做的。李鸿章问: “中国要复兴,请问有什么好办法?”俾斯麦回答说:“很惭愧,由于两国相距遥远,平日未曾留意贵国的政治,丝毫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不能提出什么看法。”
李鸿章并不泄气,接着又提出第二个问题: “请问何以胜政府?”俾斯麦说:“为人臣子,总不能与政府相争。故各国大臣,遇政府有与龃龉之处,非俯首以从命,即直言以纳诲耳。”李鸿章紧接着又问: “然则为政府言,请问何以图治?”俾斯麦颇有成竹地说: “以练兵为立国之基,舍此别无长策。夫兵者,不贵乎数之多也。一国之兵,不必愈五万,特年必以少为贵,技必以精为贵,斯所向无不利矣!” 李鸿章点头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