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下一句是什么?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偷得浮生半日闲全诗
《题鹤林寺僧舍》
(唐)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2全诗翻译
整日昏昏沉沉恍若梦中,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便强打精神登山赏景。
经过一个种满竹子的寺院,与一僧人攀谈许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3创作背景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后来又被流放南方。在他遭遇流放期间,情绪极其消沉。然而,在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写下此诗。
《题鹤林寺僧舍》
(唐)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2全诗翻译
整日昏昏沉沉恍若梦中,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便强打精神登山赏景。
经过一个种满竹子的寺院,与一僧人攀谈许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3创作背景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后来又被流放南方。在他遭遇流放期间,情绪极其消沉。然而,在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写下此诗。
展开全部
偷得浮生半日闲出自唐代诗人李涉的《题鹤林寺壁》。意思就是从烦闷、失意中解脱出来,让身心得到修养,获得暂且的半日清闲的快乐。
《题鹤林寺壁》
终日错错碎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注释】
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始建于晋代,原名古竹院。唐开元、天宝年间为镇江南郊著名古寺之一,僧元素主持寺院始改为禅寺。
浮生:语出《庄子》“其生若浮”。意为人生漂浮无定,如无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谓之“浮生”。
强:勉强。
因:由于。
过:游览,拜访。
竹院:即寺院。
偷:又作“又”。
【古诗今译】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这才忽然觉得心中长久以来的苦闷全然忘却,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赏析】 李涉,中唐诗人,生卒年代不详,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文宗时应召为太学博士,后来又被流放南方。在他遭遇流放期间,用他诗中的话说就是“终日昏昏醉梦间”,情绪极其消沉。然而,在“忽闻春尽强登山”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体验了直面现实及人生的轻松感受,才得以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灵增添了些许的愉快,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其内心“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终日昏昏醉梦间”,这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忽闻春尽强登山”,这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等等等等。
“偷得浮生半日闲”,从这一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诗人的人生态度还是乐观的。诗人积极乐观的心理原本是有的,但是由于屡遭贬谪和流放的打击,一时间被现实与外物的不顺困惑了,直到与鹤林寺高僧的一番深层次聊天之后,解开了诗人积郁已久的心结,才使他从“终日昏昏醉梦间”醒悟了过来,排开了纷繁复杂的尘世的纷扰,有了重新面对现实,重新审视人生的勇气,才感悟到“偷得浮生半日闲”,获得暂且的半日清闲的快乐。这一句有的版本为“又得浮生半日闲”,笔者认为用“偷”字更好一些,因为这样更具主观色彩,更能表现出诗人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写法上,这首绝句妙在以朴素直白、不着修饰的词句,表露诗人复杂的心境,揭示人生当懂得“惜时”,懂得在庸碌与混沌之中学会“偷得浮生半日闲”之道理。“偷”字用得最为独到,最为有力。
《题鹤林寺壁》
终日错错碎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注释】
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始建于晋代,原名古竹院。唐开元、天宝年间为镇江南郊著名古寺之一,僧元素主持寺院始改为禅寺。
浮生:语出《庄子》“其生若浮”。意为人生漂浮无定,如无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谓之“浮生”。
强:勉强。
因:由于。
过:游览,拜访。
竹院:即寺院。
偷:又作“又”。
【古诗今译】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这才忽然觉得心中长久以来的苦闷全然忘却,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赏析】 李涉,中唐诗人,生卒年代不详,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文宗时应召为太学博士,后来又被流放南方。在他遭遇流放期间,用他诗中的话说就是“终日昏昏醉梦间”,情绪极其消沉。然而,在“忽闻春尽强登山”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体验了直面现实及人生的轻松感受,才得以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灵增添了些许的愉快,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其内心“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终日昏昏醉梦间”,这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忽闻春尽强登山”,这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等等等等。
“偷得浮生半日闲”,从这一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诗人的人生态度还是乐观的。诗人积极乐观的心理原本是有的,但是由于屡遭贬谪和流放的打击,一时间被现实与外物的不顺困惑了,直到与鹤林寺高僧的一番深层次聊天之后,解开了诗人积郁已久的心结,才使他从“终日昏昏醉梦间”醒悟了过来,排开了纷繁复杂的尘世的纷扰,有了重新面对现实,重新审视人生的勇气,才感悟到“偷得浮生半日闲”,获得暂且的半日清闲的快乐。这一句有的版本为“又得浮生半日闲”,笔者认为用“偷”字更好一些,因为这样更具主观色彩,更能表现出诗人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写法上,这首绝句妙在以朴素直白、不着修饰的词句,表露诗人复杂的心境,揭示人生当懂得“惜时”,懂得在庸碌与混沌之中学会“偷得浮生半日闲”之道理。“偷”字用得最为独到,最为有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