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即人性?人性即佛性?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作者/木子慧
常常看到很多初学佛的人,学佛后颠覆了原来的三观,新的三观还没建立起来,他们的思维是混乱的,很多思想都是互相矛盾冲突的。他们常常把人性和佛性对立起来,分裂开来。
其实,人性即佛性,佛性即人性,这是生命的基础。人若离开人性怎么存活呢?没有离开佛性的人性,佛性和人性是一不是二,但又不能执着这个一。就是佛法所说的无我,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佛性是超越人性的,佛性本自具足,佛性本来清净,佛性能生万法。没有见性之前,把佛性和人性分开说,这只是个方便说而已。见性后就会明白,说出来的都是概念,不是实相。佛性和人性本一体,说一体也不对,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主体。是无我。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
在世俗谛层面,佛性与人性是不同的。在究竟谛层面,佛性即人性,人性即佛性。
释迦牟尼世尊于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之际,世尊云: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智慧德相是什么?
原来智慧德相,就是万德万能的佛性。
佛性又称真如,自性,常住佛性,妙真如性,真如实相等。名称虽然不同,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它就是我们各人原真的本性。这种本性,本来就具足万德万能。
它灵明洞彻,湛寂常恒,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与佛无二,但由于无始以来,被妄想执着掩蔽了本体,使具足的德性不能显现。
这好比一面光明的镜子,蒙上了尘垢,盖没了镜体固有的光明。
不过镜面虽蒙尘垢,而其原具的光明并没有损减,一旦揩去尘垢,光明依然可以显现。
人的本性也是如此,本性原来灵明洞彻,万德万能,但因妄想执着,以致起惑造业,轮回六道。
这种妄想执着又称无明,无明梵语尾尔,意思是指暗钝之心。
暗钝之心并非指我人的肉团心,而是指我人感受,思惟,分别,认识,对境攀缘的妄心。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
我们常常看到经文梵语波罗蜜,译义到彼岸,生死轮回是此岸,不生不灭之涅槃是彼岸。般若智慧如船,能将众生从生死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但当你真正觉悟后,你就会明白,此岸即彼岸,彼岸即此岸。正所谓一念魔一念佛。
见实相,断烦恼。佛性即人性,人性即佛性。烦恼即菩提,贪瞋痴即菩提。
佛性即人性?人性即佛性?
你若落入文字概念,名词解释,思维逻辑,你会觉得它是不对的。你若依着自己的体悟才可能真正明白佛经说的究竟是什么。
金刚经说:“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金刚经几乎通篇都是“是什么,非什么,故名什么”,按照思维逻辑似乎是互相矛盾冲突的?也对也不对。依头脑去思维,确实好像不合逻辑。而依生命的真实体悟发现确实如此,真实不虚。因为佛法说的是实相,是真理,不是思维逻辑。是超越思维逻辑的,必须亲身体证才知道。
温馨提示:文字非性,切莫执文。休被文字障,执药病更深。
常常看到很多初学佛的人,学佛后颠覆了原来的三观,新的三观还没建立起来,他们的思维是混乱的,很多思想都是互相矛盾冲突的。他们常常把人性和佛性对立起来,分裂开来。
其实,人性即佛性,佛性即人性,这是生命的基础。人若离开人性怎么存活呢?没有离开佛性的人性,佛性和人性是一不是二,但又不能执着这个一。就是佛法所说的无我,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佛性是超越人性的,佛性本自具足,佛性本来清净,佛性能生万法。没有见性之前,把佛性和人性分开说,这只是个方便说而已。见性后就会明白,说出来的都是概念,不是实相。佛性和人性本一体,说一体也不对,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主体。是无我。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
在世俗谛层面,佛性与人性是不同的。在究竟谛层面,佛性即人性,人性即佛性。
释迦牟尼世尊于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之际,世尊云: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智慧德相是什么?
原来智慧德相,就是万德万能的佛性。
佛性又称真如,自性,常住佛性,妙真如性,真如实相等。名称虽然不同,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它就是我们各人原真的本性。这种本性,本来就具足万德万能。
它灵明洞彻,湛寂常恒,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与佛无二,但由于无始以来,被妄想执着掩蔽了本体,使具足的德性不能显现。
这好比一面光明的镜子,蒙上了尘垢,盖没了镜体固有的光明。
不过镜面虽蒙尘垢,而其原具的光明并没有损减,一旦揩去尘垢,光明依然可以显现。
人的本性也是如此,本性原来灵明洞彻,万德万能,但因妄想执着,以致起惑造业,轮回六道。
这种妄想执着又称无明,无明梵语尾尔,意思是指暗钝之心。
暗钝之心并非指我人的肉团心,而是指我人感受,思惟,分别,认识,对境攀缘的妄心。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
我们常常看到经文梵语波罗蜜,译义到彼岸,生死轮回是此岸,不生不灭之涅槃是彼岸。般若智慧如船,能将众生从生死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但当你真正觉悟后,你就会明白,此岸即彼岸,彼岸即此岸。正所谓一念魔一念佛。
见实相,断烦恼。佛性即人性,人性即佛性。烦恼即菩提,贪瞋痴即菩提。
佛性即人性?人性即佛性?
你若落入文字概念,名词解释,思维逻辑,你会觉得它是不对的。你若依着自己的体悟才可能真正明白佛经说的究竟是什么。
金刚经说:“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金刚经几乎通篇都是“是什么,非什么,故名什么”,按照思维逻辑似乎是互相矛盾冲突的?也对也不对。依头脑去思维,确实好像不合逻辑。而依生命的真实体悟发现确实如此,真实不虚。因为佛法说的是实相,是真理,不是思维逻辑。是超越思维逻辑的,必须亲身体证才知道。
温馨提示:文字非性,切莫执文。休被文字障,执药病更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