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孩子有哪些影响啊?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没有完美的父母,原生家庭的伤害无法避免
人无完人,父母亦如此,所以,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伤害是无法避免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有些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的伤害不算什么,随着自己慢慢长大,那样的伤害早已不再;但有些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伤害极大,甚至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就像阿德勒说的,“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但阿德勒又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我们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原生家庭的伤害是可以超越的,我们能够挣脱过去对自己的束缚。
而超越的方式可以是和解。
2.试图改变父母,不是与父母真正的和解
谈到原生家庭的伤害,很多人的内心其实有个执念——“父母是爱自己的”,所以,他们成人后,期待改变父母,让父母重新爱自己,以让自己更加爱父母,但这是很难实现的。
就像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虽然她知道父母,尤其是父亲,更偏爱体弱多病的妹妹,经常忽视、冷落自己,但她从小就明白,只要自己听话、懂事,父母就会爱自己,所以她想方设法去讨好父母(学做鬼脸希望能博父亲一笑),以试图改变父母(学的专业和选择的工作都是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让父母重新喜欢自己,以证明“父母是爱自己的”,但最后的她,还是失败了。
即便在父亲去世后,她才明白父亲其实是爱自己的,只是这样的爱来得有点儿晚。
或许很多人都在走松子那条路,希望用自己的讨好来改变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和做法,为的是得到父母的爱,以让自己更爱父母,但其实这样的爱,是有条件的,因为我们在努力变成父母期待的样子。
所以,这种试图改变父母的做法,并不是与父母真正的和解。
孩子最大的不幸,是需要去讨好自己的父母。
3.与父母和解,是接受现实
对于与父母和解,还有人可能会理解为“原谅”父母,但其实那是在制造二次伤害,因为“原谅”有种被迫的意味,好像谈及和解,就必须原谅,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和解。
其实文章开头蔡康永也说过了,我们不需要一定原谅父母,除非真的想原谅。
与父母和解,是接受现实。
接受现实,意味着我们对待父母的态度,是充分尊重他们的做法,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他们想怎么活着,那是他们的权利,不是我们的责任,这样我们便放弃了改变父母的想法,自己也接受了自己就是有一个这样的父母(可能不爱自己,或不爱自己)。
同时,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包括自己的孩子),不再延续父母当年对待自己的方式,而是及时地回应和痛快地满足需求,这样,我们也就彻底超越了原生家庭,做到了真正与父母和解。
就像电影《春潮》里的女儿郭建波,是在妈妈的“打击式教育”下长大的,没有听到过妈妈一句鼓励的话,也没有感受到妈妈的一丝温暖和爱,因为面对她,妈妈总是没有好话,也没有好脸色,在外人表现得热情好客,面对自己女儿时却是冷眼相对,虽说是为了“激励”女儿过上体面的生活,但这样的做法,让女儿郭建波特别伤心和绝望。
只是,在和妈妈的相处过程中,郭建波没有试图去改变妈妈,而是默默接受。
直到妈妈住院,戴着呼吸机,无法说话时,郭建波的那段独白中,我们感受到了她内心的“自由和解放”。她说“你安静了这个世界就安静了,就让我们这样地待一会儿吧”。
或许有人觉得作为女儿的郭建波有些冷漠,但我想那一刻她在与母亲和解,因为她接受了自己有这样一个妈妈—以前总是唠叨自己,现在却不能了。
接受现实,有时是艰难的,但那是值得的,因为那意味着,我们放过了自己。
人无完人,父母亦如此,所以,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伤害是无法避免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有些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的伤害不算什么,随着自己慢慢长大,那样的伤害早已不再;但有些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伤害极大,甚至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就像阿德勒说的,“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但阿德勒又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我们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原生家庭的伤害是可以超越的,我们能够挣脱过去对自己的束缚。
而超越的方式可以是和解。
2.试图改变父母,不是与父母真正的和解
谈到原生家庭的伤害,很多人的内心其实有个执念——“父母是爱自己的”,所以,他们成人后,期待改变父母,让父母重新爱自己,以让自己更加爱父母,但这是很难实现的。
就像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虽然她知道父母,尤其是父亲,更偏爱体弱多病的妹妹,经常忽视、冷落自己,但她从小就明白,只要自己听话、懂事,父母就会爱自己,所以她想方设法去讨好父母(学做鬼脸希望能博父亲一笑),以试图改变父母(学的专业和选择的工作都是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让父母重新喜欢自己,以证明“父母是爱自己的”,但最后的她,还是失败了。
即便在父亲去世后,她才明白父亲其实是爱自己的,只是这样的爱来得有点儿晚。
或许很多人都在走松子那条路,希望用自己的讨好来改变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和做法,为的是得到父母的爱,以让自己更爱父母,但其实这样的爱,是有条件的,因为我们在努力变成父母期待的样子。
所以,这种试图改变父母的做法,并不是与父母真正的和解。
孩子最大的不幸,是需要去讨好自己的父母。
3.与父母和解,是接受现实
对于与父母和解,还有人可能会理解为“原谅”父母,但其实那是在制造二次伤害,因为“原谅”有种被迫的意味,好像谈及和解,就必须原谅,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和解。
其实文章开头蔡康永也说过了,我们不需要一定原谅父母,除非真的想原谅。
与父母和解,是接受现实。
接受现实,意味着我们对待父母的态度,是充分尊重他们的做法,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他们想怎么活着,那是他们的权利,不是我们的责任,这样我们便放弃了改变父母的想法,自己也接受了自己就是有一个这样的父母(可能不爱自己,或不爱自己)。
同时,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包括自己的孩子),不再延续父母当年对待自己的方式,而是及时地回应和痛快地满足需求,这样,我们也就彻底超越了原生家庭,做到了真正与父母和解。
就像电影《春潮》里的女儿郭建波,是在妈妈的“打击式教育”下长大的,没有听到过妈妈一句鼓励的话,也没有感受到妈妈的一丝温暖和爱,因为面对她,妈妈总是没有好话,也没有好脸色,在外人表现得热情好客,面对自己女儿时却是冷眼相对,虽说是为了“激励”女儿过上体面的生活,但这样的做法,让女儿郭建波特别伤心和绝望。
只是,在和妈妈的相处过程中,郭建波没有试图去改变妈妈,而是默默接受。
直到妈妈住院,戴着呼吸机,无法说话时,郭建波的那段独白中,我们感受到了她内心的“自由和解放”。她说“你安静了这个世界就安静了,就让我们这样地待一会儿吧”。
或许有人觉得作为女儿的郭建波有些冷漠,但我想那一刻她在与母亲和解,因为她接受了自己有这样一个妈妈—以前总是唠叨自己,现在却不能了。
接受现实,有时是艰难的,但那是值得的,因为那意味着,我们放过了自己。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