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MEM考试的那些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MEM的拟录取通知已经获悉数日,回首从准备到获得通知的这段时间,有许多想言说,表胸臆倒不是为了炫耀什么,只是记录下这段时光,为了自己,如果可以给后来人以启发,那更是意外之喜了。
面试80,管理类联考140(数学60,逻辑50,写作30),英语70,合计210。分数不是太高,学霸们就跳过好了。我将按照时间的流程,分几个方面记录过程中的林林总总,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对于一个选择考MEM的人而言,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思考这个目标是什么。
与我而言,目标的具象化是一个过程。
最开始知道MEM是通过女朋友,彼时的目标是想工作之余提高学历,提升竞争力。没有选择MBA是因为清北人的要求高匹配不上,其他学校兴趣不大。
后来相对仔细的研究了各学校MEM的方向设置和学习内容,觉得北大软微的MEM和我的工作经历,和我预期的匹配度最高,所以此时目标在之前的基础上,又希望可以深入的学习相关知识。
所以在开始阶段就已经想好了是北大软微的非全MEM。此时大概是2017年4月份。
有一些人问我,应该是选择MEM还是MBA,应该读哪个学校的,我觉得这都是目标定义的过程,旁人在不了解你自身条件的情况下,很难给出特别合适的建议,所以目标定义阶段是我认为最关键也是最需要独立完成的事情。
在确定目标后,接下来就是根据外部的需求,自身的条件,规划整个事情的流程了。我喜欢用项目管理的思维做这种规划,当然项目参与人只有我一个。
将几个关键的里程碑(提交材料、面试、考试、复试)确定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然后每一个里程碑完成需要的细分条件和完成时间,在这里可能又会有二级甚至三级的细分。总之,就是给自己做一个MEM的项目管理规划,让自己在最开始阶段对整个事情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知。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调整这个计划。
面试前的审核材料准备,我认为简历和自我描述很重要,除非介绍信的介绍人有一定知名度,不然仅是一个辅助。老师通过简历和个人描述等内容来衡量匹配度甚至包括面试的内容。所以,这些一定要慎重,不要太草率。
有个小插曲,因为清华大学MEM申请要比北大早,虽然我觉得清华的匹配没有那么好,不过尝试填了申请。清华通过在线申请,整个线上系统的使用体验是很好的,这一点要点赞,北大是邮寄的,软微学院,完全可以自己做个申请系统,免去邮寄了。
另外,因为我的成绩单原件在去清华面试的时候给了他们,所以后来又通过在校的学弟帮忙去办的。
北大MEM面试当天,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每一个面试者出来后就会有人围过去听经验,不时的发出“啊,噢,唉”之类的语气词,有人欢喜有人忧,但看起来胸有成竹的少。
我有时也去围观,但总感觉自己准备的不足,听两句就转身背英语去了。
面试的过程倒是乏善可陈,因为我并没有出现那么多的波澜曲折,简单直接,五分钟结束。我准备的内容几乎没有用到,以至于我出来后觉得不真实,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刚进去老师就把我否定了。后来这样安慰自己:既然让我来面试了,意味着我有机会,安心等结果,专注复习好了。
最后面试成绩80,不高不低,我分析,老师觉得我工作经历和报的方向比较贴近,简单确认过没啥大问题就好了。
不过,关于面试我确实准备了很多。
首先英文,准备了一个三四百字的自述,关于工作、个人、生活等常见问题三四十个。中文的,重点对工作经历行业相关的问题,以及学习以后对个人规划的思考。
不可谓不用心,不可谓不努力,结果最后一个没用到,这想来有点好笑,但可能正是这种准备充分的信心感染了面试老师。
相比之下,清华的面试就正好是反例了。
清华的面试通知是个意外的结果,因为我最开始没有想这个事情,虽然申请的早,但是目标没在它上面,所以也没有关注,直到收到邮件,仓促地准备面试的事情。
面试的过程不用说效果不好,准备不足,紧张。结果自然是我没有通过面试。这倒没有打击我,反而提醒我,要准备充分。运筹帷幄,不是自我感觉良好。
我的数学基础比较好,最大的问题是公式忘了、计算能力下降。这种情况对于工作中不太接触数学的人而言,想来应该是很普遍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重点是要重新构建知识体系,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继而达到速度和准确率的平衡。
数学用的材料是赵鑫全的,倒不是说他的一定是好的,只是在我看来,这种的都差不多,参考书做不到帮助考生考超高分,考分低也不是参考书的锅。
我从17年的9月份开始复习数学,每天晚上回家大概会做1小时的题,然后周末两天,每天大概会拿出3小时左右的时间看书做题。
最开始的时候公式不熟练,运算能力不够,做题的速度慢,人也会焦虑,有时候会陷入为了结果不顾一切的情况,其实现在想想,大可不必。因为像那种情况,重点还是对知识点没有融会贯通,算力不足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大部分的题并不需要高强度的计算。所以碰到那种情况,如果实在做不出来,反而是个纠错的机会,让自己更深入的掌握知识。
模拟状态下,满分75,1小时之内做完,总分60以上我觉得就可以了。我最后实际的分数正好也是60。这个分数不算高,全力复习可能会更高。但是因为工作事情比较多,复习的时间有限,同时又要兼顾其他的科目,所以并没有全力的倾注。
管理类联考的数学都是选择题,难度不算大,对于数学基础相对不太好的同学而言,我建议要早点开始复习,通过练习提高,大可不必重新看高数,做做参考书,看看真题就够了。
我的英语基础很差,听力、阅读、单词各方面都不太行。
所以英语的准备非常早,从17年四五月开始就看单词,毕竟如果连单词都不认识,阅读、写作这种更无从下手。看单词用的app,这种有很多,选的就是考研的词库,每天上下班地铁上拿手机看,一天大概可以看50-70个单词,中间肯定记了又忘,没什么关系,坚持下去,慢慢就可以看到效果,在做阅读的时候就发现认识的单词越来越多,越来越看得懂意思了。
从17年9月份开始做英语真题(除了作文),参考书用的张剑的黄皮真题,一般会周末其中一天完整的两个小时做一套题,不写作文,然后对真题详细的查单词理解句子。我最开始做,不算作文,也就是三四十分,算上作文就是50分左右,太低了。因为我英语不好,我希望可以考到70分,这样就能免修了,辛苦这一次,后面轻松一点。所以英语算是我倾注精力最多的,每一套题,我都详细的分析,理解单词,分析句子,每天晚上把之前做的套题拿出来分析一两篇阅读,这样一周就可以把一套真题搞定。一共10套真题,全弄完11月份。后面也没有做模拟题,就是反复的看真题。其他人不清楚,至少我觉得这个方法对我是比较有用的。
从11月份开始专注英语作文,用的材料是王江涛的。每天上班的地铁上,读一篇作文,然后下班路上,再把早上读的作文背过。如此下来,小作文、大作文用了1个月,后面接着自己尝试练习,并整理出适合自己的模版。
最后的分数正好70,算是超出了我的预期,没想到真的可以免修。阅读的分数比较高;作文的分数一般,十几分,主要还是写的少了。
我的逻辑比较好,买的逻辑参考书里的知识点没看过,就是做题,全对的时候有,但是少,满分60,一般是50多分,做错的很多情况反而是我想多了。这可能与我的工作、个人性格等有关系,逻辑性比较好。所以复习的时间相对少一些,而且做题的分数一直很稳定,所以后面就偶尔做套题,保持一个状态,尽量别生疏了耽误时间。
写作我12月份才开始看的。一方面是觉得写作这件事情,要高分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得个中间分可以接受;另一方面是自己平时也有写东西的习惯,不至于无法下笔,所以12月份看了写作的范式后,也没有专项的练习。
关于逻辑和写作,我其实并没有很好的备考经验,反而觉得这两个是要日常积累的。
管理类联考3个小时,考数学、逻辑、写作。
我的顺序是写作一篇——数学——逻辑——写作一篇,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上来先写作,写东西这件事对我而言,容易下笔,而且可以找到一个考试的状态。没有一次写完两篇是因为手累了。继续做数学是想以一个很好的状态进入数学,如果先做逻辑,哪怕我再稳定,做完也会累,可能数学运算的速度会下降,影响时间。接下来做逻辑,逻辑于我而言,比较稳定,无论是时间还是正确率,我要保证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逻辑,不能最后做,不然如果时间不够了我瞎猜的话就不能保证正确率了,但是作文的话,我少写点倒不会影响太多。
时间上是刚刚好,写完最后一篇作文,还剩5分钟结束,我也不想做检查。一般我考试的时候都不太愿意检查。
英语3个小时,我的顺序是作文——翻译——阅读——新题型——完形填空
先做作文,仅是因为我怕背的模版后面忘却了,所以想着赶紧写完,不求能夺高分。
接下来做翻译。在我看来翻译的难度不算很高,而且不至于完全写不了,在做翻译的过程中慢慢找到状态。
阅读是拿分的关键,也是丢分的陷阱,一个阅读题2分,20个,40分,这是很大的部分,天天看单词+仔细分析真题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这一部分,我的阅读最后错了3道,还算是不错了。
新题型是阅读的延伸,做完阅读,接下来做它,顺势而为。
最后做完形填空,一方面是分数少,20道题10分,如果时间不够可以猜;另一方面,难度高,不容易拿高分。
英语做完后还剩30分钟,彼时考场里已经有几位同学交卷了,我并没有拼速度,确认个人信息无误后就交卷了,出来后心下一片茫然,一股不真实感从心底涌上来。
估分是很重要的,切不可因为担心、害怕等情绪耽误时间,一定要第一时间估分,记得清楚,分数准确。我是考后四五天估分的,我给自己估的分数是200左右,实际210,有比较大的出入,主要是逻辑英语有几道记不住就当错误处理了。
估分结束后,根据自己的分数情况,规划下一步的安排。
成绩一般2月上旬出来,出来成绩后再准备复习政治完全来得及。如果成绩不理想,距离往年分数线差距比较明显,大可明年再来过。如果在分数线附近,我建议不要有太多的想法,不要担心过不了线复习浪费时间,先好好复习。
政治我买了一本参考书,但并没有用到,主要就是备考群里其他同学分享的文件,整理打印出来后,每个周末就背,尤其是重点看了十九大相关的内容,最后考试也考到了很多这一块的内容。
北大的政治考试不是考研那种,一共6道题,4道简答,2道论述,整体不算难。
政治考完后,大概一周多就能出来结果,只有及格与否,及格后就算是拟录取了。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可能是我的邮箱问题,当天很多人都收到邮件了,不管是否及格,我什么都没有收到,一直到晚上10点多,我给老师发了封咨询邮件,没多久就回复我“通过了”,我才放心,哪怕我很有信心。同时也感谢北大的老师,那么晚了还及时回复我。
最后的结尾,我要感谢我的女朋友。
是她最开始告诉了我MEM考试的相关信息,并且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一直在陪伴我鼓励我督促我。当我不想继续的时候,她或温和或严肃的鼓励我;当我进度缓慢效率低下的时候,她如严师一般的督促我;当我慢慢取得好结果后,她比我还开心。我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走下来,并取得现在的结果,她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面试80,管理类联考140(数学60,逻辑50,写作30),英语70,合计210。分数不是太高,学霸们就跳过好了。我将按照时间的流程,分几个方面记录过程中的林林总总,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对于一个选择考MEM的人而言,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思考这个目标是什么。
与我而言,目标的具象化是一个过程。
最开始知道MEM是通过女朋友,彼时的目标是想工作之余提高学历,提升竞争力。没有选择MBA是因为清北人的要求高匹配不上,其他学校兴趣不大。
后来相对仔细的研究了各学校MEM的方向设置和学习内容,觉得北大软微的MEM和我的工作经历,和我预期的匹配度最高,所以此时目标在之前的基础上,又希望可以深入的学习相关知识。
所以在开始阶段就已经想好了是北大软微的非全MEM。此时大概是2017年4月份。
有一些人问我,应该是选择MEM还是MBA,应该读哪个学校的,我觉得这都是目标定义的过程,旁人在不了解你自身条件的情况下,很难给出特别合适的建议,所以目标定义阶段是我认为最关键也是最需要独立完成的事情。
在确定目标后,接下来就是根据外部的需求,自身的条件,规划整个事情的流程了。我喜欢用项目管理的思维做这种规划,当然项目参与人只有我一个。
将几个关键的里程碑(提交材料、面试、考试、复试)确定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然后每一个里程碑完成需要的细分条件和完成时间,在这里可能又会有二级甚至三级的细分。总之,就是给自己做一个MEM的项目管理规划,让自己在最开始阶段对整个事情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知。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调整这个计划。
面试前的审核材料准备,我认为简历和自我描述很重要,除非介绍信的介绍人有一定知名度,不然仅是一个辅助。老师通过简历和个人描述等内容来衡量匹配度甚至包括面试的内容。所以,这些一定要慎重,不要太草率。
有个小插曲,因为清华大学MEM申请要比北大早,虽然我觉得清华的匹配没有那么好,不过尝试填了申请。清华通过在线申请,整个线上系统的使用体验是很好的,这一点要点赞,北大是邮寄的,软微学院,完全可以自己做个申请系统,免去邮寄了。
另外,因为我的成绩单原件在去清华面试的时候给了他们,所以后来又通过在校的学弟帮忙去办的。
北大MEM面试当天,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每一个面试者出来后就会有人围过去听经验,不时的发出“啊,噢,唉”之类的语气词,有人欢喜有人忧,但看起来胸有成竹的少。
我有时也去围观,但总感觉自己准备的不足,听两句就转身背英语去了。
面试的过程倒是乏善可陈,因为我并没有出现那么多的波澜曲折,简单直接,五分钟结束。我准备的内容几乎没有用到,以至于我出来后觉得不真实,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刚进去老师就把我否定了。后来这样安慰自己:既然让我来面试了,意味着我有机会,安心等结果,专注复习好了。
最后面试成绩80,不高不低,我分析,老师觉得我工作经历和报的方向比较贴近,简单确认过没啥大问题就好了。
不过,关于面试我确实准备了很多。
首先英文,准备了一个三四百字的自述,关于工作、个人、生活等常见问题三四十个。中文的,重点对工作经历行业相关的问题,以及学习以后对个人规划的思考。
不可谓不用心,不可谓不努力,结果最后一个没用到,这想来有点好笑,但可能正是这种准备充分的信心感染了面试老师。
相比之下,清华的面试就正好是反例了。
清华的面试通知是个意外的结果,因为我最开始没有想这个事情,虽然申请的早,但是目标没在它上面,所以也没有关注,直到收到邮件,仓促地准备面试的事情。
面试的过程不用说效果不好,准备不足,紧张。结果自然是我没有通过面试。这倒没有打击我,反而提醒我,要准备充分。运筹帷幄,不是自我感觉良好。
我的数学基础比较好,最大的问题是公式忘了、计算能力下降。这种情况对于工作中不太接触数学的人而言,想来应该是很普遍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重点是要重新构建知识体系,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继而达到速度和准确率的平衡。
数学用的材料是赵鑫全的,倒不是说他的一定是好的,只是在我看来,这种的都差不多,参考书做不到帮助考生考超高分,考分低也不是参考书的锅。
我从17年的9月份开始复习数学,每天晚上回家大概会做1小时的题,然后周末两天,每天大概会拿出3小时左右的时间看书做题。
最开始的时候公式不熟练,运算能力不够,做题的速度慢,人也会焦虑,有时候会陷入为了结果不顾一切的情况,其实现在想想,大可不必。因为像那种情况,重点还是对知识点没有融会贯通,算力不足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大部分的题并不需要高强度的计算。所以碰到那种情况,如果实在做不出来,反而是个纠错的机会,让自己更深入的掌握知识。
模拟状态下,满分75,1小时之内做完,总分60以上我觉得就可以了。我最后实际的分数正好也是60。这个分数不算高,全力复习可能会更高。但是因为工作事情比较多,复习的时间有限,同时又要兼顾其他的科目,所以并没有全力的倾注。
管理类联考的数学都是选择题,难度不算大,对于数学基础相对不太好的同学而言,我建议要早点开始复习,通过练习提高,大可不必重新看高数,做做参考书,看看真题就够了。
我的英语基础很差,听力、阅读、单词各方面都不太行。
所以英语的准备非常早,从17年四五月开始就看单词,毕竟如果连单词都不认识,阅读、写作这种更无从下手。看单词用的app,这种有很多,选的就是考研的词库,每天上下班地铁上拿手机看,一天大概可以看50-70个单词,中间肯定记了又忘,没什么关系,坚持下去,慢慢就可以看到效果,在做阅读的时候就发现认识的单词越来越多,越来越看得懂意思了。
从17年9月份开始做英语真题(除了作文),参考书用的张剑的黄皮真题,一般会周末其中一天完整的两个小时做一套题,不写作文,然后对真题详细的查单词理解句子。我最开始做,不算作文,也就是三四十分,算上作文就是50分左右,太低了。因为我英语不好,我希望可以考到70分,这样就能免修了,辛苦这一次,后面轻松一点。所以英语算是我倾注精力最多的,每一套题,我都详细的分析,理解单词,分析句子,每天晚上把之前做的套题拿出来分析一两篇阅读,这样一周就可以把一套真题搞定。一共10套真题,全弄完11月份。后面也没有做模拟题,就是反复的看真题。其他人不清楚,至少我觉得这个方法对我是比较有用的。
从11月份开始专注英语作文,用的材料是王江涛的。每天上班的地铁上,读一篇作文,然后下班路上,再把早上读的作文背过。如此下来,小作文、大作文用了1个月,后面接着自己尝试练习,并整理出适合自己的模版。
最后的分数正好70,算是超出了我的预期,没想到真的可以免修。阅读的分数比较高;作文的分数一般,十几分,主要还是写的少了。
我的逻辑比较好,买的逻辑参考书里的知识点没看过,就是做题,全对的时候有,但是少,满分60,一般是50多分,做错的很多情况反而是我想多了。这可能与我的工作、个人性格等有关系,逻辑性比较好。所以复习的时间相对少一些,而且做题的分数一直很稳定,所以后面就偶尔做套题,保持一个状态,尽量别生疏了耽误时间。
写作我12月份才开始看的。一方面是觉得写作这件事情,要高分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得个中间分可以接受;另一方面是自己平时也有写东西的习惯,不至于无法下笔,所以12月份看了写作的范式后,也没有专项的练习。
关于逻辑和写作,我其实并没有很好的备考经验,反而觉得这两个是要日常积累的。
管理类联考3个小时,考数学、逻辑、写作。
我的顺序是写作一篇——数学——逻辑——写作一篇,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上来先写作,写东西这件事对我而言,容易下笔,而且可以找到一个考试的状态。没有一次写完两篇是因为手累了。继续做数学是想以一个很好的状态进入数学,如果先做逻辑,哪怕我再稳定,做完也会累,可能数学运算的速度会下降,影响时间。接下来做逻辑,逻辑于我而言,比较稳定,无论是时间还是正确率,我要保证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逻辑,不能最后做,不然如果时间不够了我瞎猜的话就不能保证正确率了,但是作文的话,我少写点倒不会影响太多。
时间上是刚刚好,写完最后一篇作文,还剩5分钟结束,我也不想做检查。一般我考试的时候都不太愿意检查。
英语3个小时,我的顺序是作文——翻译——阅读——新题型——完形填空
先做作文,仅是因为我怕背的模版后面忘却了,所以想着赶紧写完,不求能夺高分。
接下来做翻译。在我看来翻译的难度不算很高,而且不至于完全写不了,在做翻译的过程中慢慢找到状态。
阅读是拿分的关键,也是丢分的陷阱,一个阅读题2分,20个,40分,这是很大的部分,天天看单词+仔细分析真题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这一部分,我的阅读最后错了3道,还算是不错了。
新题型是阅读的延伸,做完阅读,接下来做它,顺势而为。
最后做完形填空,一方面是分数少,20道题10分,如果时间不够可以猜;另一方面,难度高,不容易拿高分。
英语做完后还剩30分钟,彼时考场里已经有几位同学交卷了,我并没有拼速度,确认个人信息无误后就交卷了,出来后心下一片茫然,一股不真实感从心底涌上来。
估分是很重要的,切不可因为担心、害怕等情绪耽误时间,一定要第一时间估分,记得清楚,分数准确。我是考后四五天估分的,我给自己估的分数是200左右,实际210,有比较大的出入,主要是逻辑英语有几道记不住就当错误处理了。
估分结束后,根据自己的分数情况,规划下一步的安排。
成绩一般2月上旬出来,出来成绩后再准备复习政治完全来得及。如果成绩不理想,距离往年分数线差距比较明显,大可明年再来过。如果在分数线附近,我建议不要有太多的想法,不要担心过不了线复习浪费时间,先好好复习。
政治我买了一本参考书,但并没有用到,主要就是备考群里其他同学分享的文件,整理打印出来后,每个周末就背,尤其是重点看了十九大相关的内容,最后考试也考到了很多这一块的内容。
北大的政治考试不是考研那种,一共6道题,4道简答,2道论述,整体不算难。
政治考完后,大概一周多就能出来结果,只有及格与否,及格后就算是拟录取了。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可能是我的邮箱问题,当天很多人都收到邮件了,不管是否及格,我什么都没有收到,一直到晚上10点多,我给老师发了封咨询邮件,没多久就回复我“通过了”,我才放心,哪怕我很有信心。同时也感谢北大的老师,那么晚了还及时回复我。
最后的结尾,我要感谢我的女朋友。
是她最开始告诉了我MEM考试的相关信息,并且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一直在陪伴我鼓励我督促我。当我不想继续的时候,她或温和或严肃的鼓励我;当我进度缓慢效率低下的时候,她如严师一般的督促我;当我慢慢取得好结果后,她比我还开心。我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走下来,并取得现在的结果,她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