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德兰海战中到底是英国赢了还是德国赢了呢?
日德兰海战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北海海域爆发的。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之间唯一一次全面出动主力舰队的战斗。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战舰数量最多的一次海战。这可以说是大船巨炮时代的一次巅峰决斗,是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壮丽篇章。日德兰战役的双方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当地舰队和德国皇家海军的公海舰队。指挥官分别是杰里科上将和舍尔上将。从舰船吨位和火力投入来看,这场海战可以称为当时世界第一海军和第二海军之间的一场争夺地位的战斗。这是一场封锁与反封锁、突破与反突破之间的生死之战,是被困在笼子里的动物与看守之间的殊死搏斗。
战争开始后,直到第二天黎明才停止。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北海海面时,双方散开,回到基地吃午饭。事实上,日德兰之战虽然持续了两天,持续不到24小时,但却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伤亡,在英军和德军的第一轮战斗中,德军击沉了两艘英国战斗巡洋舰。此后,双方爆发了最后一场决战,约250艘军舰集结在北海,直到日落时分才有胜负。英国军队寻求择日再战,而德国军队避开了。在海战中,英国军队阵亡了6094人,损失了3艘巡洋舰、3艘装甲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德军阵亡了2551人,损失了一艘战列巡洋舰、四艘轻型巡洋舰和五艘鱼雷艇。
德、英双方互有得失。在日德兰战役的最后一次激战中,即使德军有了正确的战略,也摧毁了许多英国舰队,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赢了,因为德国没有打破英国海军对德国的封锁,所以在这个时候,海洋的主权仍然属于英国,德国没有实现之前的目标。因此,通过对武器装备和海域范围的分析,后者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德国的胜利只是战术上的胜利,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战略。英国赢得了战略胜利。因为战后,英国仍然控制着北海和其他地方的海域,所以说日德兰战役是英国赢得的。
再补充一些历史。1916年6月1日上午,当德国公海舰队主力驶入亚德湾时,舍尔在旗舰“腓特烈大王”号的司令塔上打开了香槟。他当然有理由庆祝:面对实力更强大的对手,他不但让对手蒙受了更沉重的损失,而且成功地返回了基地。6月2日中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德国海军官方宣布获胜。在德国人看来,他们取得的胜利是值得庆祝的:他们证明了可以在与皇家海军的对决中取得优势的交换比,他们证明了德制主力舰卓越的性能,他们取得的战果也超出了战前的预期。但是,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当皇家海军大舰队于6月1日上午开始返航时,失望的情绪就已经在舰队内弥漫。他们梦寐以求的对决的确发生了,但大舰队并没有抓住机会取得一次特拉尔法加式的胜利。
从舰只战沉比和人员伤亡比来看,公海舰队当然有理由庆祝胜利。然而当日德兰的帷幕落下时,德国人究竟收获了什么呢?6月2日21时45分,杰里科报告大舰队完成燃料补给,并处于4小时备航状态。此时他麾下仍有24艘完好无损和8艘受损程度不等的主力舰,实力仍明显超出公海舰队。大部分受损的英国主力舰在7月底已经完成维修,而公海舰队直到同年8月中旬才做好再次出战的准备,且直到此时“塞德利兹”和“德芙林格”号仍然没有完成维修。对于双方舰队来说,在日德兰大海战中蒙受的损失对战斗力的影响并不明显。和历史上的众多海战一样,日德兰海战的结果也没有决定性的意义。从战略上考量,双方的战略地位没有因此次海战产生一丝一毫的变化。舍尔的原计划是吃掉杰里科的一部分主力舰,例如大舰队前驱,但海战结果则是舍尔被赶回了己方基地。舍尔在5月31日到6月1日夜间的撤退是成功的,但正如24年后丘吉尔所言,胜利从来不是靠撤退获得的。纽约一份报纸则这样评论:“德国舰队攻击了它的看守,但它依然处于被监禁中。”皇家海军依然牢牢地掌握着制海权,依然保持着海上交通线,依然保持着对德国的远距离封锁。胜利有且仅有一个标准:谁在战斗结束时控制着战场?这不仅仅是英国媒体的辛辣和讽刺。
不仅如此,日德兰海战的结果本身也结束了德国方面利用水面舰艇决战,获得战争胜利的妄想。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家海军的数量优势更为明显。1918年11月18日,一位知名德国作者在《柏林日报》上指出:“尽管幸运之神曾向我们微笑,但是我方舰队的损失是惨重的。任何稍有常识的人都很清楚1916年6月1日的这场海战,将是战争中唯一一次这样的海战,即使官方内部也公开承认这一点。”
结论:日德兰海战证明了海军后发奋起直追的德国无法仅依靠公海舰队在海上获得决定性的胜利,而与此同时皇家海军在士气上较公海舰队的优势也更为明显。在德国海军高层眼里,舰队决战这一思路和发疯无异,他们的思维不可扭转地转向了无限制潜艇战。尽管1916年8月和10月公海舰队进行了两次出击,但此后一直到1918年春公海舰队主力舰都再无行动,这也不可避免地使得士气衰落。在最初的疑虑散去后,皇家海军上下依然确信大舰队不可战胜,而制海权依然牢牢地掌握在大舰队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