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我来答
天然槑17
2022-07-08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47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7.1万
展开全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根基,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教育的现状是:城市里,学生为了考个好成绩,都在没日没夜的做题,那些优等生都是靠做题做出来的。当然,要成为一位优秀人才,必须要刻苦,我们的优等生都很刻苦,就连小学生都在十一二点睡觉,但是,孩子的其他能力却得不到培养,有逐年下滑的趋势。

这些刻苦的孩子是我们祖国的未来,为了能考出高分,这些孩子每天都在干什么呢?其实,他们为了能够考出比别人更好的成绩,其他事情都不做,因为没时间,只是在做题和背书。

一个人要取得成功,靠得是综合能力,特别是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请问:当我们的优等生们每天都在争分夺秒的为考试做题和背书时,其他方面的能力能提高吗?事实证明,中国学生的考试能力世界第一,其他能力都不太理想,所以能力单一的中国优等生并不能算是最优秀的人才。

另外,应试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厌学,对学习普遍缺乏兴趣,他们拼命学,不是因为兴趣,而是为了生存,为了能考上一个好大学,为了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反正不是因为感兴趣而学。怎样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呢?成功离不开终身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人是无法做到终身学习的。

我们的学生能力单一,对学习缺乏兴趣,无法做到终身学习。我们的国家要持续发展,就要与别国竞争,国与国的竞争,其实是人与人的竞争,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各式各样的人才,而且还要庞大的储备。学生的能力单一,会影响到国家的竞争力。

我们的城市教育尚且如此,那么中国的乡村教育又将如何呢?

一、师资力量薄弱。

待遇低、条件差留不住人,好多年轻有为的教师,想方设法的进城市,留下来的教师要么是转正的老教师,要么是缺乏精神动力的教师。

我们这里,每年暑假都要进行一次教师进城考试,等到开学,就有一大批优秀教师离开乡村学校,到城里工作了,乡村教育就会流失一大批优秀教师。

因此,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容置疑。

二、信息闭塞。

在农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一年只能回一躺家,留下来的只有老人和孩子,他们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发生了那些变化?现在的农村,其实就是繁华世界里的一座座孤岛,很少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不知道他们走出大山后能适应外面的世界吗?

乡村的老百姓是如此,乡村的教师也好不到哪里去,由于长时间扎根农村,也逐渐变得思想守旧,容不得新鲜事物,也很少接触到新鲜事物。好多乡村教师到现在连微信都没有,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对这些新技术还存在抵触心理。

三、无法开齐课程。

在乡村的教学点,只有三门课程,语文、数学和英语,虽然说课表上都开足开齐了所有课堂,但由于缺乏专业教师,有些地方其他课程的开设率几乎为零。

艺术素养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对于一个全面奔小康的国家,物质已不再缺乏,人对精神方面的需求大大增加。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当下,孩子如果缺乏艺术素养和精神追求的培养,他走上社会之后如何才能使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呢?我真的很难想像。

四、教师思想落后。

在农村学校,好多教师还跟三四十年前一样,上课时,用的还是一支粉笔、一本教课书、一本教案的教学模式,根本不会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或者还存在抵触心理。

五、学校规模小。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在集体中成长,长大后才能适应社会。人在集体中生活,才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而在某些乡村学校,学生数只有个位数,甚至有的学校只有一个学生。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适应社会都成了一个问题。

乡村教育如此不堪,但仍然跟城市里一样,还是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难成为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那么,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能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呢?未来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一切将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变。大量体力劳动的岗位和部分脑力劳动的岗位将会消亡,比如自动驾驶技术,消亡的不仅仅是出租车司机,滴滴出行、汽车修理工、交警、这些职业都会有可能消失;机器人不仅可以从事体力劳动,而且还可以从事脑力劳动,在机器人中可以输入海量的知识,获取知识的代价越来越低,不耻下问这个将会被彻底丢进历史的垃圾堆,有好奇的人的潜力将会被无限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将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转变,学生可以做到想学什么就学什么。那么,面对人工智能的普及,教师这个职业也会消失呢?学校会不会消失呢?只要学校不消失,教师这个职业就不会消失。在学校里,学生学到的仅仅是知识吗?

首先,如果没有学校,学生就会缺乏竞争意识,学习缺乏持续的动力。

其次,学校是一个大集体,在学校里,学生可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在学校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共同话题更多,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是学生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彼此慰藉,又可以达到彼此间精神寄托的目的,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由于存在年龄差距,交流很难达到彼此相通的效果,也很难达到共鸣,学校其实可以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另外,还可以学会自我定位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更快的融入新集体的能力……

第三,未成年人的学习需要成年人的督促和引导。毕竟,未成年人的自控能力差,没有成年人的陪伴,是无法独立完成学业的。

最后,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至于学生的情感体验需求,机器人是无法给予的,只有人才能给予,教育是离不开人的。

未来由于人的生产力大幅提升,物质将极大丰富,人们将更需要精神动力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在物质已基本满足的条件下,如何才能让人有幸福感呢?生活在未来的人,必须要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否则,生活在未来的人将会永远失去幸福感,这会危机人类社会的稳定,以及人类社会能否持续的问题。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幸福感很容易获得,对乞丐而言,今天要到的东西比昨天多,其实就有幸福感,农民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好,也有幸福感,……而物质满足后,幸福感只能从精神世界里获得,比如今天我的字比昨天写得好……

因此,在未来,人的艺术素养是多么的重要,一个不懂艺术的人,在未来就是一个活得痛苦的人,因为他没有精神寄托,更不可能有幸福感。在未来,你如果买了一辆车,别人是不会关注你的,但你如果画了一幅特别好的画,可能会引来很多人的关注。你如果是一个不会艺术又不会欣赏艺术的人,你无疑就是一个孤独的人,因为你与他人缺乏共同语言。

一个国家光靠艺术是无法持续发展的,在未来,好多岗位都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如何推动社会更进一步的发展呢?只能是靠创造力,人工智能与人相比,占据很大优势,比如可以不吃不喝的长时间劳动,但唯一缺乏的是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是人类唯一的优势。所以,在未来,留给人类的岗位只有创造的岗位,其他岗位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因此,生活在未来的人,必须要具备艺术素养和创造力,否则,将会无法适应未来社会。

然而,中国教育的现状是缺乏创造力的培养,艺术素养的培养也比较有限,特别是在乡村,由于没有艺术类教师,艺术素养的培养几乎是空白,这样的教育现状培养出来的人是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

现在看来,要想转型困难非常大,急需找到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广大农村。因为农村有几大优势:

第一、应试压力小,教师敢于做尝试。在城市,教师因做尝试而影响到学生的成绩,因此而带来的舆论压力,一般人是扛不住的。

第二、管理较松。广大偏远的乡村,山高路远,无论你做什么,一般情况下是无人问津的,这为转型留下了很大的一块空地。

第三、乡村孩子更需要,容易出效果。对于艺术类知识,乡村孩子几乎一无所知,接触之后会比城里孩子更感兴趣,而且还是在无压力的情况下学习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

另外,农村的社会压力,也比城市小。因为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像城市家长那么重视,容易得到家长的支持。

因此,转型从乡村开始会更好,没有城市的压力那么大。

要解决乡村教育的现状,就要解决农村师资短缺和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国家现在普遍采用支教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现在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引入互联网技术,因为互联网上不仅艺术类课程齐全,而且还是相当优质的课程资源,如果加以利用,效果肯定很好。另外,互联网还可以提升乡村教师的素养,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因为互联网上有好多教育大家可以为乡村教师授课,既提高教师的水平又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但是,有人会认为,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是冷冰冰的,是没有温度的,不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用不好会出乱子的,有些人会因思想认识不到位而裹足不前。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开展双师课堂,上海沪江已经有了成功经验。他们的做法是,一堂课由两名教师完成,一位名师在网络上负责授课,另一名是助教,负责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既做到了学生享受到了优质的课程资源,又可以培养学生态度价值观,这种教育模式就是未来的教育模式,值得我们所有人借鉴。

至于,如何改变乡村教师传统的思想观念,消除他们对新事物的抵触心理,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教会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世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真理是变化,表面看似平静的世界,其实每时每刻都在暗流涌动,只不过有的人能发现,而有的人没有察觉而已。

对于教育而言,形式也是不断变化着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形式都是不同的。为什么会不同?我们要抓住根源。教育形式是由生产力和技术决定的,生产力和技术有了突破之后,教育也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孔子时代因材施教,那是因为生产力低下,大部分人都要从事生产活力,受教育的人非常少,因材施教是最合理的教育方形式,而到了工业时代,生产力提高了,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就少了,特别是儿童不需要从事生产活动了,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如果儿童不从事生产活动,整个社会生产的物质财富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儿童只能从事生产活动,才能保证不饿肚子。工业时代就不同了,大批的未成人都要受教育,而教师又十分短缺,因材施教是无法实现的事情,只能所有的孩子都坐到教室里听教师讲同样的知识,不管学生是什么材料,最后只能把你塑造成同一块材料,学生入学时,教室里坐的是三角形、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而经过多年的教育之后,都可能会成为三角形。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人的个性,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教育只能是这样的。而现在到了互联网时代,情况发生变化,因材施教又会成为可能。在同一间教室里,学生每人手里有一部平板电脑,上面有很多的课程资源,可供学生选择,你爱学什么就学什么,你擅长什么就学什么……完全可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了可能。

因此,教育并不是一程不变的,教育不变化是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一旦条件成熟了,教育会向最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几千年都在提倡因材施教,但由于条件限制,一直无法实现,教育引进互联网正好可以实现历代教育家梦寐一求的愿望。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现在的教育方式并不是合理的教育方式,我们要改变以前的教育模式。

第二、提升教师的互联网思维以及利用互联网的能力。这种改变仍然要借助互联网,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因为现在懂得互联网对教育的意义的人很少,做面对面的培训,没有人力物力,而且效果不一定明显。只有借助互联网让自己得以提升,教师才能体会到互联网对学习者的意义。

互联网可以让乡村学校开足开齐艺术类课程,能够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而如果不利用互联网,我想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在自己利用互联网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乡村教师从逐渐认可到最终加入互联网教学的行列中来。

第三、借助互联网开足开齐课程。互联网上不仅有海量的课程资源,而且还很优质,又是免费的。由于互联网授课管理十分困难,我们就得采用双师课堂。主讲教师通过互联网专门为学生授课,另一位是助学教师,专门管理学生的课堂纪律,协助主讲教师,可以帮助主讲教师做课前、课中、课后的工作。主讲授课,助学管理,完美结合,将互联网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缩小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

在乡村教育如此落后的情况下,看来我们只能用互联网的思维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现在看来是最经济、有效果的解决方法。

为了能够让孩子们适应未来,我们必须要做出改变,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扛起这份责任。然而,实施起来又何其难,我们只能先农村后城市,由农村向城市辐射的方法,最终完成全国转型。因此,我们的前景是美好的,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