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总是不能静下心做一件事?
展开全部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每天忙的要死,但下班的时候工作还是做不完,经常需要加班。于是你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工作开启了多线工作模式。
电脑打开着多个页面,一边忙着写工作报告,一边回复客户消息;一边统计着数据,一边回复着微信工作群里的消息。
但这种工作模式真的能提高你的工作效率,能带来生产力,能带来个人能力的提升吗?小明要残忍的告诉你个事实:不能!
因为像收发邮件、回复客户消息、参加公关活动、整理文件等工作其实都属于“ 肤浅工作 ”。这类工作既不需要很高的认知水平,也不需要高强度的智力投入。它们操作简单,价值有限,很容易被复制和代替。
如果公司有一天需要裁员,首当其冲的就是你。
长期做这种工作会让你感觉每天都很忙碌,但并不能直接转化成生产力,也无法产出高价值量的成果。
而真正决定工作价值的,并不是那些琐碎肤浅的表象,而在于“水面”之下真正的“深度”。也就是深度工作。
何为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是指在没有干扰的专注下进行的工作,它可以把你的认知能力推向极限,最终得到具有创造性和高价值的工作成果。
想象一下,你们公司在饮水间放了两个果盘,一个盘子里放的香蕉,一个盘子里放的橙子,你会选择哪一个?美国研究人员通过观察数百家公司发现,员工总会先拿香蕉,再拿橙子。
拿香蕉并不是因为香蕉比橙子好吃,而是因为香蕉更容易剥皮。
这也就是所谓的最小阻力原则。最小阻力原则表明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从最简单最容易的开始,因为这些工作的阻力最小。
比如回复一封邮件要比写一份市场研究报告简单,你就会先回复邮件。虽然你知道写一份研究报告需要你花费更多的时间,并且领导也要的急。但每当你收到邮件时总是忍不住点开看,并回复。
结果大半天过去了,研究报告却没写几个字。你嘴里抱怨着“烦死了,每天总是被这些琐事打乱工作的节奏!”但遗憾的是到了第二天你还是按部就班的做着事情。
根据最小阻力原则,我们总是喜欢去做简单的事。但上帝很公平给予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天24小时,当你在简单事情上花费过多的时间时,那些高难度有价值的工作完成时间自然就被压缩了。
当高难度工作的时间被压缩时,你只能复杂工作简单化,将其草草了事。就这样你错失了大量能够提升自我价值和能力的机会。时间长了,你就会抱怨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
根据最小阻力原则,当我们长时间在简单、低效、低价值的工作中来回切换时,等到回到重要工作时,注意力就很难集中了。因为人脑的注意力调控,并不像计算机调度那样简单。
对于不同难度和类型的任务,人脑内有不同的区域和机制进行处理。但无论是哪种机制,当你不断切换注意力时,大脑的处理能力都会降低。
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任务切换耗散。当你同时处理两个任务时,人脑的认知能力会在两个任务的切换时消耗掉。
你看上去是同时处理了两件事,但是对于每件事所分配的注意力都比一次只做一件事时要少的多。
另一个原因叫任务混淆耗散。说的是人脑的认知从前一个任务切换到后一个任务之后,大脑中仍然会时不时的出现前一个任务的内容,这就会影响你进行第二个任务。
比如你刚离开座位去接待了一下客户,然后你又回到座位继续写研究报告时,你的大脑会时不时的浮现刚才接待客户的场景画面。而写报告本来是一件需要集中精力的事情,需要你消耗特别多的脑力。
这样一来,两件事情来回切换,你的注意力和脑力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耗了。所以报告你写着写着就不知道怎么往下写了。
除了最小阻力原则,认知偏差也会影响我们无法深度的工作。
比如很多公司的领导认为忙才能有效益,忙才能为公司带来价值。
于是我们在开总结会、晨会的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看那个谁,工作对努力,每天工作加班到深夜。你再看看你们,每天一下班跑的比兔子还快。”
由于一部分职场管理者认知偏差,让加班成了一种常态。加班也成了努力工作的象征,每天各种大会小会成了有价值的表现。时间长了,就形成了越快越能干,完成的事情越多效率越高的价值判断。
而这种价值判断本身就是一种认知的偏差,它忽视了对事情本身的难度及价值的关注。这种认知偏差的盛行,让人们逐渐放弃了难度大、价值高、投入时间精力多的工作,而转向了能够迅速看到成果、看到转化的工作。
这种错误的价值导向会让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让人们逐渐忽略本质而只追求结果。《7天教你精通Excel》《一个月教你月薪5万》等在线教育速成课的火爆销售就是最好的印证。
浮在表面的工作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无法长久的,对我们的个人成长百害而无一利,如果你意识到这个问题希望你静下心来早日去做一个深度工作者。它将帮助你在职场中充满竞争力,在事业上蒸蒸日上。
那么如何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呢?小明将在下一篇文章跟你分享。
电脑打开着多个页面,一边忙着写工作报告,一边回复客户消息;一边统计着数据,一边回复着微信工作群里的消息。
但这种工作模式真的能提高你的工作效率,能带来生产力,能带来个人能力的提升吗?小明要残忍的告诉你个事实:不能!
因为像收发邮件、回复客户消息、参加公关活动、整理文件等工作其实都属于“ 肤浅工作 ”。这类工作既不需要很高的认知水平,也不需要高强度的智力投入。它们操作简单,价值有限,很容易被复制和代替。
如果公司有一天需要裁员,首当其冲的就是你。
长期做这种工作会让你感觉每天都很忙碌,但并不能直接转化成生产力,也无法产出高价值量的成果。
而真正决定工作价值的,并不是那些琐碎肤浅的表象,而在于“水面”之下真正的“深度”。也就是深度工作。
何为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是指在没有干扰的专注下进行的工作,它可以把你的认知能力推向极限,最终得到具有创造性和高价值的工作成果。
想象一下,你们公司在饮水间放了两个果盘,一个盘子里放的香蕉,一个盘子里放的橙子,你会选择哪一个?美国研究人员通过观察数百家公司发现,员工总会先拿香蕉,再拿橙子。
拿香蕉并不是因为香蕉比橙子好吃,而是因为香蕉更容易剥皮。
这也就是所谓的最小阻力原则。最小阻力原则表明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从最简单最容易的开始,因为这些工作的阻力最小。
比如回复一封邮件要比写一份市场研究报告简单,你就会先回复邮件。虽然你知道写一份研究报告需要你花费更多的时间,并且领导也要的急。但每当你收到邮件时总是忍不住点开看,并回复。
结果大半天过去了,研究报告却没写几个字。你嘴里抱怨着“烦死了,每天总是被这些琐事打乱工作的节奏!”但遗憾的是到了第二天你还是按部就班的做着事情。
根据最小阻力原则,我们总是喜欢去做简单的事。但上帝很公平给予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天24小时,当你在简单事情上花费过多的时间时,那些高难度有价值的工作完成时间自然就被压缩了。
当高难度工作的时间被压缩时,你只能复杂工作简单化,将其草草了事。就这样你错失了大量能够提升自我价值和能力的机会。时间长了,你就会抱怨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
根据最小阻力原则,当我们长时间在简单、低效、低价值的工作中来回切换时,等到回到重要工作时,注意力就很难集中了。因为人脑的注意力调控,并不像计算机调度那样简单。
对于不同难度和类型的任务,人脑内有不同的区域和机制进行处理。但无论是哪种机制,当你不断切换注意力时,大脑的处理能力都会降低。
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任务切换耗散。当你同时处理两个任务时,人脑的认知能力会在两个任务的切换时消耗掉。
你看上去是同时处理了两件事,但是对于每件事所分配的注意力都比一次只做一件事时要少的多。
另一个原因叫任务混淆耗散。说的是人脑的认知从前一个任务切换到后一个任务之后,大脑中仍然会时不时的出现前一个任务的内容,这就会影响你进行第二个任务。
比如你刚离开座位去接待了一下客户,然后你又回到座位继续写研究报告时,你的大脑会时不时的浮现刚才接待客户的场景画面。而写报告本来是一件需要集中精力的事情,需要你消耗特别多的脑力。
这样一来,两件事情来回切换,你的注意力和脑力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耗了。所以报告你写着写着就不知道怎么往下写了。
除了最小阻力原则,认知偏差也会影响我们无法深度的工作。
比如很多公司的领导认为忙才能有效益,忙才能为公司带来价值。
于是我们在开总结会、晨会的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看那个谁,工作对努力,每天工作加班到深夜。你再看看你们,每天一下班跑的比兔子还快。”
由于一部分职场管理者认知偏差,让加班成了一种常态。加班也成了努力工作的象征,每天各种大会小会成了有价值的表现。时间长了,就形成了越快越能干,完成的事情越多效率越高的价值判断。
而这种价值判断本身就是一种认知的偏差,它忽视了对事情本身的难度及价值的关注。这种认知偏差的盛行,让人们逐渐放弃了难度大、价值高、投入时间精力多的工作,而转向了能够迅速看到成果、看到转化的工作。
这种错误的价值导向会让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让人们逐渐忽略本质而只追求结果。《7天教你精通Excel》《一个月教你月薪5万》等在线教育速成课的火爆销售就是最好的印证。
浮在表面的工作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无法长久的,对我们的个人成长百害而无一利,如果你意识到这个问题希望你静下心来早日去做一个深度工作者。它将帮助你在职场中充满竞争力,在事业上蒸蒸日上。
那么如何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呢?小明将在下一篇文章跟你分享。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