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即过不恋。”
这句话出自蔡锷的《曾胡治兵语录》,原句是“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即过不恋。”
灵明无着:灵光与神明存在于世间,却又不附着在任何事物之上。
物来顺应:对于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出现,不必惊慌逃避,顺其自然。
未来不迎:未来还没到来,却又一定会到来,不是你我能控制的,不必过分担忧,既然来了,那就欢迎。
当时不杂:我们拥有的唯有现在,即当下的力量和时光。
即过不恋:既然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们不必留恋
其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体现,不但是道家或者儒家,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思想。
道家讲无为而治,就是说要顺应自然,即所谓的物来顺应。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说的也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但又不放弃追求。
这些思想用现在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实事求是”。
中华传统思想能够传扬几千年,其内在的生命力是很强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顺应了历史和自然规律。以天地为根本,以人为主体,继往开来,不断进步。
这个也算是蔡锷的座右铭吧。蔡锷就是《让子弹飞》里面所说的“松坡将军”。
蔡锷在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付过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克服初战时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自己所主张的“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